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粵語充滿多樣性。(資料圖片)

大灣區粵語即係點樣嘅粵語? 

分享

當我哋話大灣區係講粵語時,好似毫不猶疑咁當正係一式一樣嘅粵語,我哋好少聽見人話大灣區講唔同嘅粵語,因為唔同嘅粵語咁樣講法好怪,我哋會問「乜粵語都有唔同嘅咩?」但係諗深一層,我哋又知道澳門嘅粵語同香港嘅粵語有唔同,譬如:澳門人講「膠擦」,香港人就講「擦膠」;又好似廣州嘅粵語仲有高平調(55)同高降調(53)嘅分野,但香港嘅粵語就冇分。所以,為咗溝通方便起見,我哋一般就話「大灣區係講粵語」,但細心一睇,澳門、廣州我哋最熟悉講粵語嘅地區尚且有分別,而大灣區有九個城市(廣州、江門、佛山、中山、珠海、東莞、惠州、肇慶、深圳)加兩個特區(澳門、香港),所以我哋可以估計,大灣區嘅粵語係多樣性嘅,呈現唔同嘅粵方言。

作者:歐陽偉豪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廣粵與港粵的異同

講開廣州粵語,不如就由廣粵(廣州粵語)同港粵(香港粵語)嘅異同開始。根據饒秉才〈港穗粵語差異問題探討〉(載於《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二○○○),港粵有下面幾個較特別嘅韻母,例如:

/eu/:用屁股beu6下佢。間房空leu1 leu1。佢講嘢咁keu4 leu1。

/em/:畀條脷lem2下。咳到kem4 kem2聲。

/ep/:搵杯酒dep1下。畀張凳gep6親。

/et/:腍bet4 bet4。一pet6泥。打pet1 pet1。

呢啲有音冇字嘅音節,香港人用得特別多,廣州人就少啲(但係中年同年輕嘅廣州人都識用)。到底,呢幾個韻母係港粵、廣粵獨有,定係其他粵方言都有?請睇:

/eu/:番禺有,例如:姣。佛山有,例如:咬。台山有,例如:嘔。東莞有,例如:漚。中山有,例如:蕭。

/em/:番禺有,例如:咸。佛山有,例如:斬。台山有,例如:銜。中山有,例如:蠶。

/ep/:佛山有,例如:插。台山有,例如:磕。東莞有,例如:澀。中山有,例如:狹。

/et/:番禺有,例如:力。佛山有,例如:八。台山有,例如:別。東莞有,例如:哲。中山有,例如:刮。

原來,我哋喺香港成日講呢幾個有音冇字嘅音節,喺其他周邊嘅粵方言不單只有用到,而且仲有埋字添。


特色鮮明的粵方言群組四邑話

喺大灣區裏面,四邑話係較有特色同鮮明嘅粵方言群組,當中包括江門、斗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等。呢度講嘅特色、鮮明嘅意思係對比港粵同廣粵。根據甘于恩、邵慧君〈廣東四邑方言詞彙特點〉(載於《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二○○○),名詞方面例如:

廣州:乞兒;四邑:乞米仔

廣州:頭皮;四邑:頭殼

廣州:烏蠅;四邑:禾蠅

廣州:扣針;四邑:耕針

廣州:伯爺公;四邑:老抿公

廣州:騎樓/陽台;四邑:曬台/天台/曬棚

廣州:抹腳布;四邑:繳腳布

廣州:通勝;四邑:吉書/吉勝

廣州:鹽;四邑:上味

廣州:粉絲;四邑:細粉

廣州:鹽蛇;四邑:四腳蛇

廣州:捉依人;四邑:耍盲公

廣州:山窿;四邑:山孔

除咗名詞,四邑話仲有動詞嘅分別:

廣州:執笠;四邑:收水

廣州:播種/落種;四邑:下秧

廣州:施肥/落肥;四邑:下肥/畀肥/下膩

最後就係形容詞:

廣州:諧(例如:張檯好諧);四邑:澀

廣州:正斗;四邑:正種

廣州:攰;四邑:攰/夠

廣州:野蠻;四邑:牛精

廣州:硬頸;四邑:硬頸/哽性

再提一提,上面廣粵嘅叫法同港粵一致,而四邑話並唔係單只一處地方,而係上文提及嘅一組粵方言嘅概括叫法。


粵語同客家話並存的中山

睇完四邑話,我哋轉嚟睇下中山,中山有趣嘅地方就係粵語同客家話並存。根據甘甲才〈中山客家話在粵方言的影響下的變化及走向〉(載於《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二○○○),隨住社會開放發展,中山嘅客家話越嚟越受粵語影響,以副詞為例,本應係粵語特有嘅副詞例如:正話、耐唔中、梗、唔通、立亂、冚棒冷等,中山客家話都有用,請睇:

