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專欄 | 阿茲海默症無藥可救嗎?

分享

無記性、時空混亂、詞不達意、情緒易起伏…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導致的腦部功能受損,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及性情。這種疾病以往一直被認定為“無藥可醫”, 但隨著醫藥領域的發展,已為患者帶來轉機。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針對早發現、早確診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近年來可使用生物製劑,清除沉積在腦內的其中一種致病「元兇」——類澱粉蛋白(Amyloid proteins),有助於患者延長正常生活的時間、減慢病情惡化,同時也能減輕家人和護照者的壓力!

阿茲海默症症狀多樣 打破「無藥可醫」

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Dementia)的其中一種,吳醫師表示,過半數個案屬此類,確切病因未明。患者最常見的表現是記性變差、時間空間混亂不清、失去方向感致迷路,部分更會像好萊塢影星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出現失語或溝通能力下降等情況。

「部分患者或會出現社交功能障礙,由本來外向、注重儀表,漸漸變得沉默、不修邊幅,亦有部分會出現執行及決策能力等問題。部分較晚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甚至會出現情緒波動及思覺失調等症狀,例如覺得有人偷錢、被害等。」加上阿茲海默症一直被認定是「無難聞」的疾病。

阿茲海默症非無藥可醫 清除腦內元兇「類澱粉蛋白」延後退化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對於早發現和確診的阿茲海默症個案,現已可使用生物製劑清除沉積在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有助於減慢病情惡化,延長患者如常生活的時間。

1. 阿茲海默症有新治療方法?生物製劑可望延緩病情

吳醫師引用近年的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與大腦內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TAU)異常沉積有關,這些物質會加速腦部退化,影響腦內神經網路連接,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以往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以改善患者症狀為主。而近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使用能夠溶解類澱粉蛋白的生物製劑。吳醫師表示,臨床研究顯示,這類藥物尤其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助於將退化速度降低30%,減緩病情惡化。但一旦病情進入中晚期,大腦可能已遭受不可逆損傷,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及早發現及治療對病情管理至關重要。

除了藥物治療,吳醫師強調,家人或照顧者的支持與配合亦相當重要,例如協助患者調整居家環境及生活習慣,如物品擺放、日常作息安排等,減少患者思維混亂的情況;醫師亦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如出現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問題,開立針對性的藥物或支持治療,幫助患者改善情緒狀態。

2.所有患者都適合生物製劑治療?針對早期及由類澱粉蛋白致病個案

阿茲海默症與腦內異常蛋白沉積有直接關聯,且大腦內類澱粉蛋白的異常沉積,可能早在阿茲海默症出現症狀前15至20年就已存在。不過吳醫師強調,即使大腦有蛋白異常的病理變化,也不代表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需要經醫師評估後,再確定是否需要用藥。

一旦確診,注射阿茲海默症生物製劑也有嚴格的用藥條件,必須經臨床評估和影像學檢查診斷後,確認其辨識認知功能障礙是由類澱粉蛋白積聚所引起;同時患者亦要了解用藥風險,例如可能增加腦內出血的風險-尤其攜帶APOEε4基因的人群,風險會更高。用藥前,醫師必須與患者詳細溝通治療的風險與效益,進而發展出合適的治療方案。

3.阿茲海默症防不勝防?建立良好學習及生活習慣降低罹病風險

香港人的壽命位居全球前列,而年紀愈大,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確會愈高。吳醫師表示,60歲老年人患病機率約為1%,之後每增加5歲,風險便會翻一倍,85歲或以上人士患病機率超過30%。

隨著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的案例預計將會持續增加,對家人、照顧者、社會及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吳醫師指出,除了年齡這個不可改變的因素外,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列出了認知障礙症14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偏低、聽力損失、高膽固醇、肥胖、高血壓、社交孤立等。這表明,透過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飲食等,最多可降低45%的患病風險。

近年來也有研究顯示,優質的睡眠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睡眠期間,大腦可以清除類澱粉蛋白及tau 蛋白等有害物質,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同樣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

提醒:家人或照顧者適時提高警覺 及早診斷治療成效更大

偶爾遺失物件或忘記事情,不一定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吳醫師稱,若家中年長人士經常遺失鑰匙或忘記電話擺放的位置,甚至經常在熟悉的環境迷路,家人應提高警覺。

「坊間不乏一些簡單的認知能力問卷可供參考,若有疑慮應及早求醫,接受全面評估。醫師會以短期記憶測試及其他檢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再因應病情提供適當的治療建議。 」


吳炳榮醫生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