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醫療愈趨方便 或助舒緩本港醫療壓力

分享

香港公立醫院服務需求龐大,多項專科門診服務及急症室服務經常需要長時間輪候,即使要進行影像診斷,第二優先類別的輪候時間也可能超過數十個星期。有港人或會選擇跨境途徑。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跨境醫療愈趨方便 或助舒緩本港醫療壓力
跨境醫療愈趨方便 或助舒緩本港醫療壓力
港人在內地進行影像診斷的情況愈趨普遍,藉此減輕個人醫療負擔。(設計圖片)
跨境醫療愈趨方便 或助舒緩本港醫療壓力
龔敬樂醫生預料,到內地進行影像診斷及治療的港人會愈來愈多。

本港現時主要由私家醫生及公立普通科門診提供基層醫療,保障弱勢社群及低收入人士得到合適的醫療服務。隨著大灣區融合持續,政府亦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與大灣區各內地城市的合作,透過與區內醫療機構合作,照顧在大灣區居住的港人醫療需要,包括可在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等。

留意報告是否香港適用

現時在本港進行影像掃描的輪候時間長,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顯示,2022-23年度,使用電腦掃描造影共有538,322人次,第二優先類別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36個星期;使用磁力共振掃描造影共有81,984人次,第二優先類別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34個星期。
由於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私家醫生收費相對高昂,有些病人會選擇到大灣區,尋求收費較低的影像診斷。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及首席醫療官龔敬樂醫生坦言,部分市民可能難以應付私家醫院的影像診斷服務費用,惟到內地接受診斷,要注意相關報告未必獲本地醫生接納。
龔醫生指,內地大部分醫院設有影像診斷服務,但報告會以簡體中文撰寫,跟香港醫生作出的報告可能有所差異,加上語言不同,有機會出現溝通問題。由於本地家庭醫生收費不高,他建議病人有意到內地進行影像診斷,可先向本地家庭醫生求助,進行相應的病史及健康檢查,衡量所需檢查再到內地接受診斷。
由於在內地接受影像診斷,收費一般較香港低,因此可幫助病人減低醫療費用上的開支。龔醫生透露,以電腦掃描為例,在香港進行電腦掃描的收費大約三千元,內地平均只有三百元左右。惟要有心理準備,香港私家醫療機構,跟內地醫療機構服務質素存在差異。

香港預約 內地檢查

隨著香港與內地醫療機構合作愈趨醫密,服務質素愈來愈貼合港人所需。龔醫生表示,部分本港家庭醫生與內地醫療網絡平台有所聯繫,可通過相關家庭醫生進行影像診斷預約,病人只需到內地指定地點進行檢查便可,大約一星期出報告。另外,除了內地的簡體字報告,相關影像數據也可通過合法途徑交給香港醫生作出報告,病人就可用相關報告在本地求診。

跨境轉診有需求

除了在內地進行影像診斷,龔醫生相信,跨境醫療需求也會增加。「現時本港醫療負荷過大,輪候時間太長,最受苦是基層市民。內地會是另一選擇,讓有需要人士可以得到適切治療,減輕香港政府的醫療負擔。市民健康對政府也是好事。」
他透露,現時已有醫生協助病人進行跨境轉診,將病歷轉為中文以便內地醫生跟進,並會繼續了解病人情況。他相信長遠需求會愈來愈大,有更多醫生願意參與。最重要是市民是否願意到內地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