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十一月二日,香港作家聯會、香港文學舘、紐約美華文學藝術之友聯誼會、《香港作家》網絡版主辦,《明報月刊》、《香港文學》、《文綜》、字遊文化合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的「夏志清、宋淇與張愛玲研究」文學講座,現場氣氛活躍,發言精彩,參與的專家學者都是研究張愛玲或與張愛玲有着相關往來者,講座深入探討「夏志清、宋淇與張愛玲」之間的關係及個別的亮點,多元而具體,為相關學術研究打開新的視野及路向。
香港之秋,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二○二四年十一月二日,「夏志清、宋淇與張愛玲研究」文學講座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隆重舉辦,寬敞明亮的演講廳內,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及文學愛好者們。秋意絪縕之際,現場氣氛熱烈,嘉賓陣容強大,觀點異彩紛呈,充分顯示香港文化自由、包容、多元的特質,只要你熱愛文學,都可以置身其間,汲取文學的力量和養份。
秋高氣爽 詩意盎然——潘耀明主持發言
文學講座司儀傅曉首先逐一介紹當天蒞臨現場的主講嘉賓,並宣布講座開始。
會議由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主持。潘會長表示:今天是周六,感謝大家在假日仍然選擇來聽一場文學講座。
他說,這次的講座特別要感謝周勵女士,講座的主題正是由她在去年提出來的,她希望香港作家聯會和香港文學舘能夠舉辦一場關於「夏志清、宋淇與張愛玲」學術研究的相關講座。在周勵女士的積極倡議及大力支持下,這個講座得以在今天舉辦。
潘會長愉快地表示,是次講座榮幸地邀請到了諸多海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他們都是研究張愛玲或與張愛玲有着相關往來的,他希望這一次的講座能夠令大家對「夏志清、宋淇與張愛玲」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相信這亦是一次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學術的總結。
宋夏惜才 點燃爐香——周勵為講座致辭
知名旅美作家周勵女士表示,今天在這裏舉辦夏志清、宋淇、張愛玲研討會,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周勵先是簡單介紹了自己和夏志清夫婦的關係,也藉夏、宋、張三人之間的關係,披露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及幾人交往的細節。
周勵與夏志清夫婦有多年深厚的友情,故每次夏周二人見面無可避免地都會談起張愛玲。周勵在致辭中提到夏志清和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平鑫濤、香港的宋淇一起協力陸續再版張愛玲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雖然版稅有限,但總算可以維持她在美生活。夏志清還給周勵看了張愛玲從六十到八十年代給他寫的約一百封信,信中多是幫助張愛玲找工作、找出版社出書之類的內容。
周勵多次表示:夏志清和宋淇千方百計幫助貧寒困窘中的張愛玲,為張愛玲點燃溫馨的一爐香,他們是支撐張愛玲活下去的真摯友人。夏志清和宋淇終其一生無怨無悔幫助張愛玲,他們人性的美,包容了張愛玲自私涼薄的人格缺陷。
周勵其後以「論夏志清的悲憫與張愛玲的涼薄——追憶陳世驤和唐文標之死」作主題發言,披露張愛玲於生活和求職中倚靠夏志清,在美國四十年寫了一百一十八封信給夏志清,絕大多數與求職、版稅、找人寫書評有關。四十年卻僅與夏志清見面四次,平均十年一次,其間亦從未曾見過夏志清夫人,更沒有送過一本簽名書或者小禮物,夏志清愛才,並不與之計較,亦從不求回報。因夏志清推薦,張愛玲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期間,無視校規亦從不與同事溝通交流,甚至質疑並頂撞自己的上司陳世驤,周勵認為張愛玲間接導致其引發心臟疾病猝死。周勵女士言詞鏗鏘,以另一個角度深刻剖析張愛玲人性中的缺陷,批評她生性涼薄,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紙短情長 書不盡言——宋以朗:三人關係不一般
宋淇公子、知名文化人宋以朗博士在發言中分別以宋淇與我、張愛玲與我、夏志清與我,以及夏志清、宋淇夫婦和張愛玲之間的關係,詳細講述了他的父親宋淇、母親鄺文美與張愛玲、夏志清等人的關係及幾十年如一日的交往之情。從宋以朗的發言中得知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從而得以更為深刻地了解幾人之間的互動和關係。宋以朗發言中提到父母親與張愛玲往來書信長達四十多年,累計七百多封信共六十多萬字的內容,在《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其中提及「志清」計二百三十八次,足見張愛玲並非不近人情,或許僅慣於與宋氏夫婦表達。宋以朗表示這些書信極其珍貴,從日常瑣碎中可見幾人友情甚篤,張愛玲亦非世人所說那般涼薄。
引述一段宋以朗的論文:「他們三人可研究的資料是有很多的,而且他們三人是平等的。三個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夏志清是一個開朗善言的人,而張愛玲卻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很多事都藏在心裏,從來不會跟人說。宋淇則是兩人的朋友,有一個願景就是要推薦張愛玲,所以他做人做事都要有很多考量。」
宋以朗提到自己兒童及年少時與張愛玲的兩段見面經歷,雖只是短暫的相見,也未曾有任何交流,但在整理大量書信的過程及熟讀了張愛玲的作品之後,相較宋淇與夏志清,仍覺自己才是那個最懂得張愛玲的人。他心內唏噓世人對張愛玲的誤解,實際上她是一個對認可的朋友極致細心和體貼的人。
