「借力」生物科技創新應用 促進中西醫藥「對話溝通」

分享

中藥、西藥,各有療效及臨床實證。但要做到中西藥結合,就需要統一標準做法,證實兩者能互相配合治療而不相沖,令醫生及病人安心採用。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譽教授、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香港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教授表示,西醫以為中醫藥不科學,利用生物科技進行研究,可以讓西醫得知中醫藥也具科學實證。

註冊中醫黃韻婷博士表示,西藥是經過長時間研究、通過動物及人體試驗,才將藥物推出市場。中醫除了傳承以外,要對這方面有所認識,才能與西醫「溝通」得到。中醫藥需要創新發展,生物科技是非常重要。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香港擁有世界級科研地位,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及醫學院。現在需要與西醫的醫學院合作,發表外國承認的醫學研究文獻,助中醫藥取得信任。」黃譚智媛教授表示,現代化、國際化、產業化,全部是香港的優勢。現時有「中醫藥規範研究學會」(GPTCMRA)、「中藥全球化聯盟」(CGCM)、「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HKUCTC)等世界級組織進行中醫藥研究。這三個組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及科學家參與,有眾多高層次的研究正在進行。如果西醫知道中醫藥也有這些科學研究,會對中醫藥更為信任。

三世界級學會推動

黃譚智媛在十多年前以顧問身份與歐洲一批西方研究人員共同推動「後基因組時代的中醫藥研究的良好實踐」,成為歐盟第七框架計劃有史以來第一個針對中醫藥研究的項目,及後成立了中醫藥規範研究學會(GPTCMRA),推動及開展全球更廣泛的中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另外,CGCM主席、美國耶魯醫學院的藥理學教授鄭永齊的「中藥方劑PHY906作為癌症化療的輔助治療的研究」,發現黃芩湯有效治療癌症。黃譚智媛透露,該研究已進入美國FDA第三期的臨床階段,可能會是第一個推出的中藥。業內更將鄭永齊當作「教父」,「他用美國思維教我們為中醫藥做實證。」

「借力」生物科技創新應用 促進中西醫藥「對話溝通」
黃譚智媛教授(左)及黃韻婷博士皆認為,生物科技有助促進中西醫結合發展。

中草藥標準化持續進行

要證明中醫藥安全有效,需要採用同一套「語言」,以科學方法證實。現時香港以西藥的檢測標準,為中成藥實施標準化,例如中成藥註冊標準。然而草藥標準化就有所不同,現有中國藥典標準、衛生署的港標、全球適用的ISO標準等可作參考。黃譚智媛解釋,草藥在不同地方種植,藥效相差甚遠,所以成品效力參差。雖然中國推出藥典採取最低標準,用以保障農民,但這些中藥仍具有效用。她在任醫管局期間,聯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王國強,遊說歐盟接納國標,最終採納以草藥的「DNA指紋鑑定」作為真偽證實。過去十多年,已有近一百種中藥納入歐洲藥典,達成「靜默的革命」。此外,ISO是國際標準,現正於上海進行中藥ISO標準制定,由浸大副校長呂愛平教授作指導。她坦言,「標準化過程仍有長路要走。」

香港及內地以不同方式推動中西醫結合,有多年中西醫結合經驗的黃譚智媛指出,內地中醫可處方西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提出數十項包括癌症的臨床診療指南。反觀香港的西醫不能處方中藥,中醫不能處方西藥,所以中西醫需要交流合作。她相信,只要有研究結果證實,在西醫治療過程中加入中醫會有更佳效果,西醫就會採納。「只要提供足夠資料給他們信任,所以生物科技是很有用的。」

中醫藥漸受西方接納

香港作為中西交融城市,推動中西醫結合特具優勢。黃韻婷博士表示,早在董建華年代已提及,中醫師培訓時,要對西醫的理論依據有一定的認識。例如現時本港的癌症病人必先接受西醫的檢查及治療,明確腫瘤的種類後,同時可用中醫藥協助紓緩癌症治療後的副作用。現時,外國也將中醫納入治療選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的美國臨床試驗指引就提出,在11項臨床指引中,有5項包括疼痛、康復、疲勞、紓緩治療、惡心和嘔吐,可採取針灸方式紓緩。

