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分享

編按: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和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創會會長、著名報人曾敏之先生一生對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推動不遺餘力,自二○一五年一月離世,轉眼至今十周年,適逢此因緣,三月十六日,香港作家聯會理監事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專家學者一行人前往廣州墓園祭拜,並於暨南大學舉行「前輩學人與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暨曾敏之先生辭世十周年紀念會」。本版組織特輯,刊登活動紀要,並配本版主編潘耀明文及詩人秦嶺雪詩,一起懷念曾敏之先生,追溯曾老開拓華文文學的重大貢獻。


薪火相傳  文光永續  ●潘耀明

時值曾敏之先生逝世十載,華文文壇代表相聚羊城,以文祭魂,以思承志。這位以筆為舟、以心為炬的文學先驅,其精神風骨早已鐫刻於時代的豐碑之上。今期特輯,既為追懷一位拓荒者的崢嶸歲月,亦為重溯華文文學的根脈與遠景。

曾公敏之,一生輾轉於戰火、筆墨與家國之間。少年執筆戰地,壯歲深耕報業,晚年傾力於華文文學的全球播衍。他如青松扎根巖隙,任風霜淬鍊,終以蒼翠之姿蔭庇後學。(中國)香港作家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三座由他親手奠基的橋樑,聯結海峽兩岸,貫通四海文心。其視野之宏闊,襟懷之坦蕩,非止於一地一時,更在於將華文文學納入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之中。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曾敏之先生對華文文學的貢獻,不限於一地一時,他胸懷廣袤無邊,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所以他對華文文學的發展是厥功甚偉的。(香港作家聯會提供)

十年光陰,未掩其志。今春,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香港作家聯會代表近廿人聯袂赴廣州中華永久墓園祭奠文化先驅,松柏環繞間,素菊與清酒並陳,追思與承諾同駐。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王列耀教授在憶述曾敏之當年創建學會之艱辛和勇於承擔,情難自已;白楊會長緬懷與曾老同時代的文人以他們最寶貴的年華共同陪伴和見證了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將鼓勵後來者努力前行。我在簡約祭詞略謂:「曾老指引文學之路,我們後來者當不負他的熱望並勉力承傳之。」從暨南大學的曾老思想之學術研討會,至《香港作家》、《文綜》雜誌的薪火延傳;從跨域文學會議的籌辦,至後輩學人的傾力傳承,俱見曾公精神之延續。黃維樑教授攜舊刊《香江文壇》追憶其「海量」胸襟,恰是文脈相連的明證。

曾敏之的貢獻,在於其「不為師」而「開風氣」的哲人境界。他首倡香港文學研究,推動學科建制,卻甘居幕後,以「橋樑之姿」默默耕耘。陸士清教授稱其「新聞與文學的兩棲者」,袁勇麟教授譽其「鼓與呼的先行者」,皆道出他兼容敏銳與深邃的獨特氣質。更難得者,是其以「赤子之心」踐行文人使命:從抗戰烽火中的民生記錄,至香港回歸的歷史見證,筆鋒始終與民族命運共鳴。

當下,商業浪潮與價值多元並存,曾公之志愈顯珍貴。劉俊教授所言「儒生本色,壯士情懷」,正是知識分子於浮世中應持的姿態——既需「自強不息」的執着,亦需「寧折不彎」的擔當。而白舒榮女士以「筆墨為舟楫,擺渡精神火種」喻之,更道出文學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十年一瞬,文光不滅。曾敏之先生以畢生心血澆鑄的華文文學版圖,正由新一代學人接續拓展。從馬來亞大學的跨域研討,至《曾敏之評傳》的學術深耕;從青年作家的提攜鼓勵,至全球華文網絡的緊密聯結,皆印證「文化不朽,風骨永存」的真理。

我們相信曾先生對華文學創建之努力,隨時間長河洗刷而越益光亮。願我們以筆為旗,承其志業,令這道「不滅的閃光」,永耀於華文文壇的蒼穹之上。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榮譽總編輯、本版主編。)


他是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曾敏之先生十年祭  ●禾  素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三月十六日上午,香港作家聯會理監事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專家學者一行人,在潘耀明和白楊會長的帶領下,前往山明水秀的廣州中華永久墓園祭拜曾敏之先生伉儷。左起:崔文冰、江揚、黃維樑、白楊、潘耀明、王列耀、何佳霖、黃漢平、溫明明。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曾敏之先生與夫人的墓地被一排蒼翠的松柏圍繞着,大家有序地圍在曾老墓前,先後獻花。

春光爛漫祭曾公

今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在浪漫的春光裏,香港作家聯會理監事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專家學者一行人,在潘耀明和白楊會長的帶領下,前往山明水秀的廣州中華永久墓園祭拜,那裏安睡着一位可親慈祥又灑脫不羈的文學前輩——曾敏之先生。

