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明月灣區》獨家專訪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中國文學研究專家許子東教授,一起探討香港文學和大灣區文學的共同未來。其中談及大灣區文學同中存異、多樣的文學發展可能,大灣區文學的文學傳統、地域性與競爭力,如何加強粵港澳文學交流、解決本地文學界資金與場地不足的有效方案,以至《明月灣區》能夠擔當的角色。內容專業而多元,發人深省。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訪問及整理:蔡宛芯、黃瀞翹
「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為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已經六年,為三地帶來很多發展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需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領域的合作。因此在過去幾年,三地各有進行一系列針對大灣區文學的議題對話和探討,唯依舊難以為其制定一個確實的定義與方針。有見及此,《明月灣區》邀請專門研究中國文學的許子東教授,與我們一起探討香港文學和大灣區文學的共同未來。而作為中外文化薈萃之處的香港,又應如何善用自身的獨特優勢,協助推動大灣區文學的發展?
同中存異的大灣區文學
二○一九年二月十八日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展望大灣區會成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之後的第四個大型灣區。許教授認為文學上,大灣區的情況比另外三個灣區要複雜,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卻也可能更有發展潛力。原因在於其他三個灣區都是單一的文化中心,它們各自的文學語言和文學人口在同一灣區之中差異不大;大灣區則與之相反,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大,香港、澳門、廣州等城市以粵語人口為主,但深圳卻是移民城市,外來人口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語言是文學的基礎,因此大灣區文學可以是一個多語種的文學,除了粵語和普通話,也包括了英語和葡萄牙語。同時因為深圳是移民城市,很多的讀者和作者可能受中原文化影響更深,其他幾個城市的文學人口則多受嶺南文化影響,這都為大灣區帶來更多樣的文學發展的可能。
要思索大灣區文學,先要釐清大灣區中各地文學的共通及差異點。許教授認為香港在文學傳統上較為多元化。狹義上的新文學從五四以來以批判寫實為主流:有些海外研究者,認為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學現代性被壓縮,集中於批判寫實(五六十年代甚至連批判寫實也被壓縮,只有歌頌才是文學主流)。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說法來看有至少四個傳統,其一為《三國演義》等歷史演義逐鹿中原,其二為《水滸傳》等寫俠義忠勇、官民衝突,其三是《紅樓夢》等寫世情男女的傳統,其四為《西遊記》等神魔奇幻。有一度中國內地除了批判寫實,其他的文學傳統發展相對薄弱。香港卻一直有金庸等寫俠客,三蘇和劉以鬯寫城市男女、食飯穿衣,也有倪匡寫科幻的故事。所以香港文學放在廣義中國文學視野中不僅別樹一格,而且還有互補對話的衝擊。廣州的文學也和北方有區別,同樣寫革命歷史,歐陽山的《三家巷》和主流的「三紅一創」(「三紅」指吳強《紅日》,羅廣斌、楊益言《紅岩》,梁斌《紅旗譜》;「一創」指柳青《創業史》)在選材和角色塑造上也不一樣,散文家秦牧《藝海拾貝》也沒有以宏大敍事寫作,而是講一些比較精緻的文學道理。南方文學比較接近世俗社會、世俗文化,寫老百姓日常生活。香港的文學類型是比較多元化的,因此包含香港文學、廣州文學在內的大灣區文學可以有自己的獨特性,也可以和北京、上海的文學對話。「大灣區」提供了理解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的另一個觀察角度,其實也關係到以後大灣區文學的發展。
