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除了大家熟知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忠君愛國。端午節也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既有鑼鼓喧天的龍舟競渡,又有傳統的節令食「糉」。特別是在內地,節日習俗十分豐富。
端午節剛過,但是「糉」未完,龍舟賽事仍在繼續,6月下旬更多龍舟賽事陸續上演。
採訪文:楊信
編輯:王文斌
攝影:張丹峰
製作:WAW Creation
「端午節」叫法最多 涵義豐富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叫法」最多的節日,例如是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隨着時間的推移,端午節逐漸融合了避邪驅瘟等民俗傳統,形成了今天豐富多樣的節日文化。當中又與驅除疫病相關,因此大家又會用「安康」二字表達端午節的祝福。
傳統 風俗 地域大不同
端午節是源於對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的祭龍演變而來,到後來屈原投江,後人就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忠於國家,宣導改革,但由於遭到權貴的排擠和誹謗,最終以身殉國。屈原去世的消息傳開後,當地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他的身體,並向江中投擲糉子,以防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至今便成為賽龍舟和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傳統習俗多,例如賽龍舟、食糉、掛艾草和菖蒲等。有些傳統習俗在香港已不常見,但在內地得以承傳保留。
龍舟競渡
賽龍舟,也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在東莞每年會舉辦「龍舟月」活動;佛山疊滘的龍舟以彎道漂移聞名;廣州車陂有十里八鄉相聚的龍舟「車陂景」。地理位置和文化習俗的差異,使各地的龍舟競賽方式各具特色。
食糉
過端午節一定要食。糉用箬葉(葦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加入紅棗、豆沙、肉類等餡料,口味多樣。廣東糉子是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外形多為金字塔形、三角錐形等。從地域上分,有肇慶的裹蒸糉、東莞的道滘糉和中山的蘆兜糉等,糉子品類相當豐富。
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節時,人們在孩子的手腕和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期驅邪避災、祈福安康。
插艾草與菖蒲
端午節時,人們會將艾草「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家家戶戶還會灑掃庭院,並在門楣上插菖蒲和艾條,懸掛在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來福氣,保佑家人健康和好運。
飲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加入白酒或黃酒中浸泡而成。」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因此將它用作解毒劑殺蟲劑等。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會在門前灑雄黃水,喝雄黃酒,以驅避五毒,保護家人安全。
(部分相片及圖片源自網上)
大灣區六月龍舟賽 很有看頭
端午節當天是龍舟賽事最為火熱的一天,而在節後,大灣區各地仍有許多精彩的龍舟賽相繼進行。例如,廣州天河區的龍舟邀請賽、東莞石碣鎮的龍舟大賽、惠州的龍舟比賽等,這些賽事將貫穿整個六月。
大沙河上的龍舟競渡
第六屆南山大沙河龍舟邀請賽現場熱火朝天,河岸兩邊圍滿了前來觀賽的遊客,現場還有祈福射五毒、投糉子等攤位,沉浸式感受端午傳統文化。據悉,本次比賽共有25支隊伍參加,比賽使用標準的22人龍舟,賽程為500米直道競速。寬闊的河道上,四支隊伍可同時競技,隨着汽笛聲響起,選手們奮力划漿,伴隨着激情的鼓聲,龍舟在河道上如游龍般快速穿行,讓人直呼過癮。
鵬城觀瀾河龍舟賽
端午節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龍舟競渡,而鵬城的龍舟賽怎可錯過?觀瀾河龍舟民俗由來已久,至今約有180年的歷史。觀瀾河龍舟賽已成功舉辦九屆,本屆賽事共有66支隊伍參賽,上千名運動員將在這條被譽為「深圳最美河道」的觀瀾河上,駕龍舟、划船漿,進行激烈角逐。
2024年深圳市觀瀾河龍舟賽
活動時間:6月22-24日(具體時間以官方資訊為準)
活動地址:深圳市龍華區觀瀾河(區委區政府大橋至人民橋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