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題】■ 雕刻人生  ●黃偉輝

分享

編按:「木雕工藝對我們而言,是在生活的快節奏中學會用心去感受每一個瞬間,像工匠對待木雕那樣,精心雕琢自己的人生。不急不躁,不驕不餒,『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作者參觀惠州木雕廠,從木雕藝術中感悟人生。

若不是親眼所見,我真想像不出,惠州市惠城區江南街道七聯村還有如此壯觀的木雕廠。數千平方米的展廳,只見各種木雕成品琳琅滿目,蔚為大觀。《長征》、《西遊記》、《清明上河圖》等大型主題木雕,栩栩如生,韻味無窮。還有佛像、歷史人物等各類木雕作品,藝法精美,刻畫精妙,給人以渾然天成的美感,讓人歎為觀止。

在參觀中了解到木雕的雕刻形式多樣,有鏤空、線刻、薄雕、浮雕等,工匠一般會根據不同質料、環境、用途而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一件完善的木雕作品,往往都是從選料開始的,選擇合適木材,配上相應的內容,是表現人物還是花鳥,亦或是自然界的生靈百態,在下第一刀前,每一個雕刻,無不在工匠腦海進行一番打稿,冥思苦想、深思熟慮是必不可少的。木料不同,屬性各異,即便是同樣的木材,紋理也是形態萬千。現場的老工匠告訴我:在下刀前要做足案頭工作,這懶不能偷,否則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專 題】■ 雕刻人生  ●黃偉輝
與其錯過重要的瞬間,不如放慢速度,耐心等待。就如木雕工藝是在生活的快節奏中學會用心去感受每一個瞬間。 (資料圖片)

用心雕斲傳承千年文化

木雕本身就是一次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沒有神就沒有生命。一塊木頭是沒有生命的,怎樣能夠雕出有生命,這對工匠來說是最難的。工匠們要做到胸有成竹、雕工利落,把詩情畫意融合在裏面。如何體現出人物、動物、花草的「本性」,這就需要有神氣,有靈氣,有生氣。工匠要製作出這些形象生動傳神、複雜多樣的木雕工藝品,需要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需要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更需要一個人長時間或多人合作,在經歷多年歲月沉澱與精工雕琢才能完成。

為創作出一件優美的作品,工匠不能急於下手。下刀前要選好動手的方向:一種是先畫好圖紙,再找來尺寸合適的木料進行雕刻;另一種是根據木材的大小、輪廓、形狀直接在材料上進行設計構思。打坯、修光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現場我看到工匠的手法靈巧生動,刀法自然流暢,不斷把沒有用的木頭打掉,有用的留住,通過木錘與鑿子的配合將多餘的木料打去,呈現出作品的大致輪廓。

師傅在打坯過程中,木錘與鑿子的配合最為重要,第一錘下去,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刀刃的角度也要根據造型來定,一邊打一邊看,看它順不順,不順的地方要不斷進行調整。木雕最怕的就是裂,一旦開裂了就不可逆轉了。因此,整個過程必須小心翼翼,容不得半點馬虎。

在七聯村木雕廠,筆者見到多名工匠在全神貫注地雕刻,這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對耐心、專注和創造力的極致考驗。他們雕刻出來的產品形象生動,維妙維肖,思想性和藝術性俱全,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從中了解到木雕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它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有着悠久的歷史。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及不斷改良發展,中國木雕千秋各派,成為中華民族古樸而又有靈性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據街道辦幹部介紹,這些手工工匠都是街道高薪從全國各地聘請過來的,能工巧匠駐紮在七聯村,不僅把中華優秀傳統非物質文化傳承下來,還把七聯村木雕傳播到海內外。

靜心雕刻藝術與人生

雕刻是人與木之間的心靈對話,七聯村的工匠們在錘鑿刀刻中輕擊時光,青春在木料紋理中流淌,耐住世間的繁華與浮躁,守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安寧,也成就了自己的雕刻人生。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是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是對細節的極致把控,是在時光流轉中沉澱出的智慧與定力。從選料到構思,從雕刻到打磨,每一步都傾注着工匠們的心血與情感。

其實,文學創作何嘗不是如此?作家搞創作同樣需要耐得住寂寞,在一張張白紙構思社會的五彩斑斕,展現人物的形形色色,有道是一錘一鑿一刻刀,一筆一劃一文章。雕刻工匠用木雕來呈現自己的人生,作家用手中的筆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這一點上來講,木雕與文學創作都是藝術,藝術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長年打磨,精雕細琢。