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與夫人的墓地被一排蒼翠的松柏圍繞着,大家有序地圍在曾老墓前,每人手持一支白色素菊肅立於春風裏。潘耀明會長追思道:「曾老,我們懷着由衷的敬意來看您了!您對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貢獻功不可沒,您的高山流水的風範和情懷是我們一直以來學習的榜樣,希望您安息,我們會照着您指引的道路繼續前行。」大家集體對着墓碑三鞠躬之後,依次上前祭拜及獻上鮮花,王列耀教授還專程準備了好酒,由潘會長帶領將美酒輕灑於曾老墓前,曾老泉下有知,當老懷大慰,大笑飲之。

曾老祭拜儀式結束之後,一行人又轉往廣州市銀河革命公墓憑弔著名作家蕭紅女士。蕭紅以開闊的悲憫胸懷關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義,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學作品。大家集體在蕭紅墓前向她致敬,為她多舛的命運唏噓,更為她的才情而惋惜。墓前擺有酒和香煙,有女作家解下自己的絲巾繫在蕭紅墓前的石柱上,微風襲來,似乎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蕭紅在對着大家微笑,她轟轟烈烈地愛過恨過,更留下了數部曠世巨著,她短暫的一生,已勝過無數渾渾噩噩渡過一生的人。

辭世十年紀念會

十六日下午,「前輩學人與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暨曾敏之先生辭世十周年紀念會」於暨南大學第二文科樓會議室舉行。研討會主題發言分兩組進行,逾二十位專家學者和作家分別作主題發言,第一場會議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暨南大學教授王列耀主持。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炯表示:曾敏之先生的一生,曾歷經艱辛,目睹國家的瀕於危亡和走向復興,他幾經逆境又走向順境,成為著名的作家、學者和教育家,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界的一面旗幟。他有如一棵青松,把根鬚深扎祖國的岩石之中,從人民的歷史中汲取養份,把枝葉伸向太空,任憑風霜雨雪、電閃雷鳴,總泰然自若,滿懷對於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在自己的各種崗位上,默默地做出出色的奉獻。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會長潘耀明繼而發言:海內外對華文文學的貢獻,元老級人物新加坡有方修、馬來西亞有方北方、泰國有司馬攻,香港則非曾敏之先生莫屬了。曾先生對華文文學的貢獻,還不限於一地一時,他胸懷廣袤無邊,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所以他對華文文學的發展是厥功甚偉的。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監事長陸士清表示:曾敏之是「文學——新聞——文學」的兩棲作家,既有新聞記者、編輯的敏銳,又有作家的文情和學者的哲思;他愛國志堅,愛民情真,愛生情深,赤誠待友,德高望重;他尚德重義,襟懷坦蕩,執着事業而不計得失,高風亮節,眾所宗仰。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顧問、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在發言中指出:從在香港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與內地文學之間搭建交流橋樑,到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並成為學會的顧問,曾敏之先生為世界華文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先行者,而且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推動着世界華文文學不斷前行。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表示:面對這位望之溫、相之親的長者,我們將在這片他灑過智慧之水的熱土上,更勤奮地勞作,不辜負他老人家的期望,接過他的鐵肩和妙筆,弘雅範以耀學林,沾清露以滋文心,再出發,再創獲,這才對得起曾老的在天之靈!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副監事長黃維樑帶了一本早年的《香江文壇》在現場展示,他提到內文有當初學會成立專輯。黃維樑表示:香港的社會文化向來以多元化見稱,曾公廣納兼容,盡力團結文藝之士,作聯會務乃能蒸蒸日上。他好客,也好酒,酒量如海納川,吸納文友也有此海量。黃維樑感慨而言:酒仙辭世轉瞬十年,現在紀念他,讀其文,誦其詩,不知道他在天之靈是否有所感應。春秋代序,一晃十載,憶念前輩故人之際,他這早逾「古稀」的長者,能不也感嘆時光之飛逝?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監事長楊際嵐表示:曾老之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事業,自草創伊始,到隊伍逐漸擴展,事業逐漸壯大,猶如統兵出征,應者眾,「不怒自威」。 雖然頂着「名譽會長」的銜頭,但在不少人心目中,他是一位實打實的「老總」。 曾老總視野開闊,心中始終裝着世界版圖,為中華文化走向五洲四海不遺餘力。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監事長江揚的發言講述了曾老數十年如一日對自己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言詞深切,溢於言表。江揚表示:曾老的話在她心裏生根,曾老的身影在她腦海裏駐足。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都成為她記憶中的一部分。每當想起他,就會感到一股溫暖和力量。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亦借文章抒發內心感慨:曾先生十五年努力,在香港本土成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八年努力,在內地促成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誕生,如此罕見的持久奔波,不正勾畫出「香港——祖國內地——世界華文文學」的巨集偉版圖,奠定着「中國與世界」的「根基與歸屬」?曾先生一生奔走世界各地,他某時某地所做某事,往往超越了那「一時、一地、一事」,這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勇麟表示:曾老最早關注香港文學創作、最先選介香港文學作品並積極推動香港文學研究。隨着曾老撰文大力為港台及海外華文文學「鼓與呼」,內地一批學者開始介入相關研究。曾老功成身退,「但開風氣不為師」,此後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積極推動這一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曾敏之的「不為師」恰是最高境界的「師道」。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王列耀教授表示在聽了十位發言人的發言之後,內心頗為感動。追憶一九九三年參與籌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艱辛歷程:在蕭乾、曾敏之等前輩帶領下,他與饒芃子等人啟動申報程序,開啟長達八年的「申報長跑」。期間曾老始終以國家文化戰略視野激勵團隊,強調華文文學對中外交流的戰略意義。艾青親筆支持信與曾老多方斡旋成為關鍵推力,最終在錢其琛副總理批示下,二○○二年五月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特增「中國」二字,意為:中國的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書生肝膽照山河

