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园地】宋诒瑞、黄伟豪、何佳霖

分享

写作人之夫的自白●宋诒瑞

【创作园地】宋诒瑞、黄伟豪、何佳霖
平日两人的饭菜简单,任她作主;周末家庭聚会的菜单由她策划,我照常煮我拿手的几个菜,她就任她喜欢搞些新花样。 (明报资料室)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忍心她这么受煎熬,便自告奋勇站出来说:「算了,你去专心写你的吧,我来煮饭!」……正中她下怀!她喜不自禁把围裙塞了给我,连连作揖:「拜托了,大师傅,你煮得比我好!」

这三年疫情,还给我家一个「煮」妇,摘掉了我这「伙头军」的帽子。

话还得从多年前说起。那是在我俩尚为五斗米折腰的时期,她总算还守「妇道」——白天为稻粱谋奔波,下班回家就急急忙忙准备晚餐。一阵手忙脚乱后,总还能凑合出一顿不算难看也不算好吃的晚饭来,好在我和儿子都是不讲究的人,饭来张口,逆来顺受,从没多言。

但是,自从她迷上了写作后,煮饭的态度就越来越差,饭菜质量每况日下!原来她是要早早结束晚餐时间,腾出手来伏桌提笔去也。人在厨房,嘴里就叨叨不断:「一顿晚餐要花两个小时,实在是太浪费了!唉,如果有人发明一种可以不吃饭能生存的办法就好了,可以省多少事!」天哪,千万别出现这吓人的办法!

本来嘛,写作不是件坏事,看她写东西时一副喜滋滋乐呵呵的样子,确也为她高兴;拿了稿费就要请我们去吃大餐,何乐而不为?但她也确实辛苦——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静下心来写一些,每天乘渡轮上班还怀揣小本子写草稿,被内地来访作家称为是「渡轮作家」。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忍心她这么受煎熬(有几次切伤了手指,我怀疑是苦肉计。还有一次竟然说一名外国女作家因苦于为家务捆绑没时间写作而自杀了,给我惊吓不小!),便自告奋勇站出来说:「算了,你去专心写你的吧,我来煮饭!」

正中她下怀!她喜不自禁把围裙塞了给我,连连作揖:「拜托了,大师傅,你煮得比我好!」这倒是实话,我继承客家母亲的手艺,偶而露两手炒个菜,都是精心细作,令人惊叹不已。

就这样,几十年来由我掌勺,倒也乐在其中。自由职业者的她就专注在外兼职在家写作,外加各种社交活动及义务工作,也真够她忙的!

如此的日子过得可算和和美美、相得益彰,亲友们称我们是真正的「天作之合」,她的女伴们都羡慕她「有福气」。那年她在寿宴上宣称「出版了这么多书,一半功劳是他的,没有他的后勤,我没时间也没心思写出来。」总算有良心,说的是公平话。

可是,疫情一爆发,带来了大变化!

她不用在外面东奔西跑了,各种会议和活动聚会取消了,这样她在家的时间大大增加,得,就来找我的麻烦了!

眼光落在了饭菜上:今天的汤淡了,饭里水放多了,咖喱太辣了……她眼光咄咄逼人:「年纪大了,失水准了?」其实我的手艺如常,可能是她以前坐在饭桌上心不在焉,根本不留意饭菜。现在却来「鸡蛋里挑骨头」了!

还没等我赌气说出「吃不惯你就自己来!」她果然自己开口了:「煮一顿饭没什么了不起,看看我来吧!」

首先,她说「怎么总是这几道菜?没有新意!」她说要试试新花样。

她全靠一部手机!动手前一晚就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反覆看;第二天实际操作前又打开手机看几遍。如此照本宣科煮出的煎肉排、红烧鱼倒也不错,赢得儿孙一致夸。这是结果,但要说其产生过程,却是目不忍睹:

从雪柜取材料时,她总要问哪盒是牛肉,哪盒是猪肉?最后她自己归纳出「颜色深些的是牛肉」!腌肉时,每次她都要问哪瓶是酱油,是老抽还是生抽?随时要回答她「淀粉在哪?麻油在哪?料酒在哪?」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我自己操作烦得多。

再说切功吧,她技艺生疏,险象横生,看得我心惊肉跳。且不说动作慢得叫我心痒痒,加上危情四伏——刨子用反了,刮到了自己的手;菜刀劈不下萝卜,就埋怨刀太钝,要找磨刀石;劏鱼时,被鱼刺扎了,竟然红肿了两天;切肉时的惊呼声是常事,几次稍微见红。