正話有個女仔搵你。(客家話用隻,唔用個)

佢耐唔中都會嚟睇下我嘅。

你今日唔翻學,梗會畀老師鬧啫。(客家話用罵,唔用鬧)

正當中山客家話越嚟越靠近粵語時,佢就會同客家話本身越行越遠,可以比較下中山客家話同梅縣客家話,梅縣客家話嘅比較句式好特別:「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

小明比小芬過高(小明比小芬高(普通話))

火車比汽車過快(火車比汽車快(普通話))

但係中山客家話已經唔用呢種梅縣客家話嘅比較句式,而轉用粵語嘅比較句式,即係:

小明高過小芬。

火車快過汽車。

由此可見,粵語持續影響緊中山嘅客家話。


拍製文化節目能更有效推廣粵語文化

上面比較過幾個地區嘅粵語,已經呈現好唔同嘅景象,如果真係要介紹晒大灣區五花八門、百花齊放嘅粵語,恐怕要寫多十幾萬字,喺呢一日嚟到之前,如果可以拍攝一個文化節目,介紹大灣區唔同地區嘅粵語,應該可以比文字更加有趣生動,個節目名暫且叫住「粵是粵非」,而口號就係「粵是粵非,明辨粵語是非」。

首先要諗個節目主持人,佢要對粵語好有興趣,會問好多問題,如果武林界有個葉問,咁個主持人可以叫粵問。粵問每集都去唔同大灣區地方,對粵語發出一百條問題。因為觀眾唔係語言學家,主持人直接分析粵語,比較唔同粵方言嘅特點,恐怕觀眾會睇唔明,所以節目內容要藉着日常生活環節,討論粵語喺呢啲環節裏面點講點用,帶出明辨粵語嘅是非。

喺飲食方面,可以攞當地嘅特色食物嚟討論,例如:東莞米粉有咩特色?延綿不斷嘅米粉,會唔會就好似東莞本土嘅方言同粵語有着不可分割嘅關係?此時攝影機就影響米粉一條一條生產出嚟,之後,當地嘅村民煮好一碗熱辣辣嘅東莞米粉畀粵問食,邊食邊傾下米粉同米線嘅分別。

粵問向東莞米粉道別之後,就同攝影隊伍去遊覽江門名勝「小鳥天堂」。粵問同當地導遊開始詳談鳥嘅文化,例如:小鳥咁樣叫法係普通話嘅叫法,粵語多數叫雀仔,究竟江門話係用鳥定雀呢?此其一。其二,普通話嘅小稱係放喺名詞嘅前面,即係「小+鳥」,但粵語嘅小稱係放喺名詞後面,即係「雀+仔」。之後,粵問就問導遊有冇「有雀嘅腳仔/有腳嘅雀仔」呢啲潮流講法,港粵可以咁樣玩係因為腳同雀都係同聲調,即第八聲。

行程跟住就去到肇慶,攝製隊一身臭汗要沖個靚涼,於是粵問就幫大家去買沐浴露、洗頭水、護髮素、洗面膏、潤膚霜等,粵問就同超市老闆傾下:露、水、素、膏、霜喺肇慶一帶點樣講,同埋有冇港粵咁多種講法。

一個成功嘅文化節目,當然要包括當地嘅娛樂文化,到底大灣區嘅流行曲多唔多用粵語唱?即使用粵語唱,但歌詞用唔用粵語詞匯同句式?至於說話表演方面,佢哋有冇用粵語講嘅棟篤笑?定係用翻當地本土語言?

節目除咗關心文化外,亦要關注粵語教育嘅問題,例如:各區小朋友識講粵語,到底多咗定少咗呢?各區嘅教育制度,以教授粵語作為母語,定教授粵語作為第二語言?當討論到粵語學習時,一個比較理論性嘅問題唔能夠迴避,就係以邊個地方嘅粵語作為學習對象、學習標準呢?廣粵還是港粵?定係每個區內嘅粵方言?

一句話,因為大灣區嘅粵語種類繁多,需要電視節目為觀眾詳細介紹,推廣粵語文化。

(作者為藝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前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