第二場主題發言由潘耀明會長主持。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監事長、《文綜》雜誌執行總編輯白舒榮在發言中提到: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文壇,曾老總在親歷親為艱辛奮鬥,催生了「香港作家聯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後,在香港回歸前就積極籌劃成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希望以之促進中國海峽兩岸四地及海外華文作家之間的交流聯絡。在他和繼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等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終於在二○○六年十二月於香港成立,他親自坐鎮擔任會長。至今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在繼任會長潘耀明的努力下,堅持定期出版曾老總創刊、命名並曾擔任社長的《文綜》文學季刊,舉辦了多種境內外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承繼着曾老總所開創的事業。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白楊講到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看到曾老的一本書《遇舊》,她一下就被書中兩組照片吸引了,照片中有曾老、潘耀明、劉以鬯、黃維樑、陶然、也斯等眾多作家,那時候他們正當壯年,意氣風發,有很多人是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來陪伴和見證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今天大家聚集這裏,也是以一種「遇舊」的方式來懷念曾老。學會同人不會忘記曾老和幾代前輩學人為我們這個學科創建與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們樹立的學術傳統與文化情懷也將激勵着後繼者努力前行!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女士對敏之表叔的回憶異常動人:敏之表叔以私人珍藏的《古文觀止》讀本作為教材,讓自己每天到他的家中接受教導。 當然,這一切在當時的環境氛圍之中,必須非常小心地秘密進行。他首先以抑揚頓挫的聲音誦讀課文,然後逐字逐句進行講解;他又要求周蜜蜜背誦每一篇文章,並且要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寫下註解和讀後感。能夠有敏之表叔的特別教導,使她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語文水平中獲益良多,打下了文學文字的良好基礎。周蜜蜜認為,敏之表叔是她的始終如一的、永遠的文學良師。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女作家協會會長何佳霖在發言中提到: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曾敏之以筆墨為舟楫,在激流險灘中擺渡着知識分子的精神火種。從抗戰烽火中的戰地通訊,到改革開放的民生紀錄,再到香港回歸的歷史見證,他的文字始終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這種將文學精神與文人風骨完美統一的生命實踐,不僅照亮了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的一隅天地,更為後來者樹起永恆的精神坐標—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知識分子的筆鋒依然需要蘸着熱血與良知,在時代畫卷上書寫正氣歌。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劉俊表示:和曾老總接觸多了,發現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儒生本色、壯士情懷。儒生本色,主要體現為他那種「君子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意志;壯士情懷,則更多地是指他那種寧折不彎、敢於擔當的勇敢氣質!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副秘書長崔文冰提到:二○二四年適逢中馬建交五十周年之際,在潘耀明會長的倡議下,她協助籌辦了「世界華文文學與馬華文學及其跨域(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在吉隆坡的馬來亞大學迎來世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十多位學者、作家,共同探討華文文學與馬華文學的獨特魅力及其跨越傳播的研究熱點,以至世界華文文學的未來與發展。通過與專家學者的交流,讓她深刻感受到曾老於三十多年前籌備成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深遠意義。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理事朱志華深情回顧曾老用淺顯易明的道理和實例,啟發與鼓勵自己要堅持寫作的往事。她表示曾老的一生正是印證了他自己說的:「書生報國,禿筆一支。」有這樣一位文學前輩,定當不懈努力!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香港作家聯會理事禾素表示自己加入作聯時曾老已仙逝,雖未親炙教誨,但前輩們口中的曾老總,永遠是清貧樂道、提攜後進的典範。在推動與傳承香港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方面,曾老做了很好的表率及巨大的貢獻。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世界華文文學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才以「評陸士清的《曾敏之評傳》」為題,講述了陸士清與曾敏之兩位老人三十餘年間的忘年交情。胡德才表示:《曾敏之評傳》是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史上的開拓性著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再現一代報人和著名作家曾敏之近百年的風雨人生,突顯曾老感時憂國、情牽人民、追求光明、與時俱進、重情重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使《曾敏之評傳》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啟迪意義。陸教授描繪了曾老坎坷的人生、奮鬥的業績、多彩的生活、豐富的心靈。既令人景仰,又啟人深思。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陸卓寧表示:若把曾老的一生描述為「傳奇」似乎也無不妥,但這個「傳奇」決非一般世俗意義上的「離奇」、「稀奇」。 那是飽經滄桑而不屈,歷盡磨難終不倒的一種高潔、剛正、從容。因而,曾老卻又是閱歷極豐、謙遜、重情、仁愛的。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談到:曾老總一直關心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布局,他認為研究除了以北京、上海、南京、閩粵贛等地為中心,應該向豫、陝、晉等中原地帶發展,向西北等邊遠地區開拓,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走進世界華文文學領域。他更促成了二○○七年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高峰論壇。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龍揚志指出:曾敏之先生用生命熱情傾注於他喜歡的文學與文化事業,在歷史即將翻開新篇章的重要時刻,高瞻遠矚地呼籲人們關注台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闡釋這一文學領域的重要性,這種呼籲對很多人來說驚世駭俗,可見重建文學觀念有多困難。大家借懷念曾老總來期待一個更加友善、多元、開放的思想環境,希望具有奉獻精神的學者積極參與學術共同體的建構。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秘書長、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溫明明提到在與曾敏之先生結識的七年間,每年總有十數次前往其寓所,或「奉派」去給先生傳遞學會資訊,或受邀去與師友雅聚。他與曾敏之先生年齡相差近七十,還是華文文學研究的入門新秀,但每次前往曾先生寓所,都頗受「禮遇」。溫明明表示曾先生是中國大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對世界華文文學的思考雖然建立在巨大的民族國家觀念上,但他又不唯政治,內裏透露出時代轉折期曾敏之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

