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文学梦文学馆开新篇●庄园

分享

编按:历经二十年,香港文学馆终于今年五月建立,落户湾仔茂萝街七号三楼,香港文学与文献史料终于有自己的家。今期香港文学馆助理学术总监庄园带来喜讯的同时,率先介绍五月底至八月文学馆精心谋划的开幕展和香港文学常设展,以及五月中于香港中央图书馆主办的「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并阐述各展览的背景与意义,以及文学馆如何塑造地域文化。专题同时收入香港文学馆筹建历程一览表以及多项活动与计划。

香港文学馆三大主题展五月为开馆鸣锣

●庄园
历经二十年的长途跋涉,香港文学馆即将落成。位于湾仔茂萝街七号三楼的香港文学馆,五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十六日推出精心谋划的文学馆开幕展及香港文学常设展;在此之前,由香港作家联会、香港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将于五月十一至二十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

香港文学馆两主题展──开幕展及香港文学常设展

五月二十七日开始的香港文学馆展览包涵了两个主题展,一是开幕展「万物有文,文里有花」,二是香港文学常设展。馆长潘耀明先生强调,文学馆要重视作家的手迹与原件的保存与推广。这关乎「物」与作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课题。
海德格尔认为探讨物的目的在于探讨人,从中探讨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因为「物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以及人类的存在命运息息相关」。文学馆中被放置的曾经属于过去的物,在旧时光里原本可能正在被使用,或者被闲置在生活某处,或许已经被遗忘,但在进入文学馆后它们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文学馆中的物在展览中共同指向文化,物的文化性是怀旧的,它们的意义在于指向历史与过去。作家本人的精神活动与作品就是文化。他去到不同的城市与不同的人交往,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一个地方或者让自己原本的精神受到地方文化的浸染,文化会被不断诠释,符号的所指也在不断更新与丰富。物这个符号背后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故事需要被发掘与重视。刘以鬯的《酒徒》启示王家卫电影的灵感;金庸的武侠文本风靡整个华语地区。物是生命最唯物的客观存在,在人的生命消逝后,承载着人与文化的物凝聚着人的生命记忆,文化的烙印将跟随它们去延长它们自身与人物的生命长度。

二十年的文学梦文学馆开新篇●庄园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作品风靡整个华语地区。图为一位大师悼念另一位大师的文稿—金庸悼念梁羽生手迹。

文学馆是讲述作家特色与成就的地方,文字、图画、展品及多媒体技术共同让参观者参与到作家的生平中。参观者通过展览走进作家的经历,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戴望舒的诗抒发战乱时代香港的忧郁