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宋代理學家李用,以「隱」為人生境界,潛心研究儒家經典,致力於傳承與傳播先賢智慧。他婉拒功名利祿,專注講學。晚年東渡日本,宣揚孔孟之道,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樑。李用的一生,體現了隱者對知識傳承與文化使命的堅守,展現了超越世俗的學術理想與人格風範。
隱,是一種境界,不顯山,不露水。唐人呂岩曾對隱字喻為「抬眼試看山外景,紛紛風急障黃埃」。宋代著名理學家李用亦將「隱」字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在「隱」中與先賢對話、與天地共鳴、與萬物同心。隨着學識日益淵博,對理學的理解也愈發深刻。他在理學的世界裏沉醉着,在研修理學中幾乎「與世隔絕」。故而自號竹隱,人遂稱之為竹隱先生。
歲月的磨礪,使他的眼中多了幾分堅定與從容。漸漸地,他的名聲在當地傳開,許多學子被李用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慕名而來,求師於帳下,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紛紛追隨其後。李氏所創辦的家塾「踐履日益成熟」,「士之從學者,館無虛日」,也因此變得熱鬧起來。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李用嘔心瀝血創作而成的著作——《論語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他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深入剖析《論語》每一句話背後的深層含義,他的解釋,既保留了原典的精髓又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讓《論語》這部古老經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這部書,不僅語言流暢,易於講解誦讀,更以其深入淺出的解析,便於學者們深入傳授儒家學說的精髓。它彷彿是一把鑰匙,為眾人打開了一扇通往儒家學說奧秘的大門。當《論語解》的墨香彌漫在東莞的每一個角落時,這座城市的空氣似乎都變得濃郁起來。一時間,李用的名聲如同春日裏的野草,迅速在嶺南大地蔓延開來。四方學者紛至遝來,競相求教,希望能從李用那裏得到一絲半縷的智慧火花。篁村的私塾,也因此變得熱鬧非凡,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然而,面對這一切的榮耀與讚譽,李用卻始終保持着一份難得的淡然。在他看來,著書立說並非為了謀求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出於對儒家思想精髓的傳承和對後人的責任感。他深知,知識的價值在於傳播和啟迪,而非用來換取世俗的榮華。

婉拒高職 誨人不倦
曾主修過《春秋》的番禺人李昴英,這位惜才如命的南宋名臣,讀完李用的《論語解》,興奮不已,迅速將《論語解》一書進獻於朝廷。這本「究明伊洛奧旨,以溯洙泗之源,訓詁明白,便於講誦,學者傳習之」的大書,得到了朝廷肯定,李用也旋即被朝廷授以校書郎一職。校書郎,別看官位不大,卻在朝廷「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擔當着不小的角色,多少人趨之若鶩。能授予這一職位,無疑是對他學識和品格的高度認可。然而,李用卻婉言謝絕了這份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官職。他直言:「著書難道是為了謀求功名利祿嗎?我之所為,不過是為了傳承先賢的智慧,讓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受益。」這份清高與超脫,讓世人對他的品格更加敬仰。
在中國歷史上,無法統計「因文而用」的佳話。古代文人,因稻粱而謀,但也有不少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他們不為名所動,不為利所驅,堅守着自己的學術理想,這種精神在當時的士林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可是,李用面對高職的誘惑,作出了「NO」的回應。
李用這個「NO」的姿勢,成為一代絕唱。他時時告誡自己的學生,讀破萬卷書,以「神交古人」。這一「神交」,就是一代書生的學術寫照。
御賜「竹隱精舍」
「春水滿四澤,浪暖魚龍化。呼吸成風雲,霖雨遍天下。」
他用〈春景〉來昭示着一代山河手書。他知道,隱者就是要用自己去完善自己完善周圍的人。這樣,血不會白費,汗不會白流。在那根長長的教鞭下,篁村的私塾成了一個真正的學術聖地。他不僅傳授知識,更教導學子們如何做人,如何堅守學者的本分。他的學生們,在他的影響下致力於學術研究,傳承儒家文化。
當朝廷因《論語解》的卓越貢獻而授予他校書郎之職時,他婉言謝絕,但朝廷並未因此忘記他的貢獻,隨後又升他為承務郎,以表彰他的學術成就和高尚情操。這一次,李用雖未直接接受官職,但他的《論語解》「梓行天下」,成為士子必修「課本」。理宗皇帝趙昀更是親筆題寫「竹隱精舍」的匾額賜予他,以示嘉獎。李公則以匾額為名,建屋隱居,從此遠離塵囂,潛心治學。
