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状元分享备考经验 曾拟定45份模拟卷

分享

黄泓智成绩虽然一直优秀,但作为喜欢写程序、制作机器人的理科人,中文科能力相对较弱,更笑言读不懂今届卷一的白话文篇章《比正路还长的巷子》。文学的感受力非一时可以提升,他于是钻研考试技巧,全方位备战中文科,无论是白话文阅读理解、文言文解读和议论文写作,都有一套具体实用的方法可循。
泓智自言理科人,较为理性,很难捉摸白话文篇章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卷一需要分析中心思想的长问答较无信心。于是他组织读书会,通过与别人讨论,加强对篇章的理解。
中六上学期10月开始,他与4名同学组成线上中文科读书会,每周举办5次,每人负责一天,根据各自的喜好或专长准备一份试题或笔记,包括白话、文言阅读理解试卷,会选择难度适中的篇章作考材,篇幅与文凭试相若,大约两版,另外会制作文化解说笔记等。
会有自行制定试卷的想法,是因为觉得坊间的练习题不够贴近文凭试的模式。他们从挑选篇章、拟定题目、撰写评分准则皆一手包办,负责同学把试卷上传到读书会群组,大家试做后一同讨论题目和答案。“问题由一个人设置,自拟答案后,都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如果多几个人一起……我们都觉得答案是这样的,那就比较大机会是正确的。”讨论也不一定得到共识,有时遇到较大分歧,他认为有可能是题目设置得不够精准,便会回头调整,反复磋商题目的拟定方向与参考答案。半年下来,5人共制作了45份连同评分准则和参考答案的模拟试卷及笔记。
自拟试题看似不可靠,但泓智表示他大量参考过往的文凭试卷,整合出其中两大答题要求:
着重文本依据。考评局制定选择题时,会故意设计相似、类近的答案,回答窍门在于不能空想,必须对应文章内容。他拟定选择题时,正确答案一定是从篇章中提取相关内容,顶多是“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眼”。
长问答有固定答题结构,第一句先直接回答问题,例如题目问“为何”,便用一句简单回答原因;第二句写论据,建议直接从文章抄录句子,不要自己转化,一定要保留重点字眼;第三句扣连中心句作推论;另外,注意不必长篇大论。
此外,相比同辈阅读得奖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泓智的逆袭方式是阅读得奖作品的评审记录。他提到某些台湾文学奖会附上评审解说,他会先阅读作品,思考文中重要或有意思的部分,再参考评审的分析,类似“对答案”。
相比白话文,泓智认为文言文更易掌握、更易理解,“读文言文就像学一门新的语言一样”。他套用学习英文的方式,认为需要从积累词汇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