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學在於對生活的思考」 ●黃淑鳴 —著名作家劉震雲先生主講「文學的底色是哲學」

分享

編按:為慶祝香港都會大學三十五周年校慶及香港文學舘的開舘,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及香港文學舘於五月二十七日下午於香港都會大學賽馬會校園呂辛(振萬)演講廳合辦了「名家講座:文學的底色是哲學」,由著名作家劉震雲主講,為一眾校園學子及文學愛好者闡釋文學與哲學之關係,反應熱烈,文學氛圍濃郁。本版特組織文圖報道,並特別披載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於此場講座的致辭,以饗讀者。

「好的文學在於對生活的思考」 ●黃淑鳴 —著名作家劉震雲先生主講「文學的底色是哲學」
五月二十七日名家講座上嘉賓合影。左起: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著名內地作家劉震雲、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許子東、著名影星林青霞、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 (香港都會大學提供)

文化的緣份——「文學的底色是哲學」講座致辭 ●潘耀明

尊敬的林群聲校長、劉震雲先生、許子東教授,各位嘉賓、同學們:
下午好!置身香港都會大學漂亮的校園,我感到特別親切,因為十年前,前身還是香港公開大學時曾在這裏舉辦了慶祝二十五周年校慶文學講座,那次講座的嘉賓是莫言先生與劉再復教授,時任黃玉山校長邀請我主編的《明報月刊》作為協辦機構。
十年後,值茲我服務的香港文學舘開館與都會大學三十五周年校慶之際,我們雙方聯合舉辦了這一場文學講座。這是文化的緣份。這份緣份經歷十年風雨歲月不減反增。今後香港文學舘與都會大學還有其他合作項目正待展開,我們感到榮幸與欣慰。
都會大學剛定位為香港首家應用科學大學,科學與人文從來都是息息相關的。我認識的兩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和楊振寧教授,都是文學的愛好者。高錕教授年少的時候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楊振寧教授涉獵大量的文學作品,他曾為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家於梨華的作品寫序,還撰寫專文評論小說家諶容的《人到中年》;電機工程學家陳之藩教授更是散文大家;數學家丘成桐曾撰文道,數學與文學有許多共通點。今天在座的林群聲校長也充滿文化情懷,所以我們文學愛好者能夠在這裏歡聚一堂。
朋友們,二十五年前,我開始接觸劉震雲的作品,一九九九年,我在參加北京的文代會,他贈送了一套共四卷的《故鄉面和花朵》,我開始拜讀他的作品。這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說明我與他很有緣份。
劉震雲作品的文字,有許多調侃的成份,所以外國評論者把他比作中國的卡夫卡、契訶夫,要我說,劉震雲的作品,是地道的劉震雲式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讀他的小說,往往讀到笑中有淚或淚中有笑!當你笑不出或哭不出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因為其中有一種思考的深刻,也可以說,在笑與淚之間,包含某種人生哲理。今天劉震雲的講題是「文學的底色是哲學」,相信我們可以由此獲得新的啟發。
謝謝大家!

(作者為香港文學舘舘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榮譽總編輯、本版主編。)


「好的文學在於對生活的思考」 ●黃淑鳴 —著名作家劉震雲先生主講「文學的底色是哲學」
講座全場擠滿近三百師生及公眾人士,反應熱烈。前排左起:醫生趙夏瀛、香港著名翻譯家金聖華、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著名影星林青霞,著名內地作家劉震雲,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許子東、香港文學舘運營兼市場總監于浣君。 (香港都會大學提供)

為慶祝香港都會大學三十五周年校慶及香港文學舘的盛大開幕,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及香港文學舘於五月二十七日合辦了「名家講座:文學的底色是哲學」。這場誌慶活動邀請了著名內地作家劉震雲先生主講,而香港都會大學校長兼香港文學舘顧問林群聲教授、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及著名影星林青霞女士均有出席。除了暢談文學與哲學的關係外,劉震雲也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個人創作心得。

「好的文學在於對生活的思考」 ●黃淑鳴 —著名作家劉震雲先生主講「文學的底色是哲學」
劉震雲表示,文學與哲學的關係密切。好的文學家不是只精通中外文學,而是要懂得文學以外的東西,特別是哲學的思辨。
(香港都會大學提供)

文學家要懂得哲學的思辨


劉震雲表示,文學與哲學的關係密切。好的文學家不是只精通中外文學,而是要懂得文學以外的東西,特別是哲學的思辨:「優秀的哲學正是來自生活中特別細小的細節,繼而從中發掘出深刻的內容。」因此,很多哲學也來自日常生活,這給予作家許多的創作靈感,讓文學能刻劃出人的內在與情緒:「哲學家試圖說清楚這個世界,而文學恰恰表述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比如人的情感,比如愛情。」文學不但離不開哲學,也離不開人的情感與生活。
活動當日,擔任主持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及中國文學研究專家許子東教授提到《一句頂一萬句》及《我不是潘金蓮》等作品中的人物時,兩人談到何謂「好的文學」。對劉震雲來說,「好的文學」是一種對人的傾聽,以及對生活的思考。他更把生活比喻成「狼」一樣:「因為生活像狼一樣追趕,所有生活的苦甜酸辣,包括生活裏深不見底的東西,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愈是質樸及生活化的作品,所呈現的內容愈加深刻,發聲愈如雷鳴。
最後,劉震雲也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習慣:「對於寫作而言,幽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不喜歡一句話要用很多成語、比喻、引用哲學,好的語句都很質樸。」 這種不加修飾的幽默與質樸,以及關注小人物的日常,正正反映了劉震雲作品的深刻與獨特。

(作者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