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上高樓終不悔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盧敏芝老師
驀然回首,中學階段離我已久,但貫穿整個情思敏感的少年時代,只有自己一直獨排眾議的艱辛歷程,回想仍歷歷在目。因自小熱愛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兩科,儘管校內重理輕文風氣極盛,而自己亦理科成績優異,但最後仍遞上剔選文科的選科紙。自此直至大學選科,整個中學生涯便一直在他人的「善意」中孤軍作戰:老師們多番找我面談規勸,同學們婉轉表示疑惑,父親與我爭吵不休……背後無非都基於「出路」二字。後來我以為選科自由了,那個屬於我的時代已過去,卻總不時聽聞選修文學科的人數逐年減少,看來人心的枷鎖並不因外在條件的自由而得到解放。
曾苦苦自問選擇文學科為何是原罪,如果成績不好會沒有選擇權,為何成績好也要自設規限自我剝奪選擇權?早知人生規劃既非投身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選科對未來職業其實影響不大,為何不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學問?若對職業生涯如此重視,在畢業後至少三十年的時光中,能接受自己一直在做並非真心喜歡的工作嗎?即使從公開試的角度,聯招看的是整體成績,中三時好些成績不俗的女同學,選修理科後成績一落千丈;中五時有同學在文學科奪A,預科時卻為了「有用」而改選經濟科,結果只取得剛好及格的成績。我常想這些語文能力頗佳的同學,若當年選科時忠於自己,今天的人生命運肯定不一樣。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每門學科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並無高下之分。學生學完微積分、相對論等公式理論後,將來就業難道會有保證嗎?世界瞬息萬變,學科是否有用,關鍵只在於個人專長和發揮;而站在祖先不斷增厚的巨人肩膀上,具有相同天賦的人將能夠看得更高更遠,並繼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感謝人類有文學,讓我可以跨越千年萬里的時空距離,與古今中外偉大的心靈接通,通過各個真實或虛構的人生故事,毫髮無傷便已遊歷了複雜世情和攫獲經驗教訓,領悟到這個大千世界具有豐富多元的不同觀點,以至每當面對自己或他人的難題時,或借鑑印證,或自我排遣,或超然物外,而不致庸碌汲營折騰於眼前世俗公因數。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論治學三境界,在抵達「眾裏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最高境界之前,別忘了需先經歷「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獨和堅持。
文學班,夠人嗎?
聖保羅書院 蒲葦老師
文科仁是創新書院的中三學生,正準備中四選科。他從中文老師口中得知,原來學校三年前已不再開設中國文學科。他覺得很奇怪,近年不是很流行生命及價值觀教育嗎?為什麼報讀文學科的人數反而不斷減少?於是他開始嘗試多了解一下文學科。
「文學反映現實,寄寓理想。學習文學,可以探索生活和生命,感悟人生……本課程讓學生通過研習優美的文學作品,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品味;透過探索作品的藝術境界,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感情,促進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感互動,提高對人類的同情同感。」看到課程大綱這幾句,文科仁深深動容,他決心追尋文學的底蘊。要開班,自然要有學生,科仁決定在同級尋找志同道合者。
「才子,不要說笑吧,初中已經那麼多古文,你還要我讀多一些?」
「我們是男校,哪有人會讀文學?何況我完全不知文學是讀什麼的,又沒有人介紹。我們中三已開始讀數理化,起碼知道讀什麼。」
「我只需要讀兩科選修,文學可能排第四、五位,選不上。」
「文學科?中文科已經有十六篇範文,為什麼還要讀文學?」
「除了教書,文學科還有什麼出路?這年頭,我可不想教書呢!難道要做作家?父母最反對。」
「聽說文學科要求很高的,很難取五級或以上,我才不願冒這個險!」
「文學與中史是同一組,如果選文學,我就得放棄中史,我不願意,聽說中史現在很吃香。」
「我看過文學科那些作文題目,佔分多,又不知要答什麼,我怕自己不行。」
「文學科要校本評核,壓力太大了!」
「大學讀醫,一定要讀化學;大學讀中文系,沒要求要讀文學,也不見有什麼優惠政策。我讀中文科就可以了。」
幾乎每一問,都迎來一盆冷水,但科仁以為鍥而不捨,科目可開。皇天不負有心人,全級最後有五位同道中人,科仁便喜孜孜地直奔校長室。
「文同學,我很欣賞你對文學的愛好,但你知道,學校資源實在有限。這樣吧,我們幾年前定了個高中開科門檻,是十五人。如果你能找到十五位同學,他們又願意聯署報讀文學科,學校會考慮再開設文學科。」可幸校長沒一口拒絕。
文科仁心頭一涼,之前還不怎樣,現在終於具體感受到冷水的滋味了。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