樸素資料 人情溫暖——許子東:張愛玲恐怕患上「社恐」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許子東教授以「從一封信談起」為題,簡潔明快地闡述了做文學評論基本上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理論(通常是西方理論)出發,分析文學現象;第二種直接讀作品,假定作家不存在,新批評的方法,研究這個作品的語言跟整個漢語的發展關係;第三種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事,依據第一手的材料,考察作家到底在想什麼,他跟什麼人有來往。
許子東教授通過一九六四年張愛玲給夏志清寫的一封信提示大家,在信的中間有提到美國的編輯給她退稿的事。退稿信的內容大致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起反感,如果過去的中國是這樣,豈不是連共產黨都成了救星?」言下之意就是責怪張愛玲變相在為共產黨發聲。因為一封信,因為這麼一句話,許子東教授向大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原本雄心勃勃想打開英文出版市場,但她受到了挫折;由此可見美國的文學也有政治標準,遵循『講話』的邏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而且這個政治標準是與讀者市場結合的。這位編輯的退稿信是一九五七年,張愛玲給夏志清寫的信是一九六四年,說明美國編輯的意見對張愛玲是有影響的,但張愛玲並沒有順從編輯的意見,你說什麼我不管,我就堅持寫自己的。」這一點也說明,張愛玲無論當時的生活如何窘迫,仍然保持一個文人所應有的風骨。
許子東表示自己講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一些非常樸素的第一手的材料,對於研究者都是一個巨大的幫助,而研究者是可以不斷出現的,史料只有這些,這就是它最珍貴的地方。
許子東後在觀眾互動環節回應時表示:張愛玲的「涼薄」在現代看來應是「社恐」的一種表現。
「一般人來往於利害、人情、關係,而作家寫的是靈魂,是我們自己都看不到的東西。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信件往來間寫的是瑣碎的日常,這恰恰是人情的溫暖。」
卓絕貢獻 橫跨三地——梁慕靈:「張愛玲現象」宋淇貢獻最大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慕靈博士的論文題為「『昨日今日』——宋淇在一九四九年前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梁慕靈博士列舉大量事例以佐證宋淇在張愛玲現象以及香港文化、文學和電影界的重要貢獻。她表示自己過去在研究張愛玲時,常感到宋淇在張愛玲現象中的貢獻十分重要,卻未有受到足夠關注。宋淇對香港的文化、文學和電影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一九三六年開始,他就已經活躍於上海的文學界,一直到一九九六年在香港過世。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跨越了整整六十年,橫跨上海、香港和東南亞的文化場域。
宋淇在他的一生中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擁有豐富的人際網絡、聲譽、文學創作、出版和製作方面的資本。他還寫(接C8左上方第一段)
(承C9梁慕靈發言)過許多散文和詩歌,並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和文學評論,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當時的文化場域,也為個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宋淇的妻子鄺文美曾如此形容他早期和後期文化活動和文學創作的關係:「書名《昨日今日》,非但說明書中包含以亮往昔和近年的作品,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他的一生應該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的發展,今日的一切都是昨日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這段話清楚說明了宋淇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兩段時期的文化貢獻之關係,也可看到宋淇的文學觀和創作興趣在後期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宋淇在上海時期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奠定了後來他在香港對文化界、電影界和文學界貢獻的基礎。
星光熠熠 褒貶各異——陳子善、季進、唐翼明、朱大可四位教授精彩論文呈現
當日文學講座,星光熠熠,既有現場主講嘉賓即場演說,亦有陳子善、季進、唐翼明、朱大可四位教授提交了書面論文,除陳子善教授的論文由香港作聯理事禾素代讀之外,其餘幾位均以視頻發言的方式參與。
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教授以「張愛玲《封鎖》版本小考」為題,指出張愛玲並不是一個喜歡修改已刊作品的作家,在她創作前期尤其是如此。但是,也有例外。陳子善以《封鎖》文末兩段文字的被刪過程提出諸多看法,為研究張愛玲小說版本的變遷提供了一個比較典型的例證。並表示類似情形在張愛玲前期創作中並非個案,小說中有,散文中也有,雖然不如《封鎖》那樣有點複雜,還有待於張愛玲研究者繼續梳考。
蘇州大學季進教授以「夏志清耶魯時期的英文論文」作視頻發言。他提到近年意外發現一本夏志清自己珍藏的裝訂成冊的英文論文,全部是他耶魯時期的課程論文。這批論文總共二十四篇,以詩歌研究為主,也包括小說、史詩、戲劇、散文甚至語言學研究。
季進表示:細讀這批英文論文,可以發現新批評式的文本細讀貫穿始終,且高度關注文本背後的思想與道德因素。這批論文生動展現了夏志清堅定的人文主義的信仰。他所理解和認可的人文主義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對西方古典文學「大傳統」的頻頻回眸,二是對道德視景的念茲在茲。正是西方古典文學大傳統給予他的人文主義的眼光、品味與標準,人文的、審美的、道德的與形式的批評有機融合,形成了夏志清中國文學研究的獨特品格。
