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科令人闻之色变?

分享

独上高楼终不悔

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卢敏芝老师

蓦然回首,中学阶段离我已久,但贯穿整个情思敏感的少年时代,只有自己一直独排众议的艰辛历程,回想仍历历在目。因自小热爱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两科,尽管校内重理轻文风气极盛,而自己亦理科成绩优异,但最后仍递上剔选文科的选科纸。自此直至大学选科,整个中学生涯便一直在他人的「善意」中孤军作战:老师们多番找我面谈规劝,同学们婉转表示疑惑,父亲与我争吵不休……背后无非都基于「出路」二字。后来我以为选科自由了,那个属于我的时代已过去,却总不时听闻选修文学科的人数逐年减少,看来人心的枷锁并不因外在条件的自由而得到解放。

曾苦苦自问选择文学科为何是原罪,如果成绩不好会没有选择权,为何成绩好也要自设规限自我剥夺选择权?早知人生规划既非投身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选科对未来职业其实影响不大,为何不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学问?若对职业生涯如此重视,在毕业后至少三十年的时光中,能接受自己一直在做并非真心喜欢的工作吗?即使从公开试的角度,联招看的是整体成绩,中三时好些成绩不俗的女同学,选修理科后成绩一落千丈;中五时有同学在文学科夺A,预科时却为了「有用」而改选经济科,结果只取得刚好及格的成绩。我常想这些语文能力颇佳的同学,若当年选科时忠于自己,今天的人生命运肯定不一样。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每门学科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并无高下之分。学生学完微积分、相对论等公式理论后,将来就业难道会有保证吗?世界瞬息万变,学科是否有用,关键只在于个人专长和发挥;而站在祖先不断增厚的巨人肩膀上,具有相同天赋的人将能够看得更高更远,并继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感谢人类有文学,让我可以跨越千年万里的时空距离,与古今中外伟大的心灵接通,通过各个真实或虚构的人生故事,毫发无伤便已游历了复杂世情和攫获经验教训,领悟到这个大千世界具有丰富多元的不同观点,以至每当面对自己或他人的难题时,或借鉴印证,或自我排遣,或超然物外,而不致庸碌汲营折腾于眼前世俗公因数。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治学三境界,在抵达「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之前,别忘了需先经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独和坚持。


文学班,够人吗?

圣保罗书院 蒲苇老师

文科仁是创新书院的中三学生,正准备中四选科。他从中文老师口中得知,原来学校三年前已不再开设中国文学科。他觉得很奇怪,近年不是很流行生命及价值观教育吗?为什么报读文学科的人数反而不断减少?于是他开始尝试多了解一下文学科。

「文学反映现实,寄寓理想。学习文学,可以探索生活和生命,感悟人生……本课程让学生通过研习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品味;透过探索作品的艺术境界,分享作品中独特而共通的思想感情,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感互动,提高对人类的同情同感。」看到课程大纲这几句,文科仁深深动容,他决心追寻文学的底蕴。要开班,自然要有学生,科仁决定在同级寻找志同道合者。

「才子,不要说笑吧,初中已经那么多古文,你还要我读多一些?」

「我们是男校,哪有人会读文学?何况我完全不知文学是读什么的,又没有人介绍。我们中三已开始读数理化,起码知道读什么。」

「我只需要读两科选修,文学可能排第四、五位,选不上。」

「文学科?中文科已经有十六篇范文,为什么还要读文学?」

「除了教书,文学科还有什么出路?这年头,我可不想教书呢!难道要做作家?父母最反对。」

「听说文学科要求很高的,很难取五级或以上,我才不愿冒这个险!」

「文学与中史是同一组,如果选文学,我就得放弃中史,我不愿意,听说中史现在很吃香。」

「我看过文学科那些作文题目,占分多,又不知要答什么,我怕自己不行。」

「文学科要校本评核,压力太大了!」

「大学读医,一定要读化学;大学读中文系,没要求要读文学,也不见有什么优惠政策。我读中文科就可以了。」

几乎每一问,都迎来一盆冷水,但科仁以为锲而不舍,科目可开。皇天不负有心人,全级最后有五位同道中人,科仁便喜孜孜地直奔校长室。

「文同学,我很欣赏你对文学的爱好,但你知道,学校资源实在有限。这样吧,我们几年前定了个高中开科门槛,是十五人。如果你能找到十五位同学,他们又愿意联署报读文学科,学校会考虑再开设文学科。」可幸校长没一口拒绝。

文科仁心头一凉,之前还不怎样,现在终于具体感受到冷水的滋味了。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