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在大湾区文学中的角色—专访许子东教授

分享

编按:《明月湾区》独家专访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许子东教授,一起探讨香港文学和大湾区文学的共同未来。其中谈及大湾区文学同中存异、多样的文学发展可能,大湾区文学的文学传统、地域性与竞争力,如何加强粤港澳文学交流、解决本地文学界资金与场地不足的有效方案,以至《明月湾区》能够担当的角色。内容专业而多元,发人深省。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访问及整理:蔡宛芯、黄瀞翘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为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已经六年,为三地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需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因此在过去几年,三地各有进行一系列针对大湾区文学的议题对话和探讨,唯依旧难以为其制定一个确实的定义与方针。有见及此,《明月湾区》邀请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许子东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香港文学和大湾区文学的共同未来。而作为中外文化荟萃之处的香港,又应如何善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协助推动大湾区文学的发展?

同中存异的大湾区文学

二○一九年二月十八日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展望大湾区会成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第四个大型湾区。许教授认为文学上,大湾区的情况比另外三个湾区要复杂,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却也可能更有发展潜力。原因在于其他三个湾区都是单一的文化中心,它们各自的文学语言和文学人口在同一湾区之中差异不大;大湾区则与之相反,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香港、澳门、广州等城市以粤语人口为主,但深圳却是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因此大湾区文学可以是一个多语种的文学,除了粤语和普通话,也包括了英语和葡萄牙语。同时因为深圳是移民城市,很多的读者和作者可能受中原文化影响更深,其他几个城市的文学人口则多受岭南文化影响,这都为大湾区带来更多样的文学发展的可能。

要思索大湾区文学,先要厘清大湾区中各地文学的共通及差异点。许教授认为香港在文学传统上较为多元化。狭义上的新文学从五四以来以批判写实为主流:有些海外研究者,认为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被压缩,集中于批判写实(五六十年代甚至连批判写实也被压缩,只有歌颂才是文学主流)。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来看有至少四个传统,其一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逐鹿中原,其二为《水浒传》等写侠义忠勇、官民冲突,其三是《红楼梦》等写世情男女的传统,其四为《西游记》等神魔奇幻。有一度中国内地除了批判写实,其他的文学传统发展相对薄弱。香港却一直有金庸等写侠客,三苏和刘以鬯写城市男女、食饭穿衣,也有倪匡写科幻的故事。所以香港文学放在广义中国文学视野中不仅别树一格,而且还有互补对话的冲击。广州的文学也和北方有区别,同样写革命历史,欧阳山的《三家巷》和主流的「三红一创」(「三红」指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一创」指柳青《创业史》)在选材和角色塑造上也不一样,散文家秦牧《艺海拾贝》也没有以宏大叙事写作,而是讲一些比较精致的文学道理。南方文学比较接近世俗社会、世俗文化,写老百姓日常生活。香港的文学类型是比较多元化的,因此包含香港文学、广州文学在内的大湾区文学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性,也可以和北京、上海的文学对话。 「大湾区」提供了理解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其实也关系到以后大湾区文学的发展。

