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成立40年,伴陪澳門特區成立25周年,同步發展。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博士暢談歷史,指出基金會在教育、文化、社會服務等範疇,積極參與及投放資源,助力澳門各界舉辦各項服務及活動。
他認為,「澳門人在回歸前後對於家國情懷一樣重視和濃厚,中國心與澳門情並未改變。」他更強調基金會未來將繼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澳門進一步的國際化。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澳門基金會在1984年成立,源於香港商人鄧肇堅爵士向時任澳門總督高斯達捐贈50萬港元,作為澳門總督基金的啟動資金而開始。
吳志良指,當年澳葡政府有意培養人才,因此將總督基金改名為澳門基金會,以基金會的名義收購澳門東亞大學。收購完成後,由基金會負責管理大學,設立與澳門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課程,包括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和法律學院,並將澳門東亞大學改制為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現為澳門理工大學)以及澳門東亞公開學院(現為澳門城市大學)。之後更委託基金會進行各種工作,例如加強澳門與內地的聯繫,發展科技、文化及學術等。
與澳門發展同步
1999年澳門回歸後,澳門基金會和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併,並以各博企1.6%毛收入支持營運(現在為博彩收益的2%),基金會開始全面參與社會活動。吳志良表示,首先是支持愛國愛澳的社團;第二是積極促進澳門居民及青少年對祖國、中華文化和國家發展的認識;第三是支持教育,包括協助澳門的基礎及高等教育建設校舍;第四是繼續推進學術文化的工作;第五是繼續推動中葡合作。
基金會在回歸後與特區同步發展,吳志良認為變化是相當巨大的,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自1999年以來,高等教育普及率由大約5%提升至30%。不僅城市外貌,社團和學校的設施也明顯改善,社會福利體系更趨完善。最重要是澳門人的視野得到了拓展,專業水平也有所提升,這些都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
他特別提及,「香港與澳門的發展存在顯著差異。」他認為,葡萄牙法律與中國法律是同一種體系,因此融合較快。其次,澳門在某程度上對內地的依賴程度高於香港。沒有國家的支持,澳門將無法生存,更不用說發展,澳門人在這方面的認識十分清晰,使得他們的價值觀不會產生模糊,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也明顯增強了。
資源投入 鉅細無遺
儘管當時特區政府已經成立,惟其架構仍未完善,基金會在補充政府職能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吳志良表示,以往澳葡政府對華人社會的參與及支持相對有限,因此澳門社會的自理能力很強,教育和醫療幾乎全靠私立機構支持。他笑說,相對於香港馬會,澳門基金會專注於較小的項目。例如最多有一年支持了3,600個項目,包括中學生的展覽和演唱會,涉及的項目金額可低至5,000元。基金會的資源直接流向基層機構,增強了社會的自理能力。「每個機構要忙於尋找資源,他的精力就無法充分投入到提供公共產品方面。」
另一方面,政府經常通過基金會聯繫基層。吳志良表示,在民間社會中,政府的權威相對較高,民眾感受到資金得到政府及基金會的支持,這使官民關係更加密切。這正是澳門形成目前比較和諧穩定局面的基礎所在。
身體力行 推動社會服務
基金會每周至少和幾十個團體進行交流。除了受邀參與團體活動,基金會也主動合作舉辦活動,例如推行家居護理計劃,為未符住院要求的長者,組織義工隊提供上門服務及帶長者出門活動,達成良好合作成效。另外又與醫院合作進行腦卒中(俗稱「中風」)健康篩查,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理。吳志良坦言,「雖然基金會投入了不少資源,但實際上也為整體社會節省了許多開支。」
而在文化、學術方面,吳志良坦言,基金會的資源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領域,在學術文化方面投入不算多,難得是將學術界聚集一起。例如主動聯繫碩士和博士畢業生,「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將論文送交給我們,以及協助發表。」另外,於1993年向澳門日報提出協助舉辦澳門文學獎,設立讀後感徵文比賽。當年學生文章可在澳門日報上全文登出,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鼓勵,可激勵其繼續寫作。雙方合作持續了三十年,通過長期合作能夠培養新一代人才。
