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黃教育集團主辦、廣州市中黃港澳子弟學校承辦的中黃第二屆國際文化節閉幕式暨國際文化傳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WELC學者華南區論壇、中黃港澳子弟學校青少年領導力及可持續發展研究彙報,已於4月25日在廣州市中黃港澳子弟學校舉行,當日吸引眾多教育界專家學者、大灣區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活動主題是「國際文化傳播與可持續發展」,合共6場主題演講、3場圓桌論壇、2場中黃「種子」項目彙報、1場嘉賓訪談以及豐富精彩的師生展演。
分析AI與教育發展
在主題演講環節,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白峰杉教授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人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前沿議題。他表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可持續發展。從工業時代人類「體力的外包」,到人工智能時代「腦力的外包」,教育的重點也隨之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擅長傳授已知知識、訓練低階認知,而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需著重於挑戰未知、培養高階認知。白峰杉教授強調,好的教育要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和挑戰未知。有了探索的欲望,孩子才能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從而在未來更好地與人工智能協同工作。

推動多語言學習
曾任IBO大學預科項目總考官的蔚政偉博士分享了IB教育給全球文化傳播帶來的啟示。他表示,IB教育特別注重對母語文化和母語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審視問題、理解和欣賞他人、有效互動和可持續發展行動的能力,這些能力對推動國際文化傳播至關重要。他認為,建立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掌握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並通過多語言能力,才能更好進行跨文化交流,以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
在圓桌論壇上,曾任原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副校長李穎博士也強調了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她認為,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翻譯軟體僅能做字面翻譯,缺乏對文化深層次的了解。AI時代下,學生應該在多語言的薰陶中深入體會語言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的演變,從而建立文化自信。
在嘉賓訪談環節,牛津大學出版社高級學術顧問鐘弘毅顧問分享了提升孩子閱讀興趣以及選擇適合圖書的方法,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建議和指導。
中黃教育教育集團董事兼CFO李霞在活動中表示,新時代的教育更需搭建一座文化的橋樑,連接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貫通知識與責任。中黃國際文化節既是對國家教育強國戰略的創新實踐,也是為中黃學習者社區打造的了解和對話全球多元文化的橋樑與視窗。 活動同期亦舉行了中黃「種子計劃」——領導力種子項目和可持續發展種子項目的成果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