大湾区文学的竞争力

要发展大湾区文学的竞争力,先要保持其本来特色。三地大部分地方都有粤语基础,因此许教授认为应发扬粤语写作来保持大湾区文学的竞争力。有人认为粤方言写作会令广大普通话读者看不懂,但许教授认为并非不可尝试。他提到胡适当年推崇《海上花列传》说过,中国的方言文学有三个最容易发展,其中就有粤语。粤语成为文学融入中国文化圈,教授认为香港的流行曲有莫大的帮助,起了先锋的作用;加上广东是个GDP超越俄罗斯的大省,近亿的人口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粤语以使用人数来计根本不算方言,可以成为主流语言,这是粤语文学的基本读者人口。再来,方言文学不代表它的受众只会是粤语人口,他提及过去二十年中国内地最出色、最有突破的小说之一是金宇澄以改造过的上海方言写作的《繁花》,以方言写作的同时又让不懂方言的人也看得懂,粤方言写作也能达到如此效果。香港三苏的小说便是又可以用广东话读,又可以用普通话读,是中国文学的财富。要是大湾区文学消灭粤语的特点,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此外,许教授认为大湾区主流的文学是鸳鸯蝴蝶派,是言情、是武侠、是世俗,这个主流不应该否定,大湾区文学要坚持文学的多元性才能与其他文学竞争。大湾区是新概念,但大湾区各地有悠久的历史。香港有纯文学,但不要以避俗求雅的角度,而要用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待、整理金庸、倪匡、三苏等人的作品,不要因为它们不符合正统的纯文学观就轻视。整个大湾区的文学评论不应用一种从现有的别人标准来套,而是参照自己原有的文学传统,从自己的文学人口出发来评论作品,发展新的大湾区文学传统。只有建立在自己的文学人口基础上,才可以形成文学地域特征,越有地域性,越有国际性,越有竞争力。

香港图书馆、大学与三地文学交流

现时香港官方性质的主要有以下两大途径促进三地文学交流:其一是公共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隔年举行「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中文文学创作奖」等,会请来学界著名的专家、作家作评审,给予各地作家互相沟通的机会。

其二是各大学邀请三地著名作家来港授课,除了学术分享,当作家来港居住一段日子,一般都能在香港的土壤上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丰富三地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思考香港在大湾区文学中的角色—专访许子东教授
许子东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香港文学和大湾区文学的共同未来。 (资料图片)

对大湾区文学的展望

香港文学虽然一直有自己的发展,然而若要融入大湾区文学文化依然是新挑战。许教授提出如果希望推动香港的文学文化发展,建议可以建立某种作家营,邀请本土和外地作家以合约制或写作计划的方法推动创作,并要向社会汇报成果。在香港或大湾区出版文学作品时,可以配合一系列讲座,与市民广泛接触和推广大湾区文学。

要发展文学当然要解决资金问题,许教授直言香港现在投放在文学发展的资源严重不足,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政府牵头组织商业机构支援。许教授就此提出两个建议:第一,邀请大湾区里的商人捐钱,创立一个作家创作基金;第二,邀请当地商人借出地方,举办作家营时,提供来自大湾区作家的居住地方。许教授举出深圳「红树西岸」楼盘例子作参考。当时,深圳的发展商在「红树西岸」刚建成之际,拿出约十套房子与创作人合作。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当地邀请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范畴的创作人(主要为画家、导演)到当地创作,而发展商则负责提供他们的居住之处,为期一年。最后那些创作人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亦有为发展商留下不少值钱的作品、画作,更能够让商人为自己在新的界别打一个广告,满足自身利益。这些方案有效解决本地文学界发展资金、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加强粤港澳三地在大湾区文学文化中的交流。

许教授笑言,其实要获得支援并不困难,关键是让社会及政府重视文学的发展,觉得文学是应该扶持的:「大湾区嘛,原意就是要和东京、纽约、旧金山比较的,而且要有中国的优越性才会有这种项目嘛。大湾区的确是需要一些创意。」

除此以外,社会对文学文化的关注,在发展过程亦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在推广文学上一直付出不少努力,在不断举办活动的同时,亦鼓励年轻一代重拾对文学的热情,唯理解到其要兼顾的事情远多于此,因此在文学上的支援只能付出有限的能力,可谓独力难支。过去几年,香港社会对文学的支持更为不足,导致香港文学文化发展开始步入瓶颈期,例如大型书局突然倒闭、高中中国文学科面对「杀科」命运等,都可以看到现代人对文学的重视性不及以往。

成立香港文学馆专门举办及推广文学活动

因此,近年有人提出成立「香港文学馆」,专门负责举办及推广文学活动,必定能为本港文学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契机。许教授认为成立「香港文学馆」在协助推广文学上,有很多功能。它的作用在于透过不同的活动,使文学融入民众的生活中,带动文学和整体文化的发展。