這讓我想起了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太陽一點點升起,一點點落下。花一朵朵開,一瓣瓣地落下。稻穀的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驟發生的自然變化,多是災難。如火山噴發、颶風和暴雨。」而藝術創作需要摒棄浮躁,克服急功近利,很多時候,我們都急切地想要一個結果,一個答案。須知,很多事情急不來。一急就違反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就會欲速則不達。

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會遲到。我們與其步履匆匆,錯過了早晨的太陽、傍晚的落日、夜空的星星,還不如放慢速度,用心等待。木雕工藝對我們而言,是在生活的快節奏中學會用心去感受每一個瞬間,像工匠對待木雕那樣,精心雕琢自己的人生。不急不躁,不驕不餒,「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讓我們汲取木雕工匠的精神力量,以更加從容和堅定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挑戰與機遇,用耐心和堅持去書寫屬自己的人生篇章。這也許不失為一種雕刻人生的態度。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惠州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當嬸娘「遇見」蘇東坡  ●華  霖

幾年前,我曾給嬸娘轉發過一條視頻,講述的是蘇東坡與他摯愛妻子王弗之間那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她看後深受感動,甚至落淚。我想,這大約與她曾經失去過深愛伴侶的經歷有關。從此,嬸娘便成為蘇東坡的忠實粉絲。我見嬸娘對東坡先生如此深愛,便送了一本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先生編注的《東坡寓惠詩文選注》給她,她視若珍寶,認真研讀。

嬸娘讀了《東坡寓惠詩文選注》後,才知東坡先生在惠州之事,對其雖遭貶謫仍熱愛生活深感敬仰。她說要親自來惠州,看望我們一家,並近距離感受東坡風采。

東坡詞裏憶亡夫

嬸娘與我雖非血緣之親,卻有宗族之誼。她對我關愛有加,勝似親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高中畢業後,到縣城的一家單位上班,後來嫁給我們村一個當醫生的族叔,其超前的思想在我們那個偏僻的鄉村中尤為獨特。她把堂弟送到鎮上最好的學校就讀,在她的全力支持下,堂弟考上了省裏最好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江蘇崑山安了家。

十年前,族叔因病離世後,嬸娘便離開了故鄉,前往崑山與堂弟一起生活。而我父母隨我與弟弟一家搬遷至惠州。從此,我們與嬸娘相隔千山萬水,難得相見。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聯繫,通過微信分享彼此的生活。其中,文學成為我和嬸娘最聊得來的話題。

去年國慶節前夕,嬸娘發來微信說,她要趁國慶假期來惠州看看我們,我說恭候她的到來。轉眼間,國慶假期到,嬸娘如約而至。那天下午,我和母親、嬸娘一同踏入了東坡紀念館的大門。雖是秋天,但南方的陽光依然熾熱。紀念館內,冷氣宜人,甚是舒服。導遊聲情並茂地講述着東坡先生的生平事跡,嬸娘聽得入迷。當導遊講到東坡先生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時,嬸娘觸景生情,輕聲吟誦起那句令人心碎的詞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她的聲音雖然輕柔,但每一個字都帶着哀傷,彷彿在訴說着對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在紀念館的一角,嬸娘突然停下了腳步,目光被一幅東坡先生的畫像深深吸引。畫像中的東坡先生,眼神堅定而深邃,彷彿能洞察人心。嬸娘凝視着畫像,輕聲說道:「東坡先生,您的才華與智慧令人敬仰,更讓我感動的是您對逝去的愛人的深深思念。我也曾經歷過失去愛人的痛苦,那種無法言喻的哀傷,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走近東坡生活

從紀念館出來後,我們沿着林蔭小道來到了東坡祠。在東坡義井旁,嬸娘拿出礦泉水,輕輕地放在石欄杆上,閉上眼睛,深深地鞠了三個躬,輕聲道:「東坡先生,我以水代酒敬您,您的精神感動了我。」接着,她拿出隨身攜帶的《東坡寓惠詩文選注》,朗讀了〈白鶴山新居,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盡,乃得泉〉。

我們接着參觀了「德有鄰堂」、「思無邪齋」等景點。嬸娘認真聆聽每個景點的典故,感受着蘇東坡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在「德有鄰堂」前,嬸娘再次輕聲說:「『德不孤,必有鄰。』東坡先生,您這樣好的人,到哪裏都有朋友。」

參觀完東坡祠後,我們沿着東坡先生走過的路,來到了惠州西湖。漫步於蘇堤,我們彷彿看到了東坡先生當年在這裏捐資修橋築堤、為百姓造福的景象。

嬸娘輕撫着湖邊依東坡先生〈食荔枝〉所創作的雕像,吟誦:「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她笑着說:「東坡先生真是個豁達的人,像他這樣的大人物,當初被貶到惠州這樣落後的地方,也能找到生活的樂趣。他一生雖然充滿了坎坷與波折,但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嘗盡人間冷暖後,仍保持着純真與善良,是我的榜樣。」

