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分享


編按: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學舘主辦的「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於今年八月假灣仔茂蘿街香港文學舘舉行,並邀得知名作家、資深中文科教師蒲葦講授。活動反應熱烈,座無虛席。課程完結後,學員們運用所學技巧,寫出了體裁各異的習作,內容富童趣之餘,也見經營鋪排。本版精選七位小作家的作品刊登,並由導師蒲葦點評,鼓勵新晉。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讓寫作成為校際活動 ●蒲 葦

一般校際比賽或活動,包括體育、音樂、美術、常識問答等,早成體系,屬學校必爭之地。不才認為,因應文字的優雅、療癒,以及其感動人心的力量,學校不妨建立寫作校隊,有心人士則多籌辦聯校競賽或活動,對教育、對社會人心,實有百利。

今年六月下旬,筆者幸獲香港文學舘邀為「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導師,過程驚喜難忘,值得一記。最初收到的資料包括︰對象是九至十二歲的小學生,面向不同學校;時間是暑假結束前,課程共四小時;地點是灣仔茂蘿街香港文學舘。這個時間,如此對象,萬一沒人來,舘方一定以為請錯導師,如何是好?

幸好,很快就收到文學舘于小姐的訊息︰「才開始報名,不一會,已經滿額。」

真不敢相信,看來對寫作有興趣的中小學生還真不少!計劃的理念是「讓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認為,任何一個趣怪的念頭,文字都可跑來幫忙,使之變成具體的陳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家長不必擔心,除了生命教育、價值觀教育外,寫作訓練更能提升中文科成績。

為了切合小學中文科的課程框架,避免過於冗長和沉悶,我把四小時的課程(兩天)分成四個主題,包括:一、如何避免寫出流水帳文章;二、如何避免錯別字及病句;三、如何寫好描寫文;四、如何在文章中引經據典。接下來,我又為課程製定筆記,設些簡短提問,提升同學的自信心,並要求同學繳交習作。今日同版刊登的幾篇文章,就是同學的學習成果。我反覆再讀,不覺熱淚盈眶。

第一次上課,天氣欠佳,我以為會影響出席率。快開始了,擔憂一掃而空。近三十名學員,分多排坐於活動室,場面恰到好處。還有帶學員來的各位家長,獲編排坐於後排,一起上課,正是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可以自信地肯定,家長與學員都有所得。我希望與家長交流寫作的理念及效果,好讓更多人認同,寫作是實實在在,的的確確值得大力推廣的學界活動。

我在中學任教多年,怕與小學生脫節,特意邀請現在小學任教中文科的陳老師到來協助,並為筆記提供意見,確保我的教材不會過於艱深。在此特別感謝她。學界還有不少有心人,真好!

此外,我深明小學生坐不定,需要一些實質鼓勵,因此帶去幾本我和馬仔合著的《一本正經學唐詩》,贈予表現優秀的學員。送書這環節,成了整個課程最受歡迎的部分。小友們非常可愛,態度率真坦誠,回應充滿童趣,一室笑聲不斷,若換在中學課堂教寫作,未必能如此愉快了!

每次兩小時的課節,中間只需要休息一次,大部分人都沒打呵欠,實在是導師之幸,感謝各位。
課程轉眼結束,幾位同學的作品,具體呈現了學習的成果,如今獲得刊登,成為最美最動人的記錄,能參與其中,真是大大的滿足。

希望我對課程的在意可以彌補評語的不足,與其說是點評,不如視之為來自資深老師的鼓勵,最重要的訊息是︰請同學繼續寫下去。

前幾天,收到一封反過來讓我深受鼓舞的電郵,那是我與學員之間最圓滿的一句︰「後會有期,很高興認識你!」

=====

親愛的蒲葦老師:

您好嗎?很高興收到您的回覆。這兩個星期的課程,真的讓我獲益良多。我希望您和文學舘會繼續舉辦同類的活動,到時我必會踴躍參加!


身心安泰,工作愉快!

學生
羅XX上

=====

備註︰感謝香港文學舘籌辦這次饒富意義的活動,感謝于浣君小姐及蘇卓立先生的安排及協助。

(本文圖片由香港文學舘提供。作者為資深中文科主任、作家。)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蒲葦(中)與參加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學生、家長合照。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現場,坐滿了喜愛寫作的學生。坐於後排的是各學生的家長,獲特別安排一起上課。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蒲葦(站者左)與陳老師向一眾學員講課。

小作家創作及點評

校園一景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五禮 陳玥融

我的學校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校園,走進校園就恍如進了童話世界。最令人難忘的是那條既美麗又生機勃勃的「綠意長廊」。

太陽伯伯用溫暖的雙手向我們打招呼,兩旁的樹木長得枝繁葉茂。小鳥們伸了伸懶腰,張開手臂,放開歌喉,盡情地歌唱,悅耳的歌聲宛如天籟,傳遍整個校園。

向前走,一棵又一棵綠油油的大樹映入眼簾。抬頭看,龐大的樹冠遮天蔽日,彷彿是一把綠傘子。果樹開花時清香撲鼻,龍眼樹、荔枝樹、芒果樹……每個都在爭艷鬥麗,像在比拼誰才是校園「一哥」,吸引了不少蜜蜂姑娘和蝴蝶姑娘在花間飛舞,熱鬧極了!

