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分享

再讀金庸武俠小說 ●廣州暨南大學 林燕麗

【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金庸先生與我,似乎太過遙遠,但細細回想先生的小說,他又早已深入父母輩和我們這一代○○後。母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的小說我們當時想方設法弄來看的」。兒時早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看遍,儘管情節都已模糊,那些江湖風範、武俠愛情依舊能具體化為立於山巔的草莽英雄隨風吹入我心。拿起小說文本再讀,更有一種熟悉而特殊的味道。
那些動人心魄的江湖故事中,滲透帶有俠情俠義的愛情、真真假假的江湖道義、為國為民與行俠仗義的大俠風範、和平一統的哲學思想,凡此種種,在先生的武俠小說中有序交疊、自然並行,讓我在跌宕的故事中體會滄桑變幻的世間人情、領略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感受史詩般浩大的場面。
「天下事須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韋小寶雖混跡朝廷,卻仍有江湖人士之自由灑脫;郭靖由為父報仇的青年成長為為國為民行大義的大俠;「世間多少癡兒女,情到深處無怨尤」,楊過與小龍女突破封建禮教禁錮成為真正的神鵰俠侶;「世事如夢,人生若戲,唯有真情永不變」,段譽、喬峯與虛竹三兄弟重情重義,感人至深。《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部部皆江湖,但都是異樣的精彩。
在先生的筆下,我讀到了突破傳統束縛、追求身心自由的心道,領略了山河浩瀚與江湖瀟灑,更是在一絲悲愴中看到了為國為民的大愛與民族的堅韌,這些皆深耕於我及我們這一代人的心間。

我與金庸——真正的大俠 ●香港都會大學 梁潔婷

【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快意江湖,意氣風發的俠客,一直是我嚮往的世界。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構成我精神世界裏最獨特的一部分。在我閱讀過的武俠小說之中,許多快意恩仇的武林高手從我的世界路過,而貫徹「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是我心頭裏一束白月光。《射鵰英雄傳》是我最喜愛的一部作品,不止是仰慕郭大俠的正氣,白衣金帶的黃蓉在岸邊的驚鴻一眼,還有與漢人家國立場不一樣的成吉思汗,也讓我印象深刻。在我一直的理解裏,射鵰的英雄,包括了郭靖和成吉思汗,他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也是兩種不同的英雄。郭靖與成吉思汗的辯論,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碰撞出的火花最終匯出熊熊的烈焰,席捲而至,引爆一場思想的戰爭——是了,直到現在也有不少人評價郭靖迂腐愚忠,成吉思汗對於蒙古而言,也是民族英雄,開疆拓土,征伐四方,而郭靖相比之下成就顯得黯然,戰死襄陽,結局悲壯。然而,我認同郭靖的想法是,戰爭只會讓越來越多平民受到傷害,他人築成的皇權,底下是平民的白骨,且他們也無法享受自己血肉堆砌出來的成果。作為一個沒權沒勢的平民,郭大俠才是真正的嚮往,能真正救人於水火之中,而這正是金庸先生築造出來的大俠夢。

俠骨中盛開的花朵 ●香港都會大學 駱姝伶

【學苑春秋‧學府點滴】■我與金庸

情與俠,是金庸筆下的兩大主題。
情花,是種在刀光劍影的,行俠,是流露在生活時間空隙的。行走江湖,從簡單「俠」的認知,到車水馬龍、紅燈綠酒中,看見了裸露空氣的一寸傲骨,方知俠為何物。在金庸小說的影響裏,無綫電視哀婉纏綿的劇情配樂中,一顆小小的種子便在我童年的心裏綻放,由此,經歷人生種種坎坷,二十六歲的這年,我來到香港求學,在走過的每一寸土地上,尋覓「俠」的光影。真實的香港,擁擠的環境,我會想像,是怎樣的視野與格局,造就了金庸對於俠的理解,原來,物觀其境,是「我」的世界,親眼看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白天與夜晚,才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昨夜西風凋碧樹」是一處景,於微塵中看大千世界又是一處景,金庸的心境超脫了香港的城市之外,無綫電視編劇獨有的細膩又將金庸筆下的感情世界一一具象,那麼所有的高樓都是我心的幻化,真正的俠骨柔情,流淌在歲月中,再到香港的每一步。失落的,美好的,心中幻化的,都成了我生命的江湖。
江湖的天空未晚,雖是一女子,我依舊可壁立千仞,心中化劍,行走江湖。