惊吓之事还是不少。一天,只听得哐当一声响——糟了,好好的一个大蒸锅的玻璃盖不知怎地会掉在地上粉身碎骨!没过两天,又是叭嗒一声,我急急赶过去一探究竟,她讪讪地说「不知怎么这个砂锅盖裂了」,有什么好多问的?肯定是出自她的手!单只锅盖是买不到的,好在她平时舍不得扔的宝贝有一大堆,东寻西找,觅到一个铁锅盖权充蒸锅盖,稍稍大了一些;又给砂锅配上了一个搪瓷锅盖,倒是正合适。她笑说:「只能委屈这些锅来个『张冠李戴』了!」

其他的小型事件那就不计其数了:瓷匙羹碎了几个,瓷饭碗会缺了口,筷子不知怎地会烧焦一头;煮东西烧糊了锅是常有的事,好好的红薯被煮成「乌焦木炭」,汤水满溢出来浇灭了炉火的事也发生过……我见惯不怪,从不口出怨言,只是叫她放松些,她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积极性要保护,不宜打击——这是我的原则。

于是我俩又来了一次「磨合」:平日两人的饭菜简单,任她作主;周末家庭聚会的菜单由她策划,我照常煮我拿手的几个菜,她就任她喜欢搞些新花样。如此相辅相成,每个周末都能弄出一桌颇为像样的菜来解解儿孙们的馋。她的创新还发展到能弄出炖甜品,还不时煮个上海菜饭、来次北方炸酱面、包顿饺子或荠菜馄饨来换换口味,博得满堂喝彩。

她的文字功也有用武之地——酝酿已久的独家菜谱经过我俩的合作(我口述她记录摄影)也完成了二十多道菜肴的制作法,儿子编辑整理,印刷了二十册赠送亲友,传宗接代。

嘿,疫情横行被困在家,她收回了在外匆匆的脚步,赢得了时间,做回了主(煮)妇,似是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柴米油盐的「仙女」下凡,来到我身边,增添了我们家庭之乐,哈哈,真是亏得疫情所赐啊!

(作者为香港儿童文学作家、香港作家联会监事。)


承学琐记—追叙刘师绍铭教授 ●黄伟豪

【创作园地】宋诒瑞、黄伟豪、何佳霖
刘绍铭教授

在我念岭南大学中文本科时,已经是年逾六十五岁、白发苍苍的学者。作为刚接触到中文学界的本科生来说,我不谙学术界的话语和范式,也对绍铭师没有太多认知,只知道他是系主任和讲座教授。后来闻知他不仅是广受国际汉学界认可的著名学者,而且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和翻译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中学语文课有篇必读课文,是白先勇〈蓦然回首〉。当中提到叫夏济安的人,一直不知道夏先生是何许人也,直到考入岭大,修了许子东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课中列出两部必读参考书之一,便是绍铭师所主持翻译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查后方知绍铭师曾受学于夏志清,而夏志清与夏济安是兄弟,这下才把绍铭师与白先勇、夏氏兄弟的关系串联起来。不得不说,本科期间,有不少机会在校内外亲聆白先勇的创作讲座,都得靠绍铭师一人来牵线。绍铭师经常说,早在白先勇就读香港喇沙书院时他们已相识,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更是同窗,而且一起创办《现代文学》,他主持讲座时,还跟白先勇谈到大家如何自行掏钱办杂志,遇到缺稿则一人分身用几个笔名撰稿等等趣闻。这下才知道绍铭师在早期的文坛地位和交往事迹。

西方概念解读文本

本以为岭大中文系大都是传统派学者,后来才知道绍铭师与马幼垣、陈炳良、梁秉钧(笔名也斯)等其他老师都是海归派学者。我也为此修了绍铭师的「古代文学概论」、「明清小说选读」等课——「明清小说选读」课几乎一半内容专讲《红楼梦》,记得他不断激赏这部经典小说,认为人物虽然繁多,但登场后读者对每个人物都印象深刻,乃至介绍西方汉学界中的红学家和红学研究。课上他较多借用英雄错误(hamartia)等西方概念来解读文本,曾经颇为得意地跟我们说「值回票价了吧?」——可以说,他是以西方的「他者」角度来让我们以另一崭新角度来阅读文本。有一次,我读到叙事学理论,其中提到「polyperspectivity」这个名词,不明就里,贸贸然又当面讨教。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反问什么叫做「poly」、「perspective」,再举理工大学中的「polytechnic」来解释「polyperspectivity」即多元视角,这倒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意味。还有一件事情不妨一提:我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研究方向而不是由绍铭师指导,最后以〈李白诗的音乐性〉为题自行构思,独立完成、提交,后来稀里糊涂、后知后觉闻知,原来作为校内委员的绍铭师只给了全系两篇本科毕业论文优等,拙文忝列其一,而绍铭师更将优等中的拙文送审给予校外委员吴宏一、王德威两位教授,返回的评审意见称指导有方云云,毕业后吴老师说对我留有印象而聘为研究助理,我从此误打误撞地走上学术研究这条路来。回想起来,不得不感谢绍铭师背后的扶掖。

