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地生激增 留港路漫漫

分享

自2019年以来,内地生来港修读本科与修课式硕士的人数均呈明显上升。与此同时,本地就业市场的规模却相对有限,收生增长与申请「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的人数,均高于市场扩容与岗位增幅。
根据港大、岭大、科大与理大披露较详细的本科和修课式硕士内地生在学人数,发现近5年有院校修课式硕士增幅竟达3倍;其他院校多只提供政府资助课程数字,而部分修课式硕士并不在其列未能统计。
以岭南大学为例,2019-2020学年至2023-2024学年5年间,内地生人数明显上升:本科在学人数由257人增至813人,增长逾2倍;修课式硕士的增幅更为突出,新入学人数由约605人升至约2175人,几乎翻3倍,在学人数亦由约602人升至约2360人,是2019年的约4倍。这一趋势并非个别院校现象。香港大学的内地生在学人数亦持续攀升:本科由1874人升至3180人,增加约七成;修课式硕士则由3510人升至9849人,增幅逾一倍半。整体而言,2019至2023年是收生最为迅猛的阶段,增长主力集中在修课式硕士层面。
择来港升学的背后,学生与家长心里往往还有另一层盘算:完成学业后,是留港工作,回内地发展,还是继续赴海外深造?这份预期是否能在香港落实,存在不少不确定性。
一、1年制硕士「开学即搵工」扩大行业范围增加可能
Lydia,内地商学士,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文学硕士,留港模式:1+2+?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本科的Lydia回忆说,「2023年疫情管控放开,即将毕业时能感受到外界压力很大。」对她而言,升学既能延缓求职压力,也被视为抬高工资起点的途径。内地「考研」失利,她转而申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文学硕士课程。Lydia观察到身边决定回内地的同学则是「开学即秋招」,而有意留港的同学往往边上课边兼职,提早铺路——而政策也在2023年11月放宽:施政报告宣布试行两年,允许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在学期间兼职。
起初,同辈热切搵工的气氛令她感到焦虑,但家人安慰表示可以托底,让她将重心放在体验香港的生活环境与知识学习上。刚结业不久,她已投出超过200份简历,最终收到一家中资驻港企业的对外市场营销职位。回顾搵工过程,她提及多数标注要求广东话Proficient的岗位一开始便不会投递,「算是用语言把去不了的行业和无法胜任的岗位筛掉」。同时,她也早早放下对媒体与文化行业的执着。虽然对策划工作抱有兴趣,但她观察到此类艺文岗位已高度饱和,多需人脉引荐入行,也鲜少有空间吸纳新人,「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能触及」。于是,她把目标转向更广泛的文职、文科岗位以求增加留港就业的可能。「人家愿意要我,不同行业都可以尝试。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算万幸。」在内地读书的经验,亦让她对知名「大厂」早早祛魅,「初试要刷海量毫无反馈的测评,我觉得意义并不大。而看社会新闻,也得知大厂压榨应届生很严重,偏向签短期合同,不断换血用下一批应届生填补职缺」。目前,Lydia搬到深圳,选择在罗湖口岸附近居住。每天她要花约1.5小时单程返港上班。
二、为凑时间读硕士 在金融、商贸营销岗转职续签
Chris,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理学硕士,留港模式:4+1+2
她坦言,高考失利后因教育大学仍有自主招生名额,在父亲透过VPN填报申请下,最终入读科学与环境学系,来港实属偶然。Chris强调本科4年经历了社会运动与疫情,至少10名内地生退学离港,自己则只有一年半时间能在香港参与面授课程,「可以说我因为时代原因,没有任何线下的实习,粤语不好,求职技能偏差」。
