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22年起,推出及放寬多項吸引人才入境的計劃,包括優才計劃及高才通,人才的受養子女可跟隨來港,並在本港學校就讀。根據入境處及勞福局數字,今年首10個月,已有約7.5萬名受養人隨同獲批人才抵港。不少學校反映,插班生申請較往年同期大幅增加。記者與九龍真光中學師生進行訪談,了解這些新生融入校園的情況,並請他們分享對香港教育的看法。
文、圖:陳詠琪
九龍真光中學屬於九龍城區的名校之一,歷史悠久,素來吸引不少插班生選讀。本學年學校招收了幾位插班生,分佈在中一至中四各級。就讀中二的朱笑含是本年度的插班生之一,她坦言剛來香港時十分緊張,生怕不能適應,更擔心同學不接受自己。最後,害怕的事情沒有發生,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來考入學試那天,找不到應考的教室。當時人生路不熟,也完全聽不懂廣東話,十分慌張。結果很多同學主動用普通話跟我交流,指導我去正確教室,就能感受這間學校很有愛。」
「剛開學的我很拘謹,就像一隻小鵪鶉蜷縮在角落。當時不少同學主動過來和我交流,因此感到十分暖心。有一次,我因為對學校規則不熟悉,忘記戴校徽,擔心會被處罰。結果幾位同學圍着我,幫我出謀獻策,有人建議我穿上外套把它蓋着,有同學更去校務處幫我重新買一個。最後也成功解決了我的難題,實在十分感動。」她繼續分享道。
剛來香港 , 語言成了內地插班生最 大的挑戰。班主任為她安排了普通話較好的「同桌」擔任貼身 「翻譯官」 ,兩人現在已成為好朋友,常常結伴溫習。現時,朱笑含的廣東話也大有進步。
九龍真光中學梁靜雲副校長表示,學校着重關愛文化,樂見本地學生主動幫助插班生,兩地學生相處融洽,課前課後互相學習:「插班生來港學習 ,最重要的是同行者 ,有身邊同學、朋友陪伴很關鍵。內地同學的優異成績能激勵香港同學,成為他們的學習榜樣;反之,內地同學也能見到香港同學的靈活、友善、獨立思考 。這是一個彼此學習 、欣賞的化學作用,可以令雙方進步,同時豐富學校生源。」

香港教育制度令插班生鼓舞
來自山東的朱笑含透露,該地區學業壓力巨大,競爭激烈。她形容,香港的教育制度令人眼前一亮:「內地上課模式千篇一律,多半照書本教,香港的教育更着重動手做的能力。例如香港的科學課每節課都會做實驗,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其中。學校也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發展機會,包括在體育、音樂、美術方面也照顧周到。老師鼓勵我邁出勇敢的一步,所以課外活動我選擇了較冷門的拳擊及古箏課。」
儘管只來了香港兩個月,但校園生活充實愉快,朱笑含的改變也相當明顯。她感謝老師對她的關注,並協助發掘她的潛能:「在內地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塊石頭,沒有什麼閃光點;來了香港,老師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真正的自己,原來我也可以是一塊閃閃發光的寶石。」

內地教育競爭壓力大 香港具彈性
很多人覺得香港讀書壓力很大,但內地生卻有另一番見解 。他們反映內地的教育制度傳統 、單一 ,上課時間長 ,模式也相對 「 死板」。每天一早上課,下午5時放學,晚上更要「晚自習」;相反,香港教育較多元化,彈性較大。
中五學生朱蔚淇在廣州完成了一年高中課程後,選擇來港讀書。當時她主動提出留級,插班重讀中四,希望追趕進度。她說考慮到內地競爭較大,出路較窄,來港應考文憑試,希望升學路徑有更多可能性。「香港的教育很人性化,其中很大的感受就是容許走班教學,包括高中的選修科 ,以及分中文和英文班教授數學 ,因材施教 ,在內地不會有這些安排 。」她稱。
她認為 ,內地的學習壓力大多來自學校 :「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好像每天都在考試,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事。而且考試都會排名,感覺被分了等級;香港的排名只有自己知道,壓力主要是自己給自己,但可以自行調節,內地則是外界不斷對你施壓。」