另外,美國腫瘤學會作出指引,乳癌病人接受荷爾蒙治療或化療時,可用花旗參紓緩癌症治療所引致的疲倦。黃韻婷強調,這說明使用中藥是大趨勢,外國學者也知道癌症病人會服用中藥,惟他們不知道內地及香港有很多這類似中文撰寫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實證,可通過生物科技為中西醫結合引流。

事實上,香港及內地有很多創新藥物研發。黃韻婷坦言,很多新藥在華人地區,包括香港及內地有最新數據,就如最近有兩款來自內地的治療癌症新藥在港註冊,相信未來有更多內地藥物可令港人受惠,同時亦讓外國學者知道有新的標靶藥及免疫治療用於治療。「現在有很多大學正在進行實驗室或臨床研究,生物科技會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一大契機。」

「借力」生物科技創新應用 促進中西醫藥「對話溝通」
通過生物科技的創新研發,可發掘更多新藥造福病人。(設計圖片)

生物科技締造健康未來

面向未來,中醫藥利用生物科技,將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及紓緩希望。

黃譚智媛預告,在今年BIOHK第四日,將有糖尿腎病專家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陳錦華博士帶來糖尿病腎的主題演講。她指,糖尿病有機會影響腎臟健康,引致糖尿腎。西藥很難預防腎衰竭,但治療糖尿病配合中藥可預防腎衰竭,「我們與西醫合作研究,去年在美國的醫療期刊發表相關文章,得到國際承認。將會做大型的多國多中心試驗,為糖尿病患者帶來喜訊。」

黃譚智媛還提及多項未來中醫藥發展。例如,最近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喜軍提出,方證代謝組學驅動的中醫藥有效性解讀,英文被定義為 Chinmedomics,Nature推薦其為「溝通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生物學語言」。

數智賦能 加速發展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中醫藥現代化和前景,這就是中國」提到,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政府間的貿易協定16個,31個國家建立了中醫藥中心,有40多個政府和中國簽訂了合作的協議,在海外現在有幾百所中醫學校,有將近2萬多個中醫診所。

張伯禮更提及數智賦能,當中將設有「數智本草」大模型,由天士力與華為雲聯合開發的中醫藥語言大模型和計算大模型,當中擁有380億個參數,並基於中醫藥海量文本數據預訓練,結合向量庫檢索强化,以及中藥研發多場景的微調,能夠更好地完成中醫藥理論證據的挖掘和總結。

黃譚智媛相信,未來通過資訊科技及人工智能,可以加速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的「增值」效能

「要說服西醫接納中藥作為『Add on』,背後一定要有臨床前的研究支持,證明加入中醫藥療效更佳。」黃譚智媛在2004年開始,已跟二十多間醫院及診所的西醫溝通,讓病人選擇使用中醫或西醫治療。她表示,西醫治療癌症主要採取手術、電療及化療,有些西醫不懂中藥,擔心病人服食其他藥物會擾亂治療效果。所以要根據研究,證明中藥在甚麼階段切入治療可帶來幫助。

醫管局在2014年推出中西醫協作計劃,包括中風、紓緩治療及腰背病三類病。黃韻婷指,至今已可因應早期、中期及晚期乳癌病人需要,採取中醫藥配合治療。西醫開始「開放」中醫師參與。亦看到病人服用中醫處方的中藥後,症狀有所改善,例如改善疲倦、胃口差及血色素,減慢肝腎損傷等。此外,中醫得到政府支持,給病人通過醫健通、醫承通、醫管局病人流動應用程式平台(HAGo)等查詢中醫診療病歷,設立中藥檢測中心及興建中醫院,都有助促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她認為現在是盡快開展中西醫結合發展的時機,預料未來兩三年會有很大改變;而生物科技可能會加速整件事發生。她認為,BIOHK是適合時間,對中醫界提供平台聯繫全球,中西醫界可共商參與,令病人受惠。

BIOHK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

日期:9月11至14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