岭大当时刚从学院升格为大学,整体资源不如香港其他大学。绍铭师颇具国际视野,邀请李欧梵、叶嘉莹、王威德等学者来岭大主讲讲座——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王德威教授已是成就斐然的青年学者,讲座中他还提到绍铭师是他的老师。

性情中人

印象之中,绍铭师是性情中人。有一次到中文系办公室,恰巧碰见马幼垣老师,向他请教《水浒传》听其解说之际,只见绍铭师急忙地走向幼垣师,问他找了余英时先生没有,知道还没有的时候,立即使气地说「唉!你还不快!」叮嘱幼垣师赶快为中文系联系余英时先生。我登时一脸诧异,却也没想到原来他们两人其实非常要好,曾经合编《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选》等著作,幼垣师出版的一些论著,扉页还特地志念与绍铭师几十年来的情谊。作为学生或者读者,我只看到绍铭师常常叼口烟望远沉思的严肃样子,只想像到绍铭师在《吃马铃薯的日子》和《旧时香港》中的刻苦情景。可从与他同一年龄层的学者所描述当中,知道的反是另一个形象:记得我早年任教中文大学社区书院,时任校长何文汇教授得悉我岭大中文系本科毕业,便提到绍铭师,说在美国与不少留美学者联谊聚会,绍铭师也有出席,但他说话音线较小,话也不多;又记得在职浸会大学参与文学院主办的大学文学奖筹委会,时任院长钟玲老师提到,绍铭师退休一段时间,但常常叮嘱她凡有评委活动,也得预先跟他联系——这可不是一派严肃的样子。以学生的角度看老师,与以学者的身份看老师,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像绍铭师这一代比我们年长一辈的学者,广为我们同龄层的文人学者所熟悉,但他们一代的学者有部分却为比我们年少的下一代年轻学者所未闻——仿佛一代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记忆随上一代学者的相继离逝而逐渐受到淡忘。自绍铭师荣休后,偶然电邮问候,直至今年一月中旬,自沪回港稍留数周,从网上赫悉绍铭师溘然长逝已逾数天,更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竟然无人告知,遂以此文,摭拾对业师的记忆碎片。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学院国际化办公室副主任及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


鸟语细碎,像一串逗号落在地上──春天系列 ●何佳霖

【创作园地】宋诒瑞、黄伟豪、何佳霖
这幅壁画成为了历史,因为已被拆了。来打卡的人超过二百人。它吸引过几只小鸟飞进来,但被滑落。我看着小鸟不断挣扎想驻足枝上,很有趣。 (何佳霖提供)

我需要一个场景,荒芜却惊艳
有伟人的足迹,诗人的疯狂,小草的淡淡清香
世界多么奇妙,我不相信仅凭我一双平凡的手就能让四季开花
且在乱石上建造宫殿
许多不知名的草本丛生,我知道它们是因为它们与我相似
边缘,卑微,寂静的时光无人问津
我知道它们是因为它们与我一样
需要一个废弃的场景呈现自己的不凡
既看人鬼经过,也看日月生辉

我在都市的铁皮上画了兰花,风影就晃动|
我在泥泞中搭起大篷,诗人们就来了
于是我相信我是神爱的人
我是一只飞不动的大雁啊
身边的树就驻足了各种鸟雀
它们吱吱喳喳吱吱喳喳
它们一定告诉我各种飞翔的本领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停留
难道我在等一个人,他落在我的后面

天很干净,鸟语细碎,像一串逗号落在地上
风像一把刷子,把空间延伸出去
没有迷迭香
没有你
我的梦境空无一人
废弃的园子里,一朵类似玫瑰的花,开得很认真
我成了看花人。

(作者为香港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女作家协会主席)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