【獲獎作品】■

(亞軍) 大澳情 ●胡紫晴 屯門裘錦秋中學

一下船,附近充斥着腥腥的魚味,鹹鹹的海水味,微風輕輕吹過樹葉,散發着淡淡的花香味,雜貨店的橘貓朝我走來,輕輕的用額頭蹭一蹭我的腳,我亦回敬,彎下身子拿手輕輕的撫摸牠圓滾滾的頭。小巷熱鬧的買賣聲吸引我過去,鄰居和老闆討價還價:「這條魚就不能便宜點嗎?四十五!」一位穿著碎花上衣的大嬸說。「不能啦,我們這裏都是小本買賣做街坊生意,不可以再便宜了。」老闆沒好氣的說。經過一輪爭論後,老闆還是無奈的把這條魚以四十五塊的價格賣給大嬸。再過幾間小店後,有一間士多裝潢老舊,門外有着一隻看起來有一定年紀的棕黑色唐狗。店裏坐着一個老太太,她身旁的三花貓慵懶的伸了個懶腰把身子拉得長長的,趴在老太太的腿上呼呼大睡,而老太太休閒的搧着扇子,聽着收音機,閉上雙眼享受這刻的寧靜。
士多裏的老太太在大澳居住時長已有七十年之久。她五歲時在蛇口跟着父親坐船偷渡過來,從此以後便扎根在大澳。無論是成長、嫁人、生孩、繼承家業也圍繞着大澳,沒有離開過這座小島。從前的大澳居民都是靠捕魚為生,所以啊,老太太說:「住在這裏不用擔心沒肉吃,只用擔心沒米吃!」他們每天吃魚不會煩厭嗎,老太太卻說不會。她反問我:「你每天吃米,你不會煩厭嗎?」我和她相視一笑。老太太伸出手指着旁邊周圍的房子說:「以前啊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會一起出來玩,玩到黃昏才會不亦樂乎的回家吃晚飯,吶,我和這個老太公也是從小玩到大的,連我們的孩子也是在這些大街小巷裏成長玩耍的。唉不過呀,現在長大後的小孩都出島打工啦,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打鬧聲了。」老太太眼神裏有一絲的失落。
即使老太太的兒女都已經出去打工,她卻沒有跟着離開。因為她喜歡大澳的生活節奏,大家的生活每天無非就是出攤、吃飯、和街坊聊聊天。所以即使外面的世界有多繁華精彩,她還是更喜歡留在這個她熟悉的小島,守着她家婆所留給她的小士多,每天悠哉悠哉的餵餵附近的流浪貓,照料着這裏。
大澳有種獨特的人情味,我想是因為在這裏立足的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無論風吹雨打亦留在這裏,這種守護家園,鄰里社區守望相助的精神,對這裏的情懷深厚,是在香港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取替的吧。

評委評語:
文章能透過清新有趣的語言,描寫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人物形象豐滿。尤其老婆婆一句「住在這裏不用擔心沒肉吃,只用擔心沒米吃!」充分顯示水鄉民情。

