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綠蔭

分享

主編:潘耀明

執行編輯:張志豪


文化澳門

吳志良

很多人說起港澳,通常把兩地看作一個無差別的整體或兩個相連的個體。事實上,在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中,香港和澳門雖然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多差異。

的確,無論從土地面積、人口數量和經濟總量,還是兩地的金融、航運、教育、醫療衛生發展水平和國際化程度,當今兩個城市無法相比。而澳門作為一個微型城市,很多方面也無法進入世界排名。但是,相對而言,澳門開埠的歷史比香港要早,文化積澱也比香港深厚,所以我非常贊成有些學者所言,香港是經濟城市,澳門是文化城市。經濟的香港和文化的澳門,應該就是這兩個城市在大中華地區的最大特色,同樣可以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擔當積極的角色。

當然,如果兩個城市能夠進一步聯手,將各自的優勢併合,可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想,這也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中一個重要緣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一方面為港澳兩地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腹地和空間,為兩個特別行政區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建了便利的平台,另一方面,為港澳兩地提供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發揮自身優勢、大顯身手的舞台。

港澳的優勢在哪裏?如何將這些優勢有效地發揮作用並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彰顯價值、作出貢獻?特別是對規模細小的澳門來說,如何實現「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良好願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澳門的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澳門一向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旅遊設施,疫情之前,每年接待三千萬的遊客。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秘書處設在澳門,經過多年的努力,平台的功能正在逐漸顯示。文化合作交流基地是近年提出來的一種構想,十分契合澳門歷史和現狀。

澳門在西學東漸、東學西傳過程中發揮過獨特而關鍵的作用,中西文化交流的地位舉世公認。在澳門,古今同在,中西並舉,不同可和,和而不同,是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線。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新安縣志》──「深港第一書」

胡洪俠

嘉慶《新安縣志》一年多前出了一個新版本。此新版由深圳市史志辦公室整理編輯,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前「題獻頁」有將此書獻給「寶安建縣一六九○年」字樣。現在史志界公認,東晉咸和六年,公元三三一年,為寶安建縣元年。這一年,分南海郡,置東官郡,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縣,寶安為六縣之首,郡、縣治所設於今深圳南頭。

文化綠蔭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整理編輯的新版嘉慶《新安縣志》。(資料圖片)

因深圳、香港歷史上同屬寶安(新安)縣,不管康熙版本還是嘉慶版本,《新安縣志》所載所記,皆事關兩地共同歷史,一如新版「前言」所稱,嘉慶《新安縣志》不僅是最完備記錄深港兩地歷史沿革、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和人文風物之文獻,也是中國古代最後一部記載深港地區全史之官修縣志。如今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角度視之,《新安縣志》更有其尋根問祖的文化紐帶作用。

明清時期新安一縣雖頻頻修志,有文獻可徵者少說也有六種,但明修的三種早已不存,清修的也只剩康熙、嘉慶兩種。嘉慶版是在康熙《新安縣志》基礎上修纂而成,內容有增補,不足之處有刪訂,篇幅已多出康熙版一倍,故以歷史文獻角度論之,稱嘉慶《新安縣志》為「深港第一書」毫不為過。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之際,我因要在深圳坪山圖書館開講一門「深圳閱讀史」課程,即以個人知見與興趣為標準,草創了一份「深圳四十年四十本書」書單。當時考慮此書單雖然要把選書重點放在一九八○至二○二○年間出版的新書,但為存續傳統計,《新安縣志》不容有缺,我於是將《深圳舊志三種》選入書單。此書由張一兵校點,海天出版社二○○六年五月出版。書名之所以稱「三種」,蓋因除康熙、嘉慶兩種《新安縣志》外,另收入明朝天順年間盧祥纂《東莞志》一種。張一兵說,唐代至德以後至明萬曆以前,深圳地區屬東莞縣管轄,此間的東莞縣志即包含「新安」在內。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二○○七年曾影印過一版線裝嘉慶《新安縣志》,校編者為孫立川與郭杰,饒宗頤先生特為題簽。值得一說者,是用於影印底本的嘉慶廿四年刊本《新安縣志》原由長居香港的著名作家葉靈鳳先生收藏。據說葉先生生前曾婉拒香港某官方機構的重金購藏,並囑家人於其過世後將此書捐回內地。現此書藏於廣州中山博物館。影印版由深圳大學文學院主持完成,堪稱為「深港第一書」又增添一筆濃重的「深港色彩」。