夏志清關門弟子、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唐翼明教授以「智者的寂寞——想念志清師」為題作視頻發言。唐翼明表示,自己師承夏志清教授,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語言文化系學習了九年時間,直到取得博士學位,夏志清一直都是他的指導教授,而且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唐翼明一句「名人多寂寞,名學者尤其寂寞」。一下子拉開了文本的序幕,再用一系列在平常生活中師徒間發生的動人往事,帶出一位名滿天下大教授的落寞情懷。儘管是嬉笑怒罵皆文章,但智者的寂寞,又有幾人能知曉?唐翼明表示自己時常會懷有「一種遠離主流、遠離中心、缺乏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文化『邊緣人』(Marginal men)的寂寞」。夏老師有沒有這種「邊緣人」的感覺,他並沒有問過他,但唐翼明記得有一次同余英時先生談起這種感覺,余先生說:「其實我們大家都是邊緣人。」那麼,他想夏老師大概也不能免吧。
原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朱大可教授以「晚期張愛玲的三重危機」為題作視頻發言,朱大可表示:「所謂三重危機,指的是張愛玲在第五時期身陷才華凋謝、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之三種困境。」朱大可認為張愛玲的寫作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而這五個時期中的三個,均跟香港有關。提到張愛玲跟夏志清之間各種關聯,主要發生於第五時期。在這一時期,夏志清作為文學批評家走向成熟,並發現了張愛玲第一時期作品的卓越價值。而過去時態的張愛玲作品,跟現在時態的張愛玲人格,兩者之間也出現了嚴重失調。這種罕見的雙重錯位,給批評家和張粉都帶來深切的困擾。無端的蟲子迫害妄想,不僅導致張愛玲的精神逃亡,也觸發她的物理逃亡,反覆變更自己的居所,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她以柔弱的肉身,拖着自己生病的靈魂狂奔。「在張愛玲道德失調的背後,是否存在着偏執型精神障礙的疾病呢?」朱大可不禁發出了這樣的靈魂拷問。朱大可認為周勵關於張愛玲為人的個人敘述,於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有補偏救弊的重要意義。而會議所涉議題,或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印記。
溫情敦厚 不偏不倚——江揚:世俗與文學,張愛玲人性的深刻剖析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女士以包容的態度對張愛玲給予了比較中肯的評述。她憑藉張愛玲長篇散文《燼餘錄》裏描寫的兩個事例,包括:一、抗日戰爭爆發,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堂臨時醫院」裏做看護的回憶;二、張愛玲立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蔔餅,尺來遠腳底下就躺着窮人的青紫的屍首,回應周勵表示認同張愛玲性格中有涼薄的一面。
江揚表示:張愛玲為人的涼薄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她通過對家庭關係的冷漠與疏離、人際關係的功利與虛偽、女性命運的無奈與悲涼以及整體情調的孤獨與蒼涼的深刻描繪,展現了一個充滿人性涼薄和世態炎涼的世界。
江揚以這觀點對世俗世界與文學世界兩個層面中的張愛玲進行了細緻而深刻的剖析,正是這種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張愛玲的作品在文學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江揚的回應,莊重中顯敦厚,嚴肅中見溫情,體現出現代作家包容寬廣的胸襟與情懷。
精彩紛呈 水綠山明——開放而兼容的香港文學
香港專欄作家黃子程教授用比較輕鬆自然的語氣為是次研討會作了簡明的總結:今天的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來人眾多,主講嘉賓的發言觀點各異,都很精彩。香港作家聯會應該多舉辦類似的講座,給大家互相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秋意漸濃,香港之秋卻是溫潤的,特別是在迎來這一場特別的文學講座之時,秋光更顯莊重而迷人。一場氣氛活躍、發言精彩、學術含金量極高的研討會,或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走進香港中央圖書館的人們,來時輕鬆,走時滿心卻是沉甸甸地,那是經典傳奇的收穫、是文化知識的收穫、是溫情與智慧的收穫。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接受記者採訪中提到,張愛玲文學研究的受眾非常廣泛,她的作品銷路極佳。「張愛玲的小說比較細膩,故事情節超越時代,作品主要刻畫心靈,其中感受在不同年齡段讀起來都倍感親切。」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香港作家聯會年度文學講座在大好秋光中圓滿拉下帷幕。相信開放而兼容的香港文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加上香港作家聯會、香港文學舘將搭建好灣區及海內外文化交流的橋樑,香港文學的春天,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除特別說明外,圖片由香港作家聯會提供。記錄整理人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