當日下午,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漢平、教師池雷鳴、李培培、彭貴昌、賴秀俞亦參加了研討會,並分別為未能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代讀發言稿。

【特 輯】■ 十年一瞬  文光不滅
三月十六日下午,「前輩學人與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暨曾敏之先生辭世十周年紀念會」於暨南大學第二文科樓會議室舉行。

他是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

在商業浪潮與歷史浮沉中,曾敏之以文人之筆、拓荒之志、橋樑之姿,將華文文學的火種從香江播向世界,印證了「文化不朽,風骨永存」的永恆價值。曾老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鑑。正如潘耀明在紀念文章中提到﹕「作聯」及「世聯」如沒有曾先生的推動,是決難有今天的成績的。曾先生是一個充滿人格力量而勇毅的智者。他對華文文學所作的努力和傾下的心血,將隨時間之河的洗刷而越益光亮,他是世界華文文壇一道不滅的閃光!

(本文照片由香港作家聯會和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提供。禾素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懷念曾敏之先生  ●秦嶺雪

有筆如刀性氣雄,山城欣幸訪周公。

嘗遊嶺曲興文教,妙摹峒情入國風。

粵海歡歌當雨潤,明湖伏案到窗紅。

南來更喜無空闊,華學作聯並世功。

(作者原名李大洲,為香港著名詩人、書法家、藝評家,中國書協香港分會副主席。)


【公開徵稿】■

推廣大灣區文藝  共建《明月灣區》

歡迎各體文學創作投稿,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皆可。

文章字數二千字內,詩歌三十行內。

請把「未經發表作品」連同作者簡介及聯繫資料電郵至:mpmeditor@mingpao.com,

標題註明《明月灣區》投稿。

【意見調查】■

《明月灣區》讀者意見調查

香港作家聯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支持,在《明報》增闢《明月灣區》版面及在《明報月刊》增設《明月灣區》文化附冊,希望藉此培養及提高公眾對大灣區文藝文化的關注,推動文藝創作、閱讀及評論的風氣,同時透過開放的討論園地,促進大灣區文藝文化的交流。至今,《明月灣區》面世已一段日子,為求回顧檢討、集思廣益,亟望讀者把您的寶貴意見電郵或郵寄給我們(也可掃描二維碼填寫),以供充實內容和改進,謝謝。

1. 您認為通過《明月灣區》平台,是否有助促進大灣區文藝文化發展、增加對相關文學現象的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您對《明月灣區》哪一類文章或欄目最感興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您希望《明月灣區》繼續出版?認為增加哪一方面內容會更吸引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郵:mpmeditor@mingpao.com

郵寄:香港柴灣嘉業街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明報月刊編輯部《明月灣區》編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