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分享

港人無論北上工作或生活,有沒有適合的在地醫療支援,是移居與否時極其重要的考量因素。粵港兩地醫療協作逐步融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相信是醫療合作的大方向,隨着大灣區居民對高端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上升,而新冠疫情又阻隔了兩地人員流動,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及中山陳星海醫院聯手推出的跨專科綜合治療(MDT)遠程視頻會診服務初見成效。

作為該項目的推動者,兩位HKIOC的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醫生和蔡添成醫生一致認為,MDT可令病人和醫生雙雙受益,亦是未來醫療協作的大趨勢。但兩人亦不諱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細節和法律法規上仍有待完善。

到底中港醫療的優勢互補,以至跨專科遠程視頻會診服務MDT能否支援灣區病人,立即看看兩位參與其事的醫生看法。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張寬耀醫生認為,因內地市場大,病例多,甚麼奇難雜症、罕見癌症都有機會遇到,透過MDT亦可以為香港的私家醫生提供更多的機遇。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蔡添成醫生指出,MDT可以覆蓋病人兩方醫生的共同管理病人的環節,透過一致的治療方案,病人無論身處哪一地,都有了解他們情況的醫生跟進,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有莫大的好處。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香港醫生對整體癌症護理概念較完整,有一套康復計劃,包括營養諮詢、心理輔導、帶動病人小組活動,加強病人間相互支持。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香港醫生對整體癌症護理概念較完整,有一套康復計劃,包括營養諮詢、心理輔導、帶動病人小組活動,加強病人間相互支持。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朱永賢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主攻生物訊息學及醫療數據管理,非常重視數據保護,而這對於覓光的視診會診服務線上平台是相當重要的,他認為虛擬醫療和實體醫療會並行發展。
中港醫療優勢互補 支援灣區病人
朱永賢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主攻生物訊息學及醫療數據管理,非常重視數據保護,而這對於覓光的視診會診服務線上平台是相當重要的,他認為虛擬醫療和實體醫療會並行發展。

採訪、編輯:駱丹、蘭晶、王文斌、鄭會強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專科醫生團是病人的「強心藥」

MDT 最重要的特質,是有兩地不同的專科醫生、醫護人員參加會診討論,以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及中山陳星海醫院為例,兩方分別有約3-6位,來自外科、內科、放射科、腫瘤科或病理科等醫生。

張寬耀醫生指,癌症治療有別於一般疾病,人體各處皆可出現癌症,腫瘤在不同位置生成,所涉及的診斷訊息需求,治療方案往往需要不同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作考量。故此MDT在臨床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兩方醫生團隊全面討論之後,幾乎觸及所有醫學範疇和病人意願、情感等問題,自然減少病人對治療及其後的擔心和恐懼,成為一劑強化信心的藥。

蔡添成醫生亦補充指:「MDT覆蓋兩地醫生共同管理病人的環節。有曾經在港接受治療而於疫情期間未能來港,必須在內地接受治療的病人。亦有打算到香港接受治療後回到內地生活或工作的港人或內地居民,由於兩個機構醫生都認識亦了解病人,更有一致的治療方案,病人無論身處哪一地,都有了解他們情況的醫生跟進,不用每次見醫生都『重新落囗供』,這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有莫大的好處。」

整合私營服務「樣辦」

那麼,MDT 適合哪些癌症病人呢?或者我們先看看一般流程,當一位病人向HKIOC 或陳星海醫院提出MDT會診服務需求時,個案經理會盡可能收齊病人的影像報告、血報告、出院報告等後,交給醫生判斷病人是否適合以及有沒有需要進行MDT。醫生則要在MDT會議之前掌握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所使用的藥物信息等,以便作進一步的跟進,據知目前已有肺癌、乳癌、腸癌、胰臟癌等癌症患者採用MDT。

在這裏,大家會發現,香港醫生對整體癌症護理概念較完整,有一套康復計劃,包括營養諮詢、心理輔導、帶動病人小組活動,加強病人間相互支持。MDT可以令香港醫生跟進病人的病情以外,也展示在內地目前未發展完善的綜合腫瘤治療概念。

「癌症治療過程相對辛苦,護理很重要,病人情緒不穩,經常擔心自己身體情況,有可能影響復發機會。」蔡添成解釋:「內地不是每家醫院都有營養諮詢,心理專家更加少。如果病人有需要,可以由香港醫生轉介,提供相應的支援。」他亦希望藉兩地合作,可以令HKIOC 和 中山陳星海醫院國際醫療部的綜合整全私營癌症服務理念,在大灣區起示範作用。

MDT培養兩地醫生默契 解讀「判詞」

蔡添成醫生對MDT亦有醫生視角的體會,他認為過去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內地行醫習慣,封關前接觸到的內地病人只帶着一堆未經梳理的報告來,由於兩地在影像診斷、撰寫報告的表達和判症上有若干的文化差異,有時內地不同省份醫療機構的診斷、檢測報告內容,曾出現前言不對後語的情況,亦見過不少從未被西方醫學界的認可的「判詞」。

有了內地醫生的解讀,讓香港醫生更能理解部份奇怪「判詞」的「前因後果」。他還記得,有一次關於一位腦癌病人的MDT會議,大家討論時間很久,內容比較深入詳細,那次會議令他了解內地應對類似病症,用甚麼方案、如何治療,「內地醫生也會問我們採用放射治療時的技術考慮。」該次的會診促進了雙方的技術認知,是非常有意義的交流。

