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白皮書:大灣區具四大發展方向

分享

【明報專訊】德勤於周一(13日)發布《新發展格局下的大灣區——「十四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點》白皮書,提出大灣區4個主要發展方向及提升建議,包括成為國際創新中心、綠色轉型、供應鏈協調及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由於看好灣區未來發展潛力,德勤公布擬於大灣區成立發展研究中心、勤睿中心及網絡安全營運中心。

事實上,在去年新冠疫情影響下,香港及澳門居民生產總值(GDP)按年跌17.2%,相反內地9個城市都錄得正數增長,如廣州GDP按年升5.9%,深圳及肇慶升2.8%;再加上內地在「十四五」規劃推動下,長遠有助推動大灣區發展。

國際創新 跨城合作比率低成挑戰

國際創新中心方面,德勤中國政府事務組南區領導合伙人呂志宏表示,目前內地500強公司中,有33家設於大灣區,佔比為6.6%,區內約有700萬名科技從業員。他續指,在中美科技競爭顯著加強下,有助提升大灣區創新能力。他坦言,未來在創新發展方面仍具挑戰,因區內跨城市合作比率不足1%,遠低於世界其他三個大灣區城市合作;高端科技企業數目不多,晶片產業與台積電(美:TSM)、三星(韓:005930)仍有很大距離等。報告建議,應借助香港在區內的優勢,發揮國際合作模式,吸收更多國際創新資源。內地政府亦應從行政、基礎建設、資金及法律方面進行規劃及指導,以平衡各個城市利益,促進協同創新。

綠色轉型 與世界級灣區存差距

綠色轉型方面,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綠色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而香港早已於2014年實現碳達峰,以及2020年綠色債券發行數量為2018年的一倍,香港可憑藉過去經驗帶動區內綠色金融發展。事實上,大灣區不同城市在綠色產業上扮演不同角色,例如佛山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氫能產業,江門主要生產智能家電、生物醫藥,東莞主要負責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深圳負責實施綠色金融條例,構建綠色金融環境等,可謂各司其職。

雖然已有明確目標,惟區內技術及創新資源不足、綠色基礎設備與世界級灣區仍有差距,以東京灣區為例,能源強度為2.7倍,舊金山灣區則為1.6倍。報告建議,政府應引導綠色基金及示範工程,以及協調城市機制、研究發展目標、治理機制等。至於企業亦應留意碳排放管理,如使用低碳設備、增設計算碳排放數據。

供應鏈協調 稅制不同礙發展

供應鏈協調方面,大灣區有強勁的資金流,如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亦是中國最大的離岸金融市場。商業方面大灣區聚集全國80%的供應鏈企業;物流方面粵港澳都具有國際港口;信息方面,大疆、騰訊(0700)、華為聚集於區內,未來四大範疇互補,有望令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強勢競爭者。大灣區9個城市在物流供應鏈方面亦具不同職責,當中佛山為製造及物流交通中心、肇慶為中轉中心、東莞為大灣區高端物流分撥中心、深圳為國際創新服務中心。

報告指出,目前粵港澳的關稅制度及技術標準不同、密集型製造業成本偏高,加上各地區物流企業缺乏協調等,都會阻礙區與區之間的合作。並建議有關政府應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兩岸檢查機制及推動標準統一。

高水平開放 加強區內金融互聯互通

高水平開放方面,內地與港澳合作有助提升監管協調及互聯互通。截至今年3月底,就有188家香港及澳門金融機構進駐廣東省,當中包括有香港銀行在廣東省開設分行。除此之外近日債券「南向通」正式啟動運作,加上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及澳門金管局宣布下月啓動「跨境理財通」,都有望加強區內金融互聯互通,及促進投資融資便利。粵港澳大灣區有3種貨幣、稅制及法律,在促進金融便利方便定會帶來挑戰,未來有需要繼續融合三地共享信息及基礎設施。

本報下周一(20日)起推出大灣區專版,在A疊刊出,活在灣區一欄的內容會併入其中,敬請留意。

[活在灣區]

明報記者 黃清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