在竹隱精舍中,李用繼續着他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他教育學生,貌肅色和,誨人不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一步步走向學術的殿堂。學子們紛紛以他為榜樣,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在李用的影響下,篁村乃至整個東莞地區,都彌漫着一股濃厚的學術氛圍,儒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深入人心。
東渡宣講孔孟之道
「不同桃李春,永抱歲寒節。」(李用〈冬景〉)作為一個隱者,首先是站成一株孤松,傲然挺立於冬嶺之上,它便是李用心中的寫照,也是他對氣節最深刻的詮釋。作為「中日友好使者」,他奉命東行,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冬日,李用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漫長旅程。他的心中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但也充滿了期待與希望。他相信,無論身在何方,只要心中有道,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光耀異國他鄉,點亮另一個國度的心靈,去傳遞那份跨越國界的文明之光。
他用略帶些許生澀,卻充滿了力量與溫度的話,一字一句講述孔孟之道,講述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與哲思。他的到來,如同一股清泉,滋潤了日本這片文化的荒漠,而被尊稱為「夫子」,嵌進中日友好的文化史冊。
東瀛千萬里,楚客不傷春?何況已至耄耋之年,他時時感到歲月無多,何處又是歸屬?他想起大曆才子司空曙寄給好友鄭縣令的詩來。推開宣紙,一副狂草隨手而來:「共對一尊酒,相看萬里人。」
這位時屆八秩的「夫子」,即便倒在異國他鄉的講台之上,也要將先進文化帶回故土。日本學子在失去「夫子」的悲痛之時,為先生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以「鼓吹一部,送喪返里」,喪服「皆倭人倭帽以像之」。因要跨過浩蕩的大洋,日本水手頂風劈浪,用雄壯的歌曲激勵前行。這一悲哀中帶着雄壯、低沉裏彰顯響亮、古老而又激越的曲調,從此便成了東莞的喪曲。
「瑞氣負鍾靈,群低皆仰供。」隱者李用的人生,用自己的詩進行了概括。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二級作家。出版有《嶺南讀碑記》、《喊魂》、《百年聽風》、《黔地行記》等。作品多次入選中、高考模擬試題和校本教材。)
對一種修辭的回憶 ●張一文
四十年前的一九八四年,打工青年林堅在深圳《特區文學》雜誌第三期發表的短篇小說《深夜,海邊有一個人》,被認為是打工文學最早的作品。
林堅與安子、周崇賢、張偉明、黎志揚等作者,曾經被稱為打工文學的「五個火槍手」,他們在一九九二年海天出版社推出的打工文學系列叢書中集體亮相,得到打工讀者的歡迎,卻不受研究者待見。特別是他們作品中的人名修辭污名化,未獲學術界廣泛認可,一度還被詬病與誤讀。
人名修辭污名化,是指通過文學語言和修辭手段,將作品中某些特定的人名貼上不友好的標籤,從而形成對這些人的負面印象和刻板評價。現實主義文學往往可以通過人名修辭污名化,實現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和弱勢群體的發聲。
早期的打工者被污名為「盲流」,當時的市場化媒體對打工者的報道,常常帶有污名化和貼標籤的傾向。導致打工者被迫頂着污名反污名,便有了在文學作品中對強勢人物進行污名化修辭的現象,強化對強勢人物形象的負面描繪,同時也體現了打工者對不公平待遇的憤懣,彰顯了打工文學的批判精神。
常用貶義詞為強勢人物命名
打工文學中的強勢人物,是相對於打工者這一弱勢群體而言的。多指權力的執行者與資本的代言人。權力的執行者涉及基層治理有關部門直接與打工者打交道的工作人員,他們本應履行保障打工者權益的職責,卻往往成為棄責者。資本的代言人包括無良的老闆及其高管,他們可以隨意打砸打工者的飯碗。這些強勢人物在打工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被命名時,常常遭污名化處理。例如,打工文學作者常用「某某婆」、「禿頭」、「駝子」等貶義詞來為作品中的強勢人物命名,或者說給他們取類似的綽號。這些貶義綽號不僅僅是對強權的羞辱,更承載了深層次的社會批評,反映了打工者對於社會不公的深刻感受和對強勢群體的道德審判。
例如,張偉明的小說《下一站》裏,有個盛氣凌人的QC部經理,叫杜麗珠,香港人,她對內地員工實施類似殖民化管理,被大家取綽號為「香港婆」。主人公「吹雨」被她辱罵為「馬仔」(嘍囉的意思)後,不怕開除,把手指向杜麗珠的鼻子,一字一頓地說:「告訴你,本少爺不叫馬仔,本少爺叫一九九七!」安子在《人在旅途》中也怒批:「想着香港婆那趾高氣揚的樣子,真想把鈔票扔在她的鼻子下,罵她剝削工人剝削得太離譜了!」所謂「某某婆」裏的「婆」,與管家婆、八婆、雞婆的「婆」意思一樣,都是貶義詞。這些綽號先是由打工者取的,再經過打工作者通過操作人名修辭而流傳,呈現了打工一族「弱者的抵抗」姿態。打工文學中對強勢人物名字的污名化處理,既是文學創作的一種策略,也可看作是打工社會底層對權力結構的一種犯忌。
