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依稀風雨間

分享

地標,多似燈塔,總是巍巍然昂揚挺立,讓歧路迷茫的縱目四顧,驀然舉頭一望,呀,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哩。孩子容易迷路,家人總會指點地標;遊客不辨西東,但只要認出地標,方向感就浮現,不會錯蕩了。曾經識途卻久未訪舊,一見地標猶在,找到風雨之下磐石不移的定點,一顆心頓然踏實下來。儘管雨蝕風侵,建築老舊,然而舊夢有所依託,目標在望,且行且欣而忘倦了。

作者:黃秀蓮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年輕一代或以金紫荊廣場為香港地標,其實,大會堂、山頂纜車站、灣仔三角紅磚教堂、尖沙咀鐘樓、天星碼頭與海運大廈間的五支旗杆……早已藏在老遠的記憶裏。

地標宛然,隔着重重風雨呼喚着我童年的,是嘉頓(Garden)中心,位於深水埗青山道。那年頭孩子多半儉學,讀中學時步行返校,走過大埔道然後石硤尾,遙遙望見白雲下嘉頓那鐘樓,亮紅耀目,指針報時,提醒路人。我忙忙加緊腳步,出門前總拖拖拉拉,時間管理是我最大弱點。且說嘉頓這時髦建築物,直角兩邊立面一紅一白,凸顯那漫畫筆法的廚師,戴高帽橫兩撇鬍子,這商業標記成功觸動了美食聯想。

嘉頓「生命麵包」,營養豐富,塗花生醬、牛油,便成美味衛生的早餐,滋潤了幾代香港人轆轆的飢腸,那藍白格子廚師商標蠟紙包裝則共同視覺味覺回憶矣。遠見嘉頓與及後面隱隱的青山,麵包親切的香氣恍惚飄來。原來抗戰時嘉頓連續七天日夜不休生產餅食來勞軍,二戰又提供防空洞裏的軍用餅乾,後來廠房遭日軍搶掠、破壞,復產後配合政府公價措施,麵包五角一磅……品牌九十六年了,麵包入口鬆軟,誰記起苦澀的歷史沉澱?在太平盛世吃生命麵包更覺歲月靜好。這地標據說或維修或重建,不過廚師標記及鐘樓總會聳峙雲間的。

「嘉頓有落!」紅色小巴往來佐敦至荃灣,到了青山道,乘客經常如此揚聲。司機放慢車速,靠路邊停車落客,流暢如水,準確如鐘。香江歲月的節奏叮噹明快,自開埠以來就一路響叮噹。

水泥鋼筋撐起了巍峨,可是地標之所以感動路人,還需要既苦亦甘的集體回憶,還需要裏頭透出暖香。

(作者為香港資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