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內房面臨樓市下跌壓力,有發展商出現債務危機,也有發展商拖欠代理佣金。內房面對「多事之秋」,有些人會認為有「冧市」危機,港仁置業銷售總監黎誼(Joyce)坦言,不可說是錯覺,但要視乎發展商實力及樓盤地段。由於發展商需要資金回籠,估計目前出售物業中,一半以上都是減價求售。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採訪:王文斌
編輯:鄭會強
製作﹕WAW Creation
疫情三年,有意在內地置業的港人,只能在線上睇樓,「現在可以親自到現場睇樓,當然是到內地考察。」黎誼表示,疫情累積了購買力,通關後的2月至5月期間,港人購買內地樓情況依然強勁。但到最近內地樓市傳出很多不利消息,加上股市表現不濟,買家都想「冷靜些」。
疫情引爆發展商債務危機
大型內房相繼出現債務危機,對內房造成巨大震蕩。黎誼坦言,大型發展商的債務問題存在已久,發展商為迅速擴展,貸款投資令問題愈滾愈大。而且內地房策要求項目須興建至一定程度才可開售,也為發展商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不過若非有三年疫情影響銷售,相信未必會出現問題。另外,發展商拖欠代理佣金問題在早年已有發生,更有代理要「打官司」追討,因此需要小心選擇發展商。雖然爆出恒大等「大事件」,難免會影響投資者心態。不過,政府支持保交樓,銀行亦很配合,為置業人士帶來機會,若有合適樓盤,有發展商優惠及可承造按揭等,現時上車的成本會比較寬鬆。「低水位買入,有自住用途,就不用擔心。但要博取未來升值,就要很小心揀選,特別是要選擇地段。」
近香港未必屬優質
「很多香港人不懂得選擇地段,會以『近香港』作為選擇。」黎誼舉例,現在以每平方米15,000至20,000元(人民幣,下同),可在中山找到較優質地段,但港人卻會選擇中山南部鄰近珠海的神灣,因為距離較近香港,均價七八千元有售,雖然常住人口少,不算是優質地段,但在開關後卻有很多港人購買當區物業。
黎誼指出,買家在疫情前可接受百餘兩百萬元的投資額,開關後卻想以數十萬元至一百萬元買三房單位,因此只能縮窄選擇範圍。例如石岐、東區及西區等當地人也會考慮,配套較成熟的地段,就沒有這個價錢選擇,客人必須懂得取捨。
買樓地段先決
內地樓市熱潮迅速減弱,目前部分樓盤售價跌幅驚人。黎誼強調,只要樓盤地段好,未來有發展前景,發展商就不會割價求售。但地段不好,發展商就只能減價吸引買家。例如疫情時買家以視頻睇樓,看不到周邊環境而入手,到開關後實地考察,才發現樓盤位置偏遠,生活及交通配套並不方便。以往這類有很多港人「貪平」買入的樓盤,現在不減價已很難促銷。
另一方面,發展商資金困難,有樓盤「爛尾」,因此很多買家傾向選擇現樓項目,物業用料質素及管理有保障。黎誼表示,以往現樓多是貨尾或不受歡迎單位,現在有現樓是因為疫情影響建築及售樓安排而出現。買家要懂得分辨是質素欠佳,還是疫情的時間落差所致,當中可以項目地段的均價來判斷是否值得投資的入手價。「只要識揀,也可以找到優質現樓。」
常住人口少 不等於「鬼城」
內地經常傳聞有「鬼城」出現,大型樓盤項目爛尾,或是收樓後無人居住。黎誼坦言,部分偏遠地方會有「鬼城」,但對於當地人常住及考慮居住的地方,是不會有「鬼城」情況出現。一些常住人口不多的樓盤,例如十里銀灘,由於買家主要用作度假,平日居民不多,但每逢假日會有很多人,這類項目不能說是「鬼城」。至於新發展地區,物業在交樓後有發展期,配套需時成熟。例如馬鞍島的樓盤項目,現在屬於銷售及發展階段,常住人口少,仍需時發展,待深中通道開通才見「真章」。
置業有危亦有機,黎誼指,現時有很多樓盤可給港人申請按揭,首付由以往三成降至兩成,按揭利率約3.6%,買家可用較低成本上車,加上近期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低,樓價可說是更加便宜。
睇樓團有「怪現象」
隨着疫後通關,大量港人到內地消費。有些未曾接觸內地的年青人,對內地消費及服務態度感覺良好,而考慮內地作為未來發展及移居的地方。黎誼透露,以往買家年齡偏向五六十歲以上,現在則吸引三十多歲,計劃到內地發展的年青人。
另外,開關之後不再需要線上睇樓,很多中介代理都紛紛開辦「睇樓團」。黎誼表示,以往一日團為主,現在幾乎全部是兩日團。由於這些睇樓團價錢便宜,甚至免費,所以有些人會利用這些「好處」去遊玩,令睇樓團的質素變得參差,影響真正有意置業考察的買家。最終可能會導致發展商不再支持。睇樓團要繼續舉辦,就要轉向表面樓價便宜,但位置較為偏遠的樓盤。
由於兩日團有時會遊玩了幾個地點才到樓盤,黎誼坦言,客人未必知道實際到樓盤的距離時間,就有可能因為便宜而入手。建議要在香港做足準備,搵合適的優質物業代理。其公司也推出45分鐘免費諮詢服務,可面談了解實際需要,才安排睇樓路線。此外,有代理推出新服務,提供商務車,安排香港買家點到點到內地睇樓,聽聞有報團人士不知是商務車服務,上車後擔心危險,在中途要求下車。然而對於真正想買樓的人,會是一個很好選擇。
更多內地人來港賣樓
最近有內地旅客來港從事非法賣內地樓而被捕的新聞。黎誼表示,以往在香港從事大灣區房地產的人數不算多,行業生態尚算正常,但開關後,很多內地人知道港人有意內地置業及累積購買力,所以來港銷售宣傳「掘客」,內地人來港做生意的人數是增加了。
她透露,現在有些沒有香港商業登記的公司在線上宣傳,甚至在報章刊登廣告,只有電話無地址,但卻有港人光顧。隨着未來輸入外勞,不知生態環境會如何發展。
她亦不諱言行業競爭增加,除了香港的銷售同事,也有很多內地的銷售同事來港搵客,有很多新的中介公司,有內地人來港開辦,也有行外人開,所以服務參差,亦曾出現銷售問題,例如商業地方不可居住,但由於港人喜歡住宅物業,所以有中介會將商用項目包裝成居住用途介紹,買家沒有看清楚,收樓就會出現爭拗。有客人聽很多這些新聞,即使項目沒有相關問題,也會「雞蛋裏挑骨頭」,有很多不必要的查問,影響了正規的公司。買家要買住宅或寫字樓,必須要溝通及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