临近毕业,她考虑提升学历背景,同时「若给7年居港时间多凑一年,能缓解不少压力」,于是2022年申请攻读香港科技大学的环境科学及管理硕士。据她观察,同学大多来自内地985院校(39所在1998年5月被确立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内地高水平大学简称),「起码80%只是想在香港镀金拿学历,然后回内地发展」。相较内地密集的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香港的应用类科技企业和岗位并不多,赴港进修的硕士生多数预判好市场状况、精打细算「在香港线下读书,同时间线上内卷内地企业实习」。
Chris意向对口的行业多属于「工程和建造」或「生物科技」,但她直言:「科技岗位、环境工程或评估、ESG等岗位很少,市场没有那个scale。」这一观察与官方统计数据相符——根据立法会公开资料,2022至2024年间,所有获批续签的非本地毕业生当中,只有约2.3%至2.7%在这两个行业任职。她进一步观察到,科学园内不少获得补贴的内地背景初创公司,往往短期接收「有技术但缺乏粤语能力的内地生」,薪资「压低至」一万港元出头。由于无意返回内地却难以进入对口岗位,她先在会展中心兼职,后又尝试投身中资及小型科技公司的营销职位,甚至因公司人手编制变动而失业。几次转职,Chris的工作大多落在金融服务及商业贸易界别的营销职位。这些行业正是IANG签证最主要的依托,同期超过五成的非本地毕业生依靠在相关领域就业而成功续签,比例远高于她原本专业所对应界别。
三、修课式硕士内地生比例逾九成 仍继续扩招
虽然部分内地学生选择返回内地或出国,但入境事务处最新数据显示,IANG新申请个案在2022至2023年间增加约1.5倍,经历快速增长,2024年维持在约2.5万宗的水平,涨幅与同期大专院校收生升幅趋势一致,当中以修课式研究生占主体。一不愿具名的大学教授谈到以上情况时表示,社会一般只留意内地本科生的升幅增长,但修课式硕士生(TPG)的遽增情况更惊人,估计疫后各间大学都有倍数增长,而现时大学修课式硕士生的内地生比例更逾九成。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内地生毕业后可留港工作,但他们要找到工作有一定困难,尤其是那些不懂广东话的学生,而如此巨幅的增长,大学本身是否有足够能力吸纳,以及收生素质能否维持,都成疑问。港大、岭大、科大与理大有披露较详细内地生在学人数,中大、教大、城大有提供部分在学内地生人数;理工大学则未有提供具体数字,表示促进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强调会为所有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援服务。虽然小红书上充斥着各类关于申请与求职焦虑的文章,但过去讨论多集中在内地生申请赴港硕士人数激增。近来,不少帖子开始指出,一年制修课式硕士的「扩招」现象更为显著,学校通过新增硕士项目、分支或扩大单一专业的录取人数来吸纳更多学生。多名2024年秋季入读硕士项目的学生讨论,自己所在专业本年度录取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半,而学费则呈逐年攀升之势。
四、拒中资offer 准备摇奶茶渡空窗期
Cuber,香港城市大学生物科学理学士, 留港模式:4+2+?
城市大学生物科学理学士毕业生Cuber(化名)与Chris同样身处本港就业局限的「天坑专业」。她坦言,正考虑在校内寻找研究助理职位,但同时也加入了大埔「霸王茶姬」奶茶店的「搵工谷」群组——每天都有人急着找人替更,如果真空窗期太久,她就去摇奶茶,先度过毕业与工作的迷惘期。
几位受访者虽未能以流利广东话工作,但在各自专业上均具备扎实基础。当求职前景不明朗时,内地学生往往会主动考虑,或被家人推荐投向中资企业——在香港语境下,「中资」通常指内地国企在港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Cuber回忆,母亲在她临近毕业时并未考虑她在研究室累积的实验经验,而是执意替她报名香港中国旅行社的前台工作,这也是在国企工作一辈子的母亲对于留港就业拥有的想象。她婉拒了这份offer,但仍在向往届毕业生打听经验,拼凑对就业市场的认知。目前,她投递的研究助理职位尚未有回音。
(文 于惟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