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HK是在香港舉辦,每年一度的生物科技界的盛會。自去年首辦取得重大成功,相隔9個月再度舉辦的BIOHK2023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規模更為龐大,並且邀得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Dr. Bruce Beutler等200多位重量級嘉賓出席,開幕典禮有達52.6萬在線觀看,場面盛大。活動由去年主力香港,到今年拓展至大灣區,來年更會以國際為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亞洲生物科技創新的精湛水平。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BIOHK2023主席于常海教授表示,BIOHK2023是「一班科學家學做展覽」,成績超出預期。最大收穫是得到生物科技界的認同。
採訪:王文斌
編輯:鄭會強
製作﹕WAW Creation

BIOHK2023是一場集演講、展示、一對一商機洽談及科普的盛宴,一連四日活動吸引8,645人到場參與。除了兩岸四地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還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西班牙、法國、瑞士、芬蘭、塞普路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尼、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高棉等,共24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加者。多位與生物科技創新領域相關的政府官員、工業界、學術界、研究界、投資界和用戶共聚一堂,總共進行了24次專題討論、4場高峰論壇、3場研討會及11次圓桌會議,並協助配對了564場一對一商機洽談(One2One會議),令人鼓舞!

水平獲國際肯定 喜見年輕人參與
「雖然生物科技是大趨勢,但想不到香港及大灣區已準備就緒。」于常海表示,展會非常受歡迎,參與人數眾多,嘉賓都很有興趣參加分享講座,「今年已十分好,下年會做得更好。」
由於一般承辦展覽的公司不熟悉生物科技的聯絡及安排,于常海坦言,「所以這次是一班科學家學做展覽」,要將內容及高度提升至成為足以代表中國及大灣區的水平,過程艱辛,但最大收穫是展會吸引全球各地生物科技人才匯聚,證明香港絕對可以成為一個國際生物科技中心。此外,香港助力大灣區及國家「走出去」的功能再次得到肯定;同時亦給內地參加者體驗國際展會的獨特之處,就是有機會跟講者無阻隔的交流,甚至可跟諾貝爾得獎者面談討論,這是很多在內地從事生物科技的從業人員從未想過的事。
此外,今屆有很多年輕科學家及研究生到來,他們十分專注聆聽每場演講,講者當中不乏科學家、企業老闆、律師及政策制定者等,是一個很好機會,給學生學習書本及學校以外的知識。有校長更說「學生參加這四日展會,比大學四年得著更多。」于常海認為BIOHK成為培養下一代的催化劑,對通過展覽做到轉化的工作,感到十分驚喜,期望將種子散播在年輕人及學生心內。

助力各方「走出去 走進來」
今次展會促成多方合作,帶動生物科技公司作出分享。于常海表示,展會期間有十多間公司參與路演,這是十分正面的方向。他跟很多投資者分析,假如生物科技公司不肯參加展會,即是未有準備,沒有內容可作分享。所以很多投資者也打算以此作為標準,推動他們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出來參與,不要只留在「象牙塔」。另外,展會有約600家公司通過one2one會議進行網上約見,洽談生意及合作,欣喜看到香港及內地公司產生了化學作用。
作為主辦方的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在今次展會中更與13家內地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MOU)。于常海坦言,香港地方細小,要走進國際必須團結各方,因此與內地政府、企業、協會及學會簽署MOU,共同推動在當地生物科技公司及藥廠等來港展覽,助力內地生物醫藥企業「出海」。他期望利用BIOHK作為聯繫國際的「窗口」,助力香港成為「走出去、走進來」的地方。

開放科普日 大眾齊體驗
科普日在BIOHK2023最後一日上演,大批市民進場體驗使用最新的生物科技。于常海表示,活動以「官、產、學、研、投、用」為軸,相關公司可藉此將產品給香港及大灣區市民使用,同時亦能了解市場需要。期間有公司的展位大排長龍,為市民進行眼球影像拍攝,只需數分鐘時間,即可通過AI分析中風等十多種疾病風險。也有利用生物科技方法即場檢驗市民的壓力狀況,也有各類用於手術的機械臂展示,市民對各種嶄新科技都很有興趣,可見通過展會推廣科普十分有用。「展覽預期的目標都已達到。」