小息時,同學們如箭般來到「綠意長廊」。急不及待地玩樂起來:有的跳房子,有的打乒乓球、有的三五成群地談天說地……真是愜意!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校園一景——「綠意長廊」,啊!真是一個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好地方呢!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蒲葦評語︰

陳同學選擇寫「綠意長廊」,便於描寫和抒情,構思不錯。同學可考慮多寫兩、三段,讀者會較有遊走的空間,亦便於文意轉折。此文描寫集中,多用成語和修辭手法,甚為準確。除此之外,同學還可嘗試更多使用比喻或聯想,甚至增加多些屬於「人」的部分,例如這條長廊對校內師生帶來什麼啟發或幫助?這樣便能更生活化。另也可從創意入手,想想更新穎的描寫角度。當然,現在已經不錯了。


校園一景——圖書館的日常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6R 周泊平

我猜,你一定在圖書館借過書,也一定見過圖書館的職員吧?那麼,你知道他們日常是怎樣工作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在四樓,面積不大,但布置得井井有條。五排木質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書架兩側還有幾張圍桌和椅子,供同學們坐下閱讀。每天清晨和課餘時間,出入圖書館的同學絡繹不絕,而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就是圖書館領袖生。

上個學年,經過選拔,我成為一名圖書館領袖生。領袖生分不同崗位,如借書位、還書位、入館登記位等。我負責的是借書位,顧名思義,就是幫同學借書。而還書位的同學則負責幫同學還書。還完的書本被放在一旁的書車上,然後由負責書本歸位的領袖生將它們分門別類,整齊地擺放到不同的書架上。就這樣,我們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工作,一做就是一年,日復一日,風雨無阻。

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還有一項特別的制度——如果領袖生請事假,就需自己提前找好代崗的同學。去年十一月,我因參加學校組織的遊學團,有四天無法到圖書館當值,所以找了我的好朋友幫我代崗。一連四天,他都要比平時早半小時到校,真是辛苦他了,我心裏很感激他!好朋友就是這樣,不但可以一起玩,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

由於我在上學年表現良好,新學年我被任命為圖書館領袖生B組的隊長,我感到十分自豪。今年我會更加努力,履行好隊長的職責,更好地為同學們服務!

蒲葦評語︰

周同學細緻地描述了圖書館的位置及設備,緊扣一景。用語流暢,間以成語概括,十分準確。寫得較多的是自己的工作崗位,態度誠摯,頗見童趣。建議刪去第一段,直接入題。此外,亦可多描述同學借書時的情況,以及與作者的互動,當能更深刻呈現圖書館的「一角」、「一景」。


校園一景

【特 輯】■ 令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 香港文學舘「第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6A 梁薾嵐

我覺得我校最美麗的一角是「知識寶庫 」── 圖書館。它位於我校的聖堂旁邊,沿着樓梯而上,牆壁上掛滿了同學們自製的「迷你圖書」。到了圖書館門口,也能看見我校圖書館的獨特標誌──銅鈴,讓同學們得知要離開圖書館的時間。

圖書館貼近牆壁的地方有一排排整齊的藏書架,接近門口的則是借書和還書的櫃檯處。於圖書館最中央擺放了桌子、椅子和小沙發,我們就像被一片書海包圍着。這裏的書籍雖然沒有公共圖書館的多,但種類算是包羅萬有,包括歷史、地理、小說、參考書和故事書等都唾手可得,我們可以自由翻閱自己喜愛的讀物。

今天小息,圖書館的人比較少,顯得有些冷清。我找一個舒適的位子閱讀,四周十分安靜,靜得彷彿聽得見身旁同學的心跳聲。突然,有兩位低年級的同學聊天和嬉鬧,打破了圖書館的寧靜,干擾了他人閱讀而被圖書管理員勸阻。

小息快完了,圖書館的「鐘聲」響起,我們差不多要返回課室上課。我們把看過的圖書放回書架上,如果想繼續看,就要到借書處借書。圖書館內備有高科技的系統,圖書管理員只需掃描圖書的圖書編號,再掃描我們的借書證,便能完成借書手續。

每個同學來圖書館的目的都不同,有的是為了放鬆,有的是為了追求知識,有的是為了和朋友一起看書……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能短暫地拋開煩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我喜歡圖書館的原因。

蒲葦評語︰

就題目而言,梁同學的處理相當不錯。文章開端概括得宜,且能多角度描述圖書館的特色。最好是旁及圖書館的象徵物——銅鈴,讀者即能意會,一般同學會忽略象徵物,梁同學顯然較為細緻。

若能就此多說兩三句,定更佳。

除了直接描寫圖書館的擺設及高科技系統外,同學還可以舉一二個在這個地方遨遊書海的樂趣及得着,景、情、書結合,一定更令人印象深刻,至於偶然的嬉鬧事件,可以略去。同學末段總結得宜,說出重點,也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