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科下学年(2026/27)起将采用新课程模式 “CU Medicine Plus”,希望医科生兼具创科精神、领导力和人文关怀。新模式引入 3 层架构,将课程分为 3 个阶段,首阶段着重全人发展,鼓励学生选读副修、参与社区服务等。中大医学院院长赵伟仁表示,随着人口老化、人工智能(AI)应用等趋势出现,好医生不仅需要知识,还需有同理心、了解创科等
新模式下,中大 6 年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以每两年为单位分成 3 个阶段,包括 “MedExplore”“MedExceed” 和 “MedExcel”,每个阶段预留最多 4 至 8 星期,让学生进行全人发展、参与医学专题研习和临床实习(见图二),后 4 年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所选专科。中大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黄仰山称,明白新模式会增加学习元素,因此改良部分课程,例如部分课堂将允许网上教学,确保学生有空间多元发展。
副院长(学生事务)吴兆文表示,医科课程本身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比如申请海外实习、参与人道工作等,但由于缺乏统筹,加上部分学生 “比较保守”“进来只是为了读书”,个别学生可能无法实现多元发展。赵伟仁期望新模式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持续为业界做贡献。
中大医学院自 2013 年推出 “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课程(GPS)”,录取分数比内外全科医学士高,不少中学文凭试(DSE)状元入读;目前大学联招(JUPAS)网页显示该课程名额约 30 至 50 个。吴兆文表示,GPS 历年培养出超过 300 名毕业生,其中超过 20 人海外进修后回到医学院担任教授,认为数据反映课程有成效,但由于以往 GPS 招生人数少,被人诟病 “搞阶级”;医学院总结经验后,希望通过新模式,有系统地整合现有资源,让更多非 GPS 学生受益。
至于新模式下的内外全科医学士和 GPS 课程有何不同,吴兆文表示,新模式重视知识 “广度”,GPS 着重知识 “深度”,每名 GPS 学生都会被分配一名医学专科导师,陪伴其 6 年医科学习生涯,相信 GPS 仍有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