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題】■ 湖光翰色滿惠州

分享

編按:羅浮山下,西湖邊上,東坡〈食荔枝〉像前,綠葉掩映。惠州的湖光山色、悠久文脈,孕育出秀雅的文學。「惠州作協創會時間不短,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無論是創作數量和質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充其量中間略上……因此有待我們不斷地努力進取,迎頭趕上。」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從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文學評論及其他創作多方面,漫談惠州文學的概況。惠州市作協常務副主席黃偉輝參觀惠州木雕廠,從木雕藝術中感悟人生。惠州市小作家學會會長華霖伴嬸娘遊惠州,嬸娘雖與蘇東坡雖隔千年,但共有的生命經歷卻能跨越時空,悲喜共鳴。惠州市作協副主席張雋以詩意筆觸抒寫寓居惠州的東坡與朝雲、泗洲塔和羅浮之魂。「惠州在蘇東坡被流放的人生之中,是一大驛站。」本版主編潘耀明以詩文追尋蘇東坡寓居惠州行跡。


一杯付與羅浮春——蘇東坡惠州行跡  ●潘耀明

惠州在蘇東坡被流放的人生之中,是一大驛站。

蘇東坡稟性樂觀,雖一再被貶到蠻荒之地,仍能在苦中尋樂,一副逍遙恬然的氣魄,令人欽服。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一一○一年),蘇東坡仕途運蹇,行經金山寺,赫然發現寺裏保存早年李公麟給自己繪畫的肖像。寫下一首他人生中落魄歷經的三個地方的感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好一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蘇東坡把被逐放的黃州、惠州、儋州三地,看作他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這些地方遠離京城紛繁的人事,與尋常百姓家更貼心了,從而找到自己創作的精神家園。

蘇東坡把以上三個地方視為儒家入世及禪佛出世的歷練,造就他一番輝煌的文學事業。

他在惠州勾留了兩年零八個月,共創作了五百八十七篇詩詞和文章,僅次他創作高峰(七百五十三首)的黃州。

蘇東坡每到一個地方,率性而遊。他在惠州寫下「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名句: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

蘇東坡雖然過的是放逐生涯,奉行卻是快意人生。蘇東坡在惠州期間,對嶺南荔枝情有獨鍾,寫下了荔枝相關的詩詞達十七首,其中〈食荔枝〉更是膾炙人口: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枝〉

蘇東坡愛美食,也嗜美酒。他在惠州品題的美酒共有十種,他還親自釀造了四種酒:羅浮春、桂酒、萬家春、真一酒。

蘇東坡還寫了〈東坡酒經〉、〈桂酒頌〉,他在美食美酒中品出大學問來。

他有「一杯付與羅浮春」的佳句:

  樓中老人日清新,天上豈有癡仙人。

  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

——〈寓居合江樓〉

蘇東坡自稱「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他的人生既能入俗從眾,也可放下自在,追隨陶淵明的精神境界。

後世流行吃羊蠍子,其實是蘇東坡這個老饕所發明的: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 ——〈與子由弟〉

蘇東坡留戀的還有惠州的山山水水,譬如聞名嶺南的惠州西湖,他在作品中,八次提到惠州西湖。惠州西湖先在蘇東坡詩文中出現,才廣為流傳:「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明.張萱)

蘇東坡不僅不被時人以為窮山惡水的山區所困頓,反而從這些古代被視為荒涼之地發掘大自然之美,和當地民風之淳樸可親,他與當地民眾謀福利、共苦樂。他助建惠州東新橋、西新橋,推廣水利,為民施藥……他自稱他在惠州期間,「實無負吏民」。

正是「年年吟帽客他鄉,柳絮飛時日漸長。」蘇東坡對惠州培養了深厚感情,並有「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之句,選址「獨立千岩之上」的白鶴峰,以「規作終老計」:

  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歸,明年買田築室,作惠州人矣! ——〈與王定國〉

由上可知,蘇東坡對惠州的一往情深,他已準備置田建屋,以為長居之地矣!可惜事與願違,繼惠州之後,他再被朝廷貶至更惡劣的儋州(即今海南儋縣)。

讀惠州特輯,頗感對蘇東坡寓居惠州的文化遺跡記錄尚有未圓滿之處,值茲蘇東坡誕辰九百八十八周年之際,草此文以為補白。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榮譽總編輯、本版主編。)

【專 題】■ 湖光翰色滿惠州
惠州合江樓,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曾暫住。 (惠州市作家協會提供)