大灣區文學的競爭力
要發展大灣區文學的競爭力,先要保持其本來特色。三地大部分地方都有粵語基礎,因此許教授認為應發揚粵語寫作來保持大灣區文學的競爭力。有人認為粵方言寫作會令廣大普通話讀者看不懂,但許教授認為並非不可嘗試。他提到胡適當年推崇《海上花列傳》說過,中國的方言文學有三個最容易發展,其中就有粵語。粵語成為文學融入中國文化圈,教授認為香港的流行曲有莫大的幫助,起了先鋒的作用;加上廣東是個GDP超越俄羅斯的大省,近億的人口相當於一個大國的人口,粵語以使用人數來計根本不算方言,可以成為主流語言,這是粵語文學的基本讀者人口。再來,方言文學不代表它的受眾只會是粵語人口,他提及過去二十年中國內地最出色、最有突破的小說之一是金宇澄以改造過的上海方言寫作的《繁花》,以方言寫作的同時又讓不懂方言的人也看得懂,粵方言寫作也能達到如此效果。香港三蘇的小說便是又可以用廣東話讀,又可以用普通話讀,是中國文學的財富。要是大灣區文學消滅粵語的特點,這將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此外,許教授認為大灣區主流的文學是鴛鴦蝴蝶派,是言情、是武俠、是世俗,這個主流不應該否定,大灣區文學要堅持文學的多元性才能與其他文學競爭。大灣區是新概念,但大灣區各地有悠久的歷史。香港有純文學,但不要以避俗求雅的角度,而要用文學史的眼光去看待、整理金庸、倪匡、三蘇等人的作品,不要因為它們不符合正統的純文學觀就輕視。整個大灣區的文學評論不應用一種從現有的別人標準來套,而是參照自己原有的文學傳統,從自己的文學人口出發來評論作品,發展新的大灣區文學傳統。只有建立在自己的文學人口基礎上,才可以形成文學地域特徵,越有地域性,越有國際性,越有競爭力。
香港圖書館、大學與三地文學交流
現時香港官方性質的主要有以下兩大途徑促進三地文學交流:其一是公共圖書館,香港公共圖書館隔年舉行「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作獎」等,會請來學界著名的專家、作家作評審,給予各地作家互相溝通的機會。
其二是各大學邀請三地著名作家來港授課,除了學術分享,當作家來港居住一段日子,一般都能在香港的土壤上激發出新的創作靈感,豐富三地之間的文學、文化交流。
對大灣區文學的展望
香港文學雖然一直有自己的發展,然而若要融入大灣區文學文化依然是新挑戰。許教授提出如果希望推動香港的文學文化發展,建議可以建立某種作家營,邀請本土和外地作家以合約制或寫作計劃的方法推動創作,並要向社會匯報成果。在香港或大灣區出版文學作品時,可以配合一系列講座,與市民廣泛接觸和推廣大灣區文學。
要發展文學當然要解決資金問題,許教授直言香港現在投放在文學發展的資源嚴重不足,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政府牽頭組織商業機構支援。許教授就此提出兩個建議:第一,邀請大灣區裏的商人捐錢,創立一個作家創作基金;第二,邀請當地商人借出地方,舉辦作家營時,提供來自大灣區作家的居住地方。許教授舉出深圳「紅樹西岸」樓盤例子作參考。當時,深圳的發展商在「紅樹西岸」剛建成之際,拿出約十套房子與創作人合作。在文化交流活動中,當地邀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範疇的創作人(主要為畫家、導演)到當地創作,而發展商則負責提供他們的居住之處,為期一年。最後那些創作人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亦有為發展商留下不少值錢的作品、畫作,更能夠讓商人為自己在新的界別打一個廣告,滿足自身利益。這些方案有效解決本地文學界發展資金、場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從而有效加強粵港澳三地在大灣區文學文化中的交流。
許教授笑言,其實要獲得支援並不困難,關鍵是讓社會及政府重視文學的發展,覺得文學是應該扶持的:「大灣區嘛,原意就是要和東京、紐約、舊金山比較的,而且要有中國的優越性才會有這種項目嘛。大灣區的確是需要一些創意。」
