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邁出創新一步

分享
全國首個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邁出創新一步
湛江海洋生態修復項目航拍圖

近日,由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下簡稱:廣航局)設計建造的全國首個大規模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湛江海洋生態修復專案取得階段性進展。

位於廣東湛江麻章區金牛島周邊海域的7個區塊紅樹林種植任務已全面完成,其餘11個區塊種植工作正有序推進,可見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領域已邁出創新一步。項目創新採用「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在東海島西側養殖塘開展試點,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新路徑。目前,項目區紅樹林覆蓋面積顯著提高,養殖產品生長狀況良好,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全國首個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邁出創新一步
湛江海洋生態修復項目航拍圖

創新方式守護生態國寶

據知就紅樹林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4月10日,他在廣東考察時,便曾來到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牛島紅樹林片區,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他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廣航局,在湛江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創新採用了大規模「種養耦合」模式,為紅樹林的修復與保護「定制」了「地形再造-水位智控-樹種篩選」全方位立體式方案。項目總規劃種植紅樹林546公頃,同步實施3.02千米海堤生態化改造,為湛江「紅樹林之城」建設築牢根基。

「這種模式以種植為核心、養殖為補充、系統迴圈為支撐,在紅樹林濕地周邊劃定生態養殖區,選擇生態相容的養殖品種,形成林護漁、漁養林的良性迴圈。」據項目副經理王玉生介紹,紅樹林為養殖生物提供天然庇護所和餌料,淨化養殖水體;養殖活動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經分解後成為紅樹林的天然肥料,實現了「一畝海域、雙重收益」。

全國首個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邁出創新一步

紅樹林苗木種植

全國首個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邁出創新一步

無人機投苗

四大核心技術破解修復難題

據介紹,面對生態修復難題,團隊構建了四大核心技術體系:智能種養動態優化系統通過水質感測器與智能監控,即時掌握生態參數,使珍稀樹種比例提升30%;松木樁固土與潮位感應灌溉技術顯著提高幼苗成活率;抗逆苗木培育結合彈塗魚控藻,同步提升紅樹林養護與養殖品質;全周期零廢棄循環體系實現死株回填、尾水淨化與資源高效利用。

此外,針對遠岸作業難題,項目還創新引入無人機投苗模式,精准投放白骨壤等本地樹種。無人機與人工協同作業,單機單次可運苗40株,熟練操作手日投苗量達3,000株,既保障安全,又大幅提升效率。

目前,修復後的紅樹林濕地已成為魚類與鳥類的棲息樂園,生態養殖帶動產業升級與民眾增收。該項目不僅為廣東高品質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更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濱海生態修復技術規範。據統計,「十四五」期間,廣航局參與設計營造修復紅樹林面積達4,624公頃,約佔全國目標任務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