還有「300計劃」,包括100位藝術家的推廣計劃、舉辦展覽並出版畫冊;編撰100本文學叢書,目前已出版79本;協助民間藝術團體舉辦了100場演出,最終完成了300場演出。此外,基金會於2012年度啟動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十部書的工作,對本土民歌、歌謠、諺語、故事、戲曲、曲藝、舞蹈等範疇展開深入系統的挖掘和調研,目前已完成《中國戲曲志.澳門卷》和《中國曲藝志.澳門卷》的編纂並出版發行。吳志良認為,澳門做文化工作,要從打地基開始。他不諱言,早期出版的書籍被批評水準低。「我好理直氣壯同佢講,起樓都要打地基。」經過30年發展,現在書籍質素躍進,由國際一流的出版社出版,國際一流的期刊發表。「這是循序漸進的,現在回望,當時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澳門並非文化沙漠
基金會根據政府不同階段的需求作出支援,目前重點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未來將著重加強澳門國際化發展。吳志良表示,早期提供獎學金鼓勵澳門學子到內地就讀,回歸後是推出特別獎學金,鼓勵學生進入全球前一百強大學就讀,每年最高資助金額達32萬元。雖然澳門的中學畢業生僅三千多名,但每年仍有近200名學生考入世界一流的學校,比率達到6-7%,反映澳門是有相當多的人才。
「澳門並非文化沙漠,而是一片小綠洲,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文化蓬勃景象。」吳志良認為,文化支撐了澳門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很大程度是通過澳門進行,博彩背後也是基於深厚的文化基礎和信仰力量。「如今,談論澳門的歷史、文化和美食,已有當之無愧的成就,因為澳門確實有這樣的底蘊。雖然澳門是一個小地方,但擁有2,000多個文化社團,佔全數社團的六分一,充分證明了澳門人對文化的重視。」
港澳一體 融入國家
基金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吳志良反思未來發展方向時認為,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實際行動,例如為學生提供交流實習機會,以感受內地發展和國家發展的機會。另外需要加強國際化,包括培養和吸納人才,打造文化基,使自身價值最大化體現出來。「我們必須確保港澳能夠支持國家的發展,幫到國家現代化,助力民族復興。在過程中自然會受益。」
在國際化方面,吳志良強調,要向香港學習,利用香港的國際化經驗推動澳門的多元化發展,特別在連繫葡語國家的平台建設方面,如能共同合作,利用香港企業家的視野、網絡及商業便利,可帶來競爭優勢。他更期待港澳逐步走向一體化,實現城市間的融合,將更有助參與大灣區的建設。
推動文化社團協作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在去年成立,作為會長,吳志良表示,文化社團過去主要是各自去做,對外交流的力量不足,一個更大平台是文化界的共同願望。成立總會的目的是希望匯聚力量,開展更大規模的對外交流工作。另外可以支援社團行政方面的工作。「許多社團缺乏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人員及經費,能夠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如果能夠聯合起來,就可以根據不同領域進行分類,比如戲劇、音樂、文學、書法和繪畫,這樣大家就能夠共同開展規模不一的活動。這個平台既方便與國家對接,也有助對外交流,可以更好組團外出交流。
澳門記憶 記錄集體回憶
「澳門記憶」是澳門基金會重點項目之一,通過構建龐大的可檢索網絡系統,將澳門珍貴資料、生活場景、建築、風土人情等,科學有序地儲存和累積,成為歷史的載體,讓市民分享集體回憶,也藉此提升澳門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家國情懷。最近「澳門記憶」項目獲得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的「探索之星獎」。吳志良認為,雖然這只是入門獎項,但「澳門記憶」獲獎意味著項目因地制宜實現遺產教育模式的協同創新,將為全球南方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為此感到高興並深受鼓舞。
澳門學 探索前路去向
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中,「澳門學」是整個歷程的中軸。在過去30多年,「澳門學」以建立類似敦煌學等地方顯學作為主要目標。隨著社會對「澳門學」學科建設的期待變化,構建本土知識體系、形成一套反映出澳門獨特性的完整系統的宏觀敘述及解釋體系,是現階段「澳門學」的學科建設願景之一。
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研究,「澳門學」成為一門反映和闡明澳門社會及社會各領域的矛盾、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問,為探索澳門將來的發展方向起重要的指引作用。吳志良表示,認為如果要做好澳門在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便需要培養除了葡語和英語之外,東北亞和東南亞語種的人才,還有對中國歷史、語文、文學和文化具有扎實根底的人才,因為文化交流工作的前提,是必須要對自己的國家和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有深入和系統的了解,這樣才能把「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