除此以外,社會對文學文化的關注,在發展過程亦擔當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大學在推廣文學上一直付出不少努力,在不斷舉辦活動的同時,亦鼓勵年輕一代重拾對文學的熱情,唯理解到其要兼顧的事情遠多於此,因此在文學上的支援只能付出有限的能力,可謂獨力難支。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對文學的支持更為不足,導致香港文學文化發展開始步入瓶頸期,例如大型書局突然倒閉、高中中國文學科面對「殺科」命運等,都可以看到現代人對文學的重視性不及以往。
成立香港文學館專門舉辦及推廣文學活動
因此,近年有人提出成立「香港文學館」,專門負責舉辦及推廣文學活動,必定能為本港文學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契機。許教授認為成立「香港文學館」在協助推廣文學上,有很多功能。它的作用在於透過不同的活動,使文學融入民眾的生活中,帶動文學和整體文化的發展。
第一,它能夠定期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來港舉辦講座,增加粵港澳三地文學文化的交流,促進文化融合。
第二,它亦可以跟香港的各大專院校合作。近年,政府投放了不少資金於大學發展上,文學館能夠與大學合作開辦或進行不同類型的文學項目。許教授以自身作為例子,說今年度會前往香港嶺南大學開一門有關香港文學的課程,若有香港文學館,便能夠邀請不同界別的人士參加,擴大聽眾的層面,強化民眾對文學的認識與關注。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作用,文學館能夠舉辦項目公開募捐、邀請商家投資,透過這些資金邀請專業作家參與「非終身制」的寫作計劃。許教授笑言可能實際操作會比自己想的複雜,他及後補充:「台灣就是這樣的做法。我參加過台積電的評獎,給年輕得獎者一筆錢,然後給你出一本長篇小說。他們可以一年不做別的,只在家裏寫東西。那這樣的專業作家項目,假如由文學館來舉辦就是最公正的、最有權威的,也可以漸漸變成一個榮譽。」
提到要注意的地方,許教授認為建立文學館的話,應該要繼承「香港公務員制度的優良傳統」。首先,文學館可能像公共圖書館那樣,納入政府的體系,不一定變成私人機構,避免被單一社團流派壟斷,或是變成牟利的團體。其次,文學館不應該是一個提供「鐵飯碗」的作家系統,專業作家應該越少越好,汲取內地作協體制的經驗。
有關委員挑選,許教授分享自己在參與頒獎時的做法,舉辦機構會給他們傳一份很廣泛的學者作家名單,讓顧問在他們認為合適的名字旁邊打勾,獲得比較多勾的人會被挑選出來組成一個委員會。多年以來在香港,那些文學愛好者,還是作家、市民都沒有特別反對這個制度。因為這樣能夠確保文學機構或者活動,不會成為某一派別、組織的工具。教授以自身經驗證明,此刻香港在文學競爭的「公平性」上做法其實是蠻好的,亦期望在未來日子裏能夠繼續保持。
《明月灣區》的角色
最後,被問到在未來《明月灣區》在推廣大灣區文學文化上能夠擔當一個什麼角色時,許教授認為《明月灣區》能夠邀請不同界別的專家,就着《明月灣區》角度寫文。許教授指出,若只是單純介紹眼下大灣區的美好就會跟外界的普通文章無異,缺乏獨特性。因此,許教授建議每期設專題,從過去百年大灣區三地文學有什麼成果、特色講起,則能夠更有意義。先盤點現在我們有些什麼東西,然後在體制的層面上再思考,有什麼可以合作的,從而共同獲得利益及共同進步的機會,例如舉辦作家營、會議、大學之間的溝通等等。透過不同活動與機遇,研究三地能夠如何互通,互相促進文學發展。特別是總部位處前海、深圳灣附近的騰訊、華為、中信等大公司,它們的成功背後,有幾個城市廣大市民的努力支持,地理位置又正好在大灣區中心,它們出來做點實事,支持大灣區文學發展,順理成章。「香港、澳門和內地這幾個地方是很不一樣。只要能夠將這幾個地方的文學文化並置起來,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
(訪問及整理者為《明報月刊》實習生。)
推廣大灣區文藝 共建《明月灣區》
歡迎各體文學創作投稿,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皆可。文章建議字數二千字內,詩歌建議三十行內。請把作品連同作者簡介及聯繫方法電郵至:mpmeditor@mingpao.com,標題註明《明月灣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