惠州文學概況  ●陳  雪

惠州市作家協會創會於一九六四年,前身叫惠陽文學協會,初始會員只有二十一人(含如今的寶安、東莞、汕尾、河源和惠州五地市),一九八八年改稱惠州市作家協會,歷經七屆理事會沿襲至今,目前有會員五百五十人,其中國級會員二十二人,省級會員(含二級學會、中散、中小、中報告)等近二百人。據近年統計,每年發表在省級文學報刊以上的各類作品在五百篇首,高峰時超過千篇首,出版各類專著三十部左右,有作品先後獲得廣東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曹禺戲劇獎、廣東省通俗文學大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廣東省新人新作獎、廣東有為文學獎等各種常設性獎項。在紀念惠州市作家協會創會六十周年之際,惠州市作協推出了《惠州作家文叢》一套九本及《惠州作家作品集》上下兩卷,作品集中收錄了惠州目前二百餘位作家的新作,囊括了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題材的各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惠州文學當前的創作水準。

一、小說創作方面

以蘇方桂先生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創作,曾在很長的時間內影響過一批惠州作家,《南國紅顏劫》曾在《羊城晚報》連載並獲廣東省通俗文學大獎;根據他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女人花》,獲得葡萄牙國際電影節大獎;隨後以偵破為題材的張道華長篇小說《夜幕較量》獲公安部金盾文學獎;曾志平的《六如軒》長篇小說在《中國作家》發表,隨後收入廣東省作家協會重點出版物出版;陳雪的歷史小說《東征!東征》列入廣東重大題材扶持,入選第八屆廣東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改編成電影《浴血東征》在全國院線上映;張文波的長篇小說《享受成長》獲廣東省新人新作獎;吳振堯繼農村現實題材的《南風薰》之後陸續推出了東江題材的五部曲,一批貼近本土,直面現實的新作迭出,計有牟國志的《煙雨東江》,肖榮凱的《機關敘事》、《初心》,李建毅的《情定三棵樹》,趙玉柱的《一路向西》,張小剛的《荒野與文明》,唐麗萍的《暗香》,單國偉的《挺立潮頭》,周後運的《碧血丹心》,陳雪的《惠州一九○七》,這些作品無論是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既反映了惠州特定時代的歷史嬗變,呈現了東江兒女的不屈與抗爭,也顯示出惠州作家直面生活,立足本土的創作態度和創作實力。除此之外,一大批中短篇小說發表在各級文學期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威的《慢生十二式》,發表在《人民文學》之後,論著又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全國僅十部),文學評論集《文學的輕與重》入選「廣東青年批評家叢書」(全省十位),這足以反映徐威的綜合創作能力和發展潛力,也帶動影響了惠州青年作家向各大文學期刊踴躍投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散文創作方面

散文寫作在惠州有一個陣容龐大的寫作隊伍,已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六十餘人,近年來在中國散文學會和各種文學期刊的主題徵文比賽中不斷獲得新突破,每年發表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作品》、《黃河文學》、《散文》、《散文百家》、《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散文選刊》、《海外文摘》等各地報刊有數百篇之多。並逐步形成了一個老中青少結合的散文創作隊伍。老作家有楊城、曾平、周小婭、苗理潔、劉明霞、陳雪、林麗華等,他們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如陳雪的歷史散文系列、曾平的鄉土系列、苗理潔的本土題材系列等。陳雪的散文集《時光印格》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陳雪的《恆河餘音》、苗理潔的《水城故事》獲市「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曾平的《鄉間花事》、《掬水弦歌》獲廣東散文詩學會第八、九屆年度一等獎;劉明霞《鳥禽嶂下的中國好人》獲第八屆年度著作獎;胡玲、林麗華、楊理等先後獲中國散文學會年度獎。而中青年作家更是精力旺盛,創作頗豐,趙玉柱、張如萍、張子才的時評隨筆,胡玲、楊理、萬蕊新、華霖、黃文君、邱燕妮、林秋萍的散文散見於全國各地報刊,並逐漸凸顯出各自的寫作特色。其中如萬蕊新《醉秋.知秋》獲第九屆年度作品三等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作者的不斷湧現,為惠州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風,在省關工委、省教育廳、省作協聯合發文組織的青少年徵文中,惠州小作家踴躍投稿,積極參與,連續三年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並陸續在《惠州日報》、《東江文學》推出小作家專版,多位小作家獲得全省優秀徵文獎和冰心兒童文學獎。