(季軍) 大澳的她 ●林雋傑 屯門裘錦秋中學

二○二四年四月三十日,我校參與了「香港青年地景文學創作活動」,動身走訪大澳漁村,遊歷大澳及與居民展開訪談。
大澳四面環水,整條漁村以一條河流貫穿,居民出入的交通工具是小艇,否則須坐乘巴士走很遠的路程。因此,大澳也可說是一個遠離鬧市的小村。那裏的人,或高談闊論,或待人友善。我在大澳的一條小巷中,邀請一名老婆婆作訪談對象。
起初,婆婆介紹了自己的住所。與現今城鎮的普通住所相比,婆婆的住所較為雜亂,但多看兩眼,又感覺好像亂中有序,只是家居用品較為老舊。婆婆的住所布滿了家庭照片,一幀又一幀,皆可見婆婆一家是多麼的美滿溫馨。
婆婆有兩兒四女,現今共有孫十一名。兩兒從事港隊羽毛球教練,三女分別與不同國籍的人交往,已赴遠方,居海外。兒女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能回家陪伴婆婆的次數可謂甚少。婆婆由二十歲始,隨丈夫遷至大澳定居,至今剛逾八十高齡。丈夫不久前逝去。家中只有小女與其丈夫同居於大澳,但小女夫婦尚未有兒女,常朝出晚歸。平日,婆婆多獨留家中,經營家前小店。
小店是承繼其先夫的,由海味店轉營為醬料小食店。
婆婆雖然已達高齡,頭髮蒼白,但身體仍健全,行動方便,且精神奕奕。是次的探訪,令我最深刻的正是婆婆講述的家庭生活歷史。
昔日的兩老,以一小店和四手養活八人,雖然家境清貧,但生活樂也融融。當時的年代,即使小店生意豐厚還是一單兩單,早午晚飯皆是粥水為主,偶爾有魚有菜。
婆婆一家的家教嚴謹,她說:「幸好的是,我的兒女也是乖巧孝順,為人善良刻苦。」她心表欣慰,以他們為傲。我看見婆婆說話時,間中也會不禁落下一小滴淚兒。此情此景,令我感到無比感動。
婆婆與我們相處期間,不自覺會傳授了不少人生道理及來自長輩的叮囑。過程中,總令我不禁回憶起遠在長洲的親婆婆,以及已逝去的親奶奶的身影。
婆婆也提及過她的一次遭遇。有一次,婆婆乘車時遭遇一對母子,子向母索五百大元作生活費,且出言威脅,手拿小刀。說時遲那時快,婆婆激動得親身拿起剪刀飾演「逆子」一角,看得我們膽顫心驚,生怕婆婆不小心弄傷自己。但我們眼見婆婆手舞足蹈,講述投入,神態活靈活現,也不好出言阻止。當時,我也彷彿經歷了一場傷痛。婆婆的「痛」是同為母親的心痛。而我的「痛」是想到自己也是因為母親才能誕生於世上。活到當下,自然知道如此叛逆無禮之行為只會大大傷害到摯親。
說着說着,氛圍略變陰沉,但瞬間被一名顧客所打破。天色近晚,當婆婆再於小店門前邀請我們探訪其家時,我們匆匆道:「時間不早了,不好意思再打擾。」
婆婆這時竟說,不要看在大廳垂掛的大鐘——那口鐘,是已逝去的老爺爺為婆婆特設的「快鐘」。
一分一秒,原來都是愛。我不禁感嘆一回:「爺爺呀!我與你共同祝願婆婆,身體健康,記憶永存於心。」
集合時間近了,我們也不得不離開。最後,我們購了幾樽小店的蝦醬和幾包小吃,便與婆婆道別,結束了訪問。
就這樣,一步步,我們離開了六十至八十年代大澳居民的生活。原來,即使家中清貧,仍能令生活美滿和暖。懷着這份簡單卻又難得的感悟,我心忖:不枉此行。

評委評語:
作者很善於觀察生活,能敏銳的捕捉一個個瞬間。文章的語言很流暢,立意甚佳,情感豐富,觀審入微,描述生動,筆調簡單主旨正確,真情流露,感人殊深。


【公開徵稿】■

推廣大灣區文藝 共建《明月灣區》

歡迎各體文學創作投稿,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皆可。
文章字數二千字內,詩歌三十行內。
請把「未經發表作品」連同作者簡介及聯繫資料電郵:
mpmeditor@mingpao.com,標題註明《明月灣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