諾貝爾得獎者Bruce Beutler
研究抗衰老 達至健康長壽
Bruce Beutler博士是一位美國免疫學家和遺傳學家,從事基因研究工作已有30年,於2011年憑藉「關於激活先天免疫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早前,Bruce Beutler博士參與BIOHK2023並進行演講,分享他的研究內容。本報在大會安排下獲得這位諾貝爾得獎者面談的機會,了解他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理念。
Bruce Beutler博士的研究主要是監測實驗老鼠的炎症變化,檢測當中的基因突變,並研究引致基因突變的因果關係。他為此進行大量平行的基因排序工作,於2011年建立自動化基因配對平台,隨後更開發人工智能AI系統,大大提升處理「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數量的能力。
衰老的秘密
每個人都想得到健康長壽的生命,這也是Bruce Beutler博士的研究目標。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人類總有一天會變老,但他個人認為基因可以作出改變。「要達至延長壽命,只需找到一隻衰老較慢的老鼠,研究這隻老鼠的基因特點與其他老鼠有何不同,就會知道某部分基因會影響衰老。」他指出,有很多基因突變都可以減慢老鼠衰老,之前有些人碰巧找到一些老鼠可以額外增加40%壽命,但大多只是偶發性的機會遇到,並非系統性,在整個基因組內探索有甚麼可以達到抗衰老效果。他要做的,就要是令這個進程加快。
找尋關鍵基因
「很多人誤解,每一段基因都對人類有幫助,但其實有很多基因規限壽命長度。如果可以改變這些限制,變相就可以延長壽命。」Bruce Beutler博士表示,只需要發現這些基因,利用藥物阻礙這些基因製做出來的蛋白質的正常功能,就可達至延長壽命的效果。
「壽命必然有限,最終也會導致死亡,但是否有關鍵的基因突變,可找出來令壽命延長呢?」他坦言,大自然並沒有限制某個物種一定不可超過某個年齡,有些脊椎動物可擁有四五百歲,原因是牠們有不同基因及抗衰老的系統,人類或許透過消除某些限制年齡的功能也可做到。
因此現在主要在老鼠身上探索延長壽命的方法,因為老鼠在生理及基因上與人類十分相似,很大可能在老鼠身上做到的,在人類身上也可做到。
需要更快進程及規模
要找到表型(phenotype)由哪一個突變而來,時間漫長。Bruce Beutler博士以往由有發現擁有特別表徵的老鼠,到真正找到突變位置也花了五年時間。他坦言,現在使用AI,基本在發現有特別表徵的老鼠後,就可即時找到突變位置。AI令過程加快200倍,而且準繩度更高。如果他與AI看同一套資料,他可能出錯,但AI出錯的機會卻是愈來愈低。
他的實驗室已做出了三千多萬個樣本,假如沒有AI,需要1,700多年時間處理,現在效率已加快很多。Bruce Beutler博士表示,若有產業大規模參與,能完成的樣本數量將可以更多。現時他已有基本設備、知識及軟件及平台,進一步需要規模化過程,令這件事做得更快及更大規模。
解決疾病可達至延長壽命
人類很多時是因為疾病而「提早」死亡,而不是老死。死亡的原因可源於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Bruce Beutler博士表示,以往傳染病也是導致人類壽命縮短的主要原因,現在因為大部分傳染病問題得到解決,使人類壽命可延長至80-85歲,而其他導致死亡的疾病,現已逐步得到改善。他打算將這些疾病障礙逐步解除,以達至長壽的效果。同時也可通過找出影響壽命的突變基因,直接延長壽命。
Bruce Beutler博士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有些突變會對舒緩癌症效果非常明顯,並稱之為ice breaker。通過研究更發現這些突變可以更好的保護老鼠,讓牠受到腫瘤的傷害更加小。他在去年成立藥物轉化公司,針對癌症等疾病進行藥物開發。他認為這系統可以應用在很多不同的疾病當中,可將此技術推廣至其他疾病方面,期望成為大家解決疾病的另一個方向。

「BIOHK2024」預告:更豐富!更國際化!
第三屆「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BIOHK2024」已訂於2024年9月11至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于常海教授預告,規模將比今屆更大更好,會準備更多豐富及新鮮的內容。例如已決定加入阿茲海默症作為重點,也會向市民宣傳健康產品是生物科技的範疇,已得到愈來愈多科學知識的支持,利用健康產品及食療推動治未病等內容。
BIOHK2023年度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