三、報告文學方面

報告文學的創作在近年呈現出一個較好的勢頭,劉明霞的《鳥禽嶂下的中國好人》獲得廣東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並入選廣東百年百部紅色文藝作品;陳雪的《穿越封鎖線》獲得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李華生《紀實惠州》、《永遠的紅燭》廣受好評,在省作協組織的報告文學徵文中連續獲獎;黃偉輝的《有夢就去追》,鄧仕勇、吳紅霞的報告文學《觸摸一座城市的溫度》,潘小平的《黨心》,獲市「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鄧仕勇的《別向命運屈服》獲廣東有為文學獎,蔣勤國的《馮至評傳》獲廣東新人新作獎;吳紅霞、黃偉輝正在創作以鄉村振興、綠美生態為基調的報告文學《御史之鄉貫長虹》,取材自博羅泰美的百千萬工程;劉明霞正在創作以新型信息產業工人為原型的報告文學《碼農》;鄧仕勇以博羅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長篇報告文學《村歌唱響新時代》,毛錦欽以羅浮山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長篇傳記《葛洪傳奇》等等,這些選題分別列入省、市、縣的重點扶持項目,並大都完成初稿,有的還組織了省、市的作家、評論家召開過改稿會或研討會,作家們深入生活,下足採訪功夫,廣泛開展田野調查,力求打造精品力作,有望在今明年陸續出版,值得期待。

四、詩歌創作方面

惠州的詩歌創作較為活躍,就詩歌界而言,目前在整個詩壇上似乎都可以稱之為流派各異,門類紛繁。在惠州詩歌界主要流行三種詩歌體裁:現代詩以仲詩文、阿櫻為代表,程向陽、余榛、張雋、繆佩軒、肖偉等近年的作品散見於《詩刊》、《詩選刊》、《星星》等;口語詩以劉騰雲、阿吾、田鐵流、李麥花、胡雅玲、那子溪等為代表的也頗見於各級報刊和詩歌網站;古體詩(含詞)的創作隊伍最為龐大,本會會員與詩詞楹聯學會雙重身份的代表人物有陳幼榮、李碩洪、牟國志、牟建新、蔡楚標、張雋、汪誠等等,楊子怡則以古體詩詞創作見長。無論是新詩、舊詩、散文詩和格律詩,中國詩歌網絡平台和各級文學詩歌網站都提供了很大的發表平台,由於詩歌的篇幅短,不受時地的限制,在應景即興創作上較之其他文體相對較為便捷,故詩歌的創作數量也不斷攀升,至於詩歌的讀者和受眾,在整個文學界都地處邊緣的時代,欣賞詩歌也可能只是學詩寫詩的人較多,這是目前文學創作上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也是一個很引人思考和值得重視的導向問題,更令人困惑的是,各種流派的詩歌創作對傳統和創新的探索一直眾說紛紛,爭論不休,一般的媒體也很難界定或者拿出一種衡量詩歌作品優劣標準的規則來,但從目前的詩歌創作現狀來看,地市文學組織一般還是看好發在主流詩歌期刊的現代詩,但對其他古體舊體詩詞也不排斥,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五、文學評論及其他

除了以上四種體裁的創作之外,本會作家涉獵文學評論、戲劇歌詞創作的也不在少數,且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顏敏的文學評論多次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發表,專著《華文文學的跨語境傳播研究》獲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伍世昭、陳雪、蔣勤國、李建毅的評論文章,屢見於《文學自由談》、《文藝報》等各地報刊;曾榮玲的歷史劇本《蘇武牧羊》在《中國戲劇》雜誌發表,入選當年全國最佳原創劇本獎,賈慧敏、彭瓊香、李小惠創作的小戲小品多次獲得廣東省的「群文獎」:曾榮玲、賈慧敏聯合創作的廣播劇《縣令張津》等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除此之外,一些歌詞、時評、隨筆和影視作品改編,楹聯賦記也有所突破,先後被入選或搬上銀幕,這些在四大板塊文學之外的文學形式,在文學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城鄉文旅發展的工作實踐中,發揮了很大的文學效應。

總的來說,惠州作協創會時間不短,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有分量、有影響、有市場的作品不多。無論是創作數量和質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上,客觀地說,充其量也只能排在中間略上,比之其他兄弟地市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我們深知,文學的道路既漫長亦艱辛,有待我們不斷地努力進取,迎頭趕上。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廣東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東江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