(作者為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


合義者從  愈病者良

陳橋生

嶺南文化以兼容多元、交融圓通、簡易務實為特質,其形成與其地五方雜處、交通頻仍相關,亦與其沉澱千年文明發展相關。追根溯源,漢末牟子於其《理惑論》中,便以無異於當頭棒喝之論斷,為嶺南文化的精神特質,作出了明確宣示。

漢末中原多故,南荒遂為避亂之地,牟子也是將母避世交州。與之前後,來自北方的異人、學者不在少數,他們帶來了不少內地的典籍,中華學術遂漸興。尤其是,交州為東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異教殊俗,且被中華教化未久,思想比較自由開放。於此背景下,才可能產生《理惑論》這樣的著作。

《理惑論》最早為南朝梁釋僧祐編《弘明集》所收載,為《弘明集》首篇。通篇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自北方的儒者發問,牟子則一一作答,這既可視為本土儒道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的一次對話,也是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一次對話操練。

大量的北方流徙者集於交州,與本土思想文化的衝突在所難免,甚至說,中原文化的優越感,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懷疑與責難,是必然存在的。所以,牟子的一一辯駁,就不僅是為佛教文化的自辯,也正可視之為嶺南文化的自證,是對當時思想文化界的混亂狀態的釐清與校正。如其中一章: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悅禮樂,奚為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逾經傳美聖業哉?竊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

中原文化視堯舜周孔為正經。牟子卻說「書不必孔丘之言」,不必以孔丘之言、扁鵲之方為唯一遵從。可謂石破天驚!

「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即博取眾善以輔其身,沒有固執拘泥,擇其善者而從,一切以實用有效為原則。通俗的說法,不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嗎?這不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之能「殺出一條血路」的文化密碼嗎?就此而言,近兩千年前的《理惑論》,可謂解碼嶺南精神的一把最好的鑰匙。

(作者為《羊城晚報》編委、文化副刊部主任。)


學子的鄉愁

糉子裏的鄉愁

廣州暨南大學  鄭涵

五月節是外婆忙碌的節日。兩隻大鐵盆放在那扇木門的門口,暗綠色的箬葉從壁櫥裏取出來,攤開了泡在裏面,清水慢慢洗刷隔年的積塵,糉葉的綠色是一點點亮起來的。泡完的糉葉還得掛起來晾乾,不然容易破了漏餡。走過那片晾的糉葉,渾身都被裹在濕漉漉的清香裏面了。外婆包的糉子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糉子,她常說:「看那些賣的糉子,又小又沒料,長得俏又有什麼用!」可是她的糉子賣相也一點不比市場的遜色。待到糉葉晾乾後,裹上糯米、香菇、花生、蝦米、臘腸和鵪鶉蛋,米香、菌香、肉香和糉葉的草木香糾纏在一起,構成獨屬五月節的香氣。外婆再用軟草梗把糉葉捆好,糉身被餡料塞得滿當當,四個尖角又肥大又精巧,擺在紅圓盤裏甚是可愛。再把糉子往那祭祖先的木方桌上一放,便有了沉甸甸的節日的份量。