第一,它能够定期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来港举办讲座,增加粤港澳三地文学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第二,它亦可以跟香港的各大专院校合作。近年,政府投放了不少资金于大学发展上,文学馆能够与大学合作开办或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学项目。许教授以自身作为例子,说今年度会前往香港岭南大学开一门有关香港文学的课程,若有香港文学馆,便能够邀请不同界别的人士参加,扩大听众的层面,强化民众对文学的认识与关注。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文学馆能够举办项目公开募捐、邀请商家投资,透过这些资金邀请专业作家参与「非终身制」的写作计划。许教授笑言可能实际操作会比自己想的复杂,他及后补充:「台湾就是这样的做法。我参加过台积电的评奖,给年轻得奖者一笔钱,然后给你出一本长篇小说。他们可以一年不做别的,只在家里写东西。那这样的专业作家项目,假如由文学馆来举办就是最公正的、最有权威的,也可以渐渐变成一个荣誉。」

提到要注意的地方,许教授认为建立文学馆的话,应该要继承「香港公务员制度的优良传统」。首先,文学馆可能像公共图书馆那样,纳入政府的体系,不一定变成私人机构,避免被单一社团流派垄断,或是变成牟利的团体。其次,文学馆不应该是一个提供「铁饭碗」的作家系统,专业作家应该越少越好,汲取内地作协体制的经验。

有关委员挑选,许教授分享自己在参与颁奖时的做法,举办机构会给他们传一份很广泛的学者作家名单,让顾问在他们认为合适的名字旁边打勾,获得比较多勾的人会被挑选出来组成一个委员会。多年以来在香港,那些文学爱好者,还是作家、市民都没有特别反对这个制度。因为这样能够确保文学机构或者活动,不会成为某一派别、组织的工具。教授以自身经验证明,此刻香港在文学竞争的「公平性」上做法其实是蛮好的,亦期望在未来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

思考香港在大湾区文学中的角色—专访许子东教授
成立「香港文学馆」,专门负责举办及推广文学活动,必定能为本港文学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契机。香港作家联会于二○○四年便率先发起联署,三十多位文化界名人硕彦共同倡议在西九文化区筹建香港文学馆。其中发起人包括饶宗颐、罗忼烈、何沛雄、曾敏之、刘以鬯、也斯、海辛、陶然、黄庆云、犁青、潘耀明等等。 (明报月刊资料室)

《明月湾区》的角色

最后,被问到在未来《明月湾区》在推广大湾区文学文化上能够担当一个什么角色时,许教授认为《明月湾区》能够邀请不同界别的专家,就着《明月湾区》角度写文。许教授指出,若只是单纯介绍眼下大湾区的美好就会跟外界的普通文章无异,缺乏独特性。因此,许教授建议每期设专题,从过去百年大湾区三地文学有什么成果、特色讲起,则能够更有意义。先盘点现在我们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在体制的层面上再思考,有什么可以合作的,从而共同获得利益及共同进步的机会,例如举办作家营、会议、大学之间的沟通等等。透过不同活动与机遇,研究三地能够如何互通,互相促进文学发展。特别是总部位处前海、深圳湾附近的腾讯、华为、中信等大公司,它们的成功背后,有几个城市广大市民的努力支持,地理位置又正好在大湾区中心,它们出来做点实事,支持大湾区文学发展,顺理成章。 「香港、澳门和内地这几个地方是很不一样。只要能够将这几个地方的文学文化并置起来,就会有新的东西出来。」

(访问及整理者为《明报月刊》实习生。)


推广大湾区文艺共建《明月湾区》

欢迎各体文学创作投稿,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皆可。文章建议字数二千字内,诗歌建议三十行内。请把作品连同作者简介及联系方法电邮至:mpmeditor@mingpao.com,标题注明《明月湾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