香港文憑試選科靈活 認受性高
香港文憑試容許以簡體字作答,對內地生來說減輕不少壓力。而且學歷受國際認可,在香港本地工作或者國外發展也相對容易。
來自北京的吳陽榕,同樣是去年插班入讀九龍真光中學。曾經跳級的她,學業成績優異,卻不太喜歡內地的考試模式。從網上了解到香港文憑試的出路多元,因此主動向父母提出來港讀書 。她分享來到香港覺得最 「震驚」 的事:「在內地,考試一般3天就完,氣氛十分緊張;但香港的考試居然長達兩周,每天中午就放學。我比較喜歡這種自主學習模式,讓人有更多時間準備考試,查漏補缺。」
目前正修讀中國文學、經濟及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的她,認為香港的學制十分靈活、有彈性,適合不太喜歡文科,也學不懂理科的學生:「內地高考必須文理分科,香港文憑試則可以自由選科。我本來就對商科很感興趣,希望日後在大學選讀相關學系,在高中時期就能選讀商科,對我將來升學有很大幫助。」

人才計劃帶動插班生人數增
梁靜雲副校長表示,自政府推出各項人才計劃以來,插班生的查詢及申請數字有增無減。學生大多來自內地各個地區,包括深圳、遼寧、重慶、福建及南京等地。她表示,本年度已接逾600宗插班生申請,但學校沒有刻意增加插班生學額,只是稍微調整處理程序,例如將過往的考核時間推前,並增加插班生筆試及面試的次數 。她重申 ,收生與否在於學生本身的能力,與家長的身分無關,強調收生一視同仁。
不少家長希望子女在輕鬆的學習氛圍成長,因此推崇靈活自由教學模式的國際學校成為他們心儀的選擇。副校長吳景輝認為,內地亦有不少優秀國際學校,但既然內地生選擇來香港讀書,建議他們勇於探索香港的教育,入讀本地學校,與香港學生交流。「一般而言,內地生的數學解難能力及中國文化素養相當出色。本地同學看到插班生的出現 ,才了解到什麼是『天外有天』。再者,現在我們常說融入大灣區,要知己知彼才能更進步,更了解香港的定位及角色。插班生正好加深雙方的認識,為未來做好準備。」他補充。

期望藉教育展說好香港故事
第二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將於12月13至15日,於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超過300間學校參展,比去年首屆大幅增加逾1倍。去年參展後,插班生申請大增,九龍真光中學今年亦會參加。梁靜雲副校長認為,教育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宣傳學校,也希望藉此說好香港教育的故事:「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覺得為小朋友選到合適學校很重要 。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要看看學校的校風、課程、活動及特色是否適合自己的小孩。我們希望利用教育展這個平台加強各方交流,更希望讓大眾更認識香港教育,告訴大家,香港的學校、津貼學校有足夠優勢。」她又鼓勵插班生: 「 不用擔心自己的廣東話、英文不夠好,而是應該把握自己已有的優勢,以開放及正面的態度學習新知識。香港是一塊很好的土壤,讓用心學習的學生得以發揮所長。」

港校英語學習環境有吸引力
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跌,適齡入學兒童減少,中小幼都面對收生困難,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多項「搶人才」措施,獲批來港人才包括其受養的適齡入學子女,香港價值對內地家長而言,含金量最高的肯定是「國際化」。我敢說,香港普普通通一間地區中小學,不論是語言、教學內容,以至培育學生建立國際視野方面,都具備國際級水平。
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今年首10個月收到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申請近18萬宗,90%以上申請者是內地人,共有近12萬宗獲批,約7.5萬人已抵港,另有7.5萬名受養人隨同到港,當中不乏適齡學童,主要申請入讀本地的中小學,大部分入讀官津學校,其次是直資和國際學校。這些「新港人」申請學校的共通點,是希望子女在英語學習上有更好的氛圍,有助日後升讀頂級大學。
內地家長揀選學校,多以英文學習為優先考慮因素,原因是內地中小學的英語課程安排有別於香港,本港的學校都會提供額外資源,在課堂內外都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而「高才通」家長安排子女來港升學,均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更國際化的學習環境,無論升學或就業,都可以與世界接軌。學習從小開始 ,有幼稚園面對收生不足,為提升學校競爭力,更大幅增加外籍英語老師數目,在學校營造全天候英語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講能力,為升學路徑闢出新天地。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在教育上亦要與時並進,才能培育更多國際化人才。
香港升學專家梁永樂
(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
(GBA) HONG KONG SCHOOLS EXPO
日期:2024年12月13至15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5:00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3號及6號館
主辦機構: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津貼小學議會、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
合作夥伴 / 承辦機構:STEM PLUS
支持機構:教育局、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
商業夥伴:明報
教育展網頁:https://www.schoolexpo.hk/
註:掃描QR Code或點擊網址和完成登記,即可免費領取門票。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https://link.mingpao.com/8332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