但我的面前只有一隻剛鬆綁的異鄉的糉子,糯米上可憐地附淡黃色的脫衣綠豆,還有兩塊單薄的肥肉。

鄉愁大概就是一個糉子那麼重吧。


與靈魂相連的味道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眠氣

正逢櫻花盛開之時,駕單車前往中目黑賞晚櫻。不出所料,橋上人頭湧動,我們兩人被迫擠在「請保持社交距離」的告示板下,踮起腳尖胡亂的照了兩張相後便落荒而逃。

電車上,好友突發奇想,提議去「喝茶」。我當即吃了一驚,這位日本友人竟然在剛才的「戰鬥」後還能有閒情逸致欣賞茶藝!一番追問下,原來是指新宿的一家港式茶樓。自以為國際化的我也不由得再次燃起興趣,那是海外遊子們源自靈魂的,對家鄉事物的渴求。而五感中又以味覺為甚,往往與靈魂相連。

出了車站,來到了一家裝修頗有刻板風味的餐館。服務生微微一鞠躬,遞給我們一份西式的套餐菜單。熟悉的菜品,帶來的卻是令人咋舌的異域風情,而其中,又以一份日式甜口乾炒牛河最為猝不及防。得不到滿足的味蕾無聲地尖叫着,換來的是一張五位數的賬單,以及變得些許煩悶的心情。看着朋友那洋溢着滿足感的表情,我苦笑着掏出錢包,結束了這一次出遊。

回家路上,我一如既往的走在嘈雜的東京街頭,口罩中的空氣彷彿令人窒息。突然,耳機中傳來一段極富浪漫色彩的音樂。我點亮屏幕,緩緩停下了腳步。恍惚中,餘光裏的景色也變得些許扭曲,一時間竟分不清這裏是否就是我熟悉的那座繁華都市。

那首歌叫《香港街燈》。


一輩子的陪伴

英國伯明翰大學學院  李浚霖

當我未到外國留學前,並不會明白「思鄉」的概念。直至我到英國留學後就正正式式體驗到鄉愁。尤其是在傳統中國節日或是一家人團團圓圓聚在一起的時候,例如冬至、端午、農曆新年的時候;而在農曆新年期間更是思鄉最嚴重之時,因為足足有兩星期,而且當你打開社交軟件看見每個在香港的親朋戚友都聚在一起過節、吃年糕瓜子,但身在異鄉的自己卻什麼都不能參與。

面對鄉愁的煎熬,我能做的除了多打電話回家,就是相約一班來自香港的朋友一起吃團年飯、打麻將等等。而我甚至自己學會了做年糕、蘿蔔糕來應節,一部分會留給自己吃,另一部分分出來跟朋友分享。

但是如果你問我有沒有後悔到外國獨自生活,可以很肯定回答你沒有。因為正正就是這種經歷令人成長,學會獨立、自理和成熟。同時我心裏知道在外國流浪的日子雖然不容易,但只是過眼雲煙,在我七八十年的人生中佔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四年,當中學會的東西卻會陪伴我一輩子。

思鄉的時候可以很痛苦,但是其實痛苦的時間並不多。科技發達使我簡單的在電話按上幾個鍵就能夠見到親朋戚友的面孔,聽到他們的問候與祝福。亦因為在英國有唐人街,雖則味道和質素不夠新鮮和正宗,但香港有的東西在唐人街的超市裏大多也不難找到它們的蹤影。


廣州歷史文物進軍元宇宙

瀞翹

五月十八日為國際博物館日,旨在喚起大眾對博物館事業的關注。本年度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世界各地博物館紛紛響應,配合主題舉辦不同類型活動。而廣州四家博物館首次跨館聯合創造「博物館星球」,透過創新科技,推出數字文創,將博物館文物帶至元宇宙中。四家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透過數字技術,將二十一款歷史文物化成非同質化代幣(NFT),讓一眾文物愛好者以幾十元的價錢將不同類型的國寶收入囊中。

將博物館裏實體文物數碼化融入虛擬世界中,能夠緊貼現世代潮流,令歷史文物更加「貼地」,從而有效向大眾推廣文物。惟限量發售有機會造成炒賣隱憂。針對元宇宙NFT的概念,部分博物館為首次涉足NFT領域,同時國家還沒有達到流通階段,現有法律亦不能夠全面保障買家或賣家,因此需要政府及博物館加以規管,以利有效推動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