張寬耀醫生亦直言,MDT為香港的私家醫生提供更多的機遇。他解釋,由於內地市場大,病例多,甚麼奇難雜症、罕見癌症都有機會遇到,其實也給香港私營腫瘤科專科醫生很實在的訓練機會。

建立默契互信「非常高難度」

他更進一步指出,香港和內地醫生訓練和經歷可以有很大的差異,要建立這種跨境跨專科醫生團隊,建立默契和互信其實是「非常高難度動作」。以往內地病人與內地醫生之間出現的醫護糾紛,直令部份病人只信任香港或國外醫生,即便是很常見的病,他們都會選擇諮詢香港或國外醫生才安心。久而久之形成了香港和內地醫生心裏的一道圍牆,製造了不良的競爭心態。

張寬耀醫生認為,香港醫生的優勢在於國際交流較多,可以快速獲悉最新研究結果,獲取信息較快;加上豐富的多學科診斷經驗,在診症時不局限於單一學科。而內地醫生,日常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病人,其閱人判症的經驗和智慧,不時助香港醫生長知識。因為接觸過中山陳星海醫院的醫生,皆是開明、熱愛溝通和對未來醫療大趨勢有理想的醫生,所以兩地醫生在多次MDT會診中,慢慢培養了團隊的默契。

個案實例:

有參與有信心 有助病情治理

跨專科遠程視頻會診是容許病人及家屬參與的,並與兩地醫生共同作出最終治療方案的選擇。

病人R女士(化名)於2012年確診乳癌後在香港接受手術、化療、電療等診治,之後身體狀況一直穩定。直到2020年發現癌細胞有擴散跡象,因為疫情緣故獨自一人留在香港治療,沒有家人照顧。病人的先生S(化名)對此非常擔心,希望太太可以回到身邊,但同時仍可得到香港醫生的意見和跟進。

S先生及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得知中山陳星海醫院有MDT會診服務,了解後覺得可以一試,於是今年將太太接回中山治療。

「對抗癌症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她回來之後,家庭團聚,我可以陪她一起看醫生,對她的病情恢復有幫助。」參與整個MDT會診過程,S先生表示對治療方案很有信心。

他續稱:「因為這次治療是融合了香港專家和內地醫生的建議,不需留在香港,在中山也可以得到兩地醫生的照顧,這種方式更令病人和家屬有信心,更容易配合治療。今年回來之後,我太太的情況相對去年好很多。」

「港澳藥械通」 萬藥可通?

兩個月前,「港澳藥械通」政策擴至珠三角九市,中山陳星海醫院是其中一間。香港的癌症藥物可以在大灣區指定醫院處方,蔡添成醫生認為這對居住在大灣區甚至內地的癌症病人來說絕對是一個好處。但目前細節方面尚不清晰,他亦擔心執行過程中應該會面臨一些難題,而最大的擔心是藥物的保存和運輸,「有的藥需要冷凍,有的藥有放射性,如果運輸途中出問題,導致病人使用後有不良反應,那由誰來負責任呢?」

除此之外,內地醫院申請藥物時需要提供很多證明,時間成本高,希望未來藥物、檢驗數據、樣本可以在兩地自由互相流通,速度快一些。這的確是很大的進步,但魔鬼在細節,執行上仍需時才可理順各種流程。

未來願景

經過大半年的合作,HKIOC和中山陳星海醫院的醫生愈來愈有默契,溝通日益順暢。但雙方都認為仍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在醫療報告書寫方面,內地以中文為主,香港醫生則是全英文,如果做到雙語並行,對於病人和醫務人員來說都更方便。

張寬耀醫生和蔡添成醫生異口同聲表示,內地的醫療水平進步和發展非常之快,只不過各地醫療機構水平參差,僅大灣區內也並非每家醫院都能達到頂尖水平,而通過醫療交流合作有助於令小型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提升。他們希望未來可以在大灣區內設立更多的腫瘤治療的機構和設施,長遠跟進病人病情,也可以令醫療資源更合理分配。

MDT視頻會診服務線上平台

長達近兩年的疫情,害慘了許多企業,卻孕育了不少新型醫療合作模式。2020年8月才剛剛成立的覓光遠程醫療,是香港首個針對癌症病人需求的遠程醫療平台,也是HKIOC開展MDT視頻會診服務的線上合作平台。

方便病人找尋「第二意見」

覓光遠程醫療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永賢博士透露,覓光有兩項核心業務,一是建立「第二意見平台」,癌症病人或家屬可以透過該平台上傳數據和報告、預約相關專家、與專家線上視頻會診,諮詢有關藥物或治療方案的建議,作為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另外一項便是MDT會診,主要針對病情比較複雜的癌症病人。當他們需要聯絡多學科醫生或醫療團隊時,覓光可以提供線上MDT視像會診服務。

目前覓光憑藉腫瘤數據雲平台及先進的數據處理科技,為病人與醫生提供遠程醫療服務,他更認為虛擬醫療和實體醫療會並行發展。

「內地每年新增約400萬名癌症病人,當中約四成需要尋求第二意見,並傾向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求醫。」朱永賢認為,可以預見未來遠程醫療市場潛力大,而且香港整體腫瘤科醫療水平高,愈來愈多病人希望得到香港醫生的第二意見。這個方式尤其對已經患病、行動不便的病人大有裨益,既可以減少舟車勞頓、時間和金錢成本,又有機會接觸最新的治療方案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