黎志揚在《打工妹在夜巴黎》寫到一個綽號「禿頭」的港商,想佔四川來的打工妹容妮的便宜,手腳不老實,被容妮踹了一腳,而且踹的是要命的地方。這個港商叫什麼名字不得而知,小說只寫了他的綽號是「禿頭」,是個下作的男人,被踹後不敢發作,捂着褲襠,落荒而逃。用「禿頭」來形容這個港商,就是對他的鄙視與唾棄。周崇賢在《男人就得有個男人樣》裏說到打工妹怨兒,最後又做了一個「香港禿頭」的小老婆。類似「禿頭」這樣的污名都有反諷意味。不僅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更是打工一族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對強權與不公的一種反抗和控訴。
虛構的戰鬥 現實的批判
周崇賢《我要活下去!》裏的強權人物是廠長,「那個駝子姓劉,好色。工人當面叫劉廠長,背地裏叫流口水。有時還在前面加幾個字,叫狗日的流口水」。用「駝子」來對強權者進行人名修辭,表達了作者對這種人的厭惡與憎恨。簡單的綽號承載着打工一族對權力和資本壓迫的無奈,是弱勢群體在文學作品中尋求心理平衡和正義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文學是社會歷史環境的產物。打工文學作品中強勢人物的名字被污名化,是「弱者抵抗」的文學化,旨在營造一種「虛構的戰鬥,想像的衝突,現實的批判」的讀寫快感,以表達打工一族的不滿。
打工一族的不滿其來有自,不必諱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歷數中國打工體制的落後與根源,認為打工一族沒有獲得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制度性安排,缺乏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保障,其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與企業責任缺失。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二○一五年認為:「中國三十多年來的發展進步,根本動力就在於千千萬萬的打工者,沒有他們,一切都無從談起。而這個世界對他們並不是很好,曾經很不好,現在也不能說好。」強權對打工者的不友好,不論後來的主流敘事承認與否,都曾經是重要的存在,並且超出簡單的個人受難層面,成為早期打工者「集體性創傷記憶」。
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社會現實的鏡像和批判者,同時也參與社會進步的建設。通過「人名修辭污名化」式的文學作品,打工一族得以發聲,他們的辛苦和抗爭得以被看見和理解,他們的聲音和訴求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回應,這對於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戶籍制度的改革、收容遣送的廢止、暫住證改為居住證、勞動用工法規的完備、和諧社會的建設,打工一族的生存環境和權益保障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別是黨和政府對打工群體的人文關懷日益增強,進入新世紀後的打工文學,人名修辭污名化已經很少。
(作者為文學博士,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上饒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出版作品十餘部。)
灣區行紀二首 ●黎啟天
大鵬灣
在這裏,大地與海的翼
礁石鷹嘴龜般鋒利的爪,朝向波濤
我站在盡頭,感受
每一陣海風吹過,都是一首未完成的詩
我的詩句,你的岬角
指向未知,探向邊緣
群島在遠處沉浮,煙霧繚繞
彷彿是生命未竟的發生
海面突然平靜無聲,教我
如何把長夜、暗流和星辰皆攬入懷
光與數的手指
零丁洋西岸,鋼鐵的森林生長
雲計算的波濤,窗外輕輕搖動
夜幕如一塊巨大的玻璃眼罩
鋼鐵的輪廓,在玻璃上投着硬朗的外形
電磁波的靈魂,手指間游移
數字的倒影,閃爍其上
如同遙遠星辰的私語
而南方光源①穿透,物質的堅硬
散裂中子原②的微光,在最深處
指尖的敲點下,顯示屏中繚繞
照亮我心的深淵
夜幕漸漸溶解,一串串數字
如同玻璃般透明的未來,緩緩展開
粒子的舞蹈,我呼吸的形狀
在微觀的世界裏,繪畫着宇宙的圖案
彎曲的鋼鐵巨臂,指尖牽引着
與我相鄰工位的兄弟,那曾被電鍍水灼傷的腳踝
被電噴槍廢氣碎裂的視線啊
如樹幹上的斧痕,正逐漸癒合
註:
①「南方光源」又實指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是東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項目之一。南方光源借助先進的同步輻射實驗手段,可以看到物質內部原子、分子層次上所發生的變化,從而幫助用戶找到問題點,改進工藝。
②「散裂中子源」是東莞市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十二大科學之首裝置。可藉一種「超級顯微鏡」通過使用高能質子束轟擊原子核,使中子從原子核中散裂,從而獲得大量中子。它被用來解決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刊》社第三十一屆「青春詩會」成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一屆青年作家班學員,在《新華文摘》、《人民文學》、《詩刊》等刊物發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