我拉着嬸娘的手道:「嬸娘,您與叔叔本就是善良的人,因此在『遇見』東坡先生後,您才會這樣喜歡他。」嬸娘點點頭,眼中閃爍着淚光。

族叔嬸娘與我

記憶中,早在三十年前,族叔嬸娘一家的生活就比其他村民寬裕些。而那時,我們家卻時常被拮据的經濟所困擾。每當我們陷入困境時,當醫生的族叔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聽母親講,周圍幾個村莊的村民在生病時也都依賴叔叔的救治。無論是深夜的緊急呼叫還是嚴寒酷暑的惡劣天氣,只要有人求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前往。

我長大成人後決定離開家鄉南下打工。嬸娘慷慨地拿出了她辛苦積攢的家用錢作為我的路費,並鼓勵我走出那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去追尋廣闊的天地。我記住了她的叮囑,在惠州努力工作、學習,然後成家立業。

如今嬸娘已經年過花甲,但她依然忙着家庭瑣事,照顧孫子孫女,每天都非常辛苦。她不顧長途旅行的疲憊,千里迢迢地來到惠州,只為與我們一家相聚,只為「走近」東坡先生。這樣的真性情,又有幾人呢?

沿着蘇東坡在惠州的足跡遊玩了一番後,嬸娘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感謝侄女讓我『遇見了』蘇東坡,讓我有幸與蘇東坡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在東坡紀念館裏,我彷彿聽到了他的聲音,看到了他的身影。他的才華與智慧令人敬仰,他的深情與堅韌更讓我感動。『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讓我產生共鳴。感謝東坡先生讓我有了面對人生困苦的勇氣。我將帶着對夢生(族叔)的思念,在人生的道路上追尋幸福。」

看完嬸娘朋友圈的這一段話,我覺得嬸娘不僅懂得了蘇東坡,也與蘇東坡產生了深深的共鳴。而這一切,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者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惠州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惠州市小作家學會會長、《惠州小作家》主編。)


惠州三首  ●張  雋

__________

堅塔之基——致泗洲塔

天平衡量你的重量

秤不出腳下泥土的厚重

砝碼扛不起托盤很脆弱

燒製的磚塊出自唐宋匠人

剩下的只有那些

戰火燒也燒不毀的記憶

曾經的太平盛世

笑靨結伴焰火在黯柳陌巷中綻放

濃情蜜意的文字粉墨登場

漫不經心的史官們

輕揮椽筆如鏽漬斑斑的刻刀

一千年的等待與付出

愔愔負重的故事含辛茹苦

旋律周而復始低沉回蕩

見證絕世雲煙熏烤過的陳跡

笑看如織遊人飽覽一湖秀色

__________

羅浮之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羅浮山的山魂遠遠不止這些

鋪滿荊棘的山路

生生世世錘煉遊子雲遊四方的性格

一條直直的纜繩

怎能撥動探密尋幽者的心弦

腳踏蕪蔓的荒山野徑

穿梭於抱朴子勘察過的花花草草

居士的古觀落於山腳

道者的仙爐卻不知坐在何方

年方廿三的伏波將軍離家出走

巍巍羅浮收藏了他的仙風道骨

據說青蒿素的源頭

藏在他的神著裏

坊間的傳說更是不止這些

山巔的巨石神似葛洪面貌

聳立麻姑峰上

仰面朝天雙眸緊閉

彷彿與天上的神仙默默交流

不知道

這算不算羅浮的又一魂靈

__________

寓居惠州的東坡與朝雲

東江、西枝江結伴相擁的江樓

熱情接納你疲憊的身軀

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故事

風雨中飄搖的浮雲

錢塘江潮春意盎然

西子湖水波光瀲灩

鬢斑上寫着的老成持重

曾經豪邁過的大江東去和聊發的少年狂

統統化成漸行漸遠的冬霧

居士年近花甲

懷裏珍藏的珍珠

閃閃放光豐腴肉感

「腹中俱是不合時宜」的答卷

忙裏偷閒指腹戲問的瞬間

捧腹之餘欣慰了許久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悟出的感嘆再震神州世人謹記

那絕不是你全部的看似奄奄一息的生活

文賦止於草芥

同遊羅浮攜手秀才道士

詩詞嵌入泥土

促膝長談陪伴魚叟老嫗

朝雲逝去的英年

又一次的新傷猝不及防

蕩向儋州乘一葉扁舟

孤零零的遠行

從此不再回來

史料中傳給後人的消息:

遇赦回京的路上

一隻仙鶴飛天而去

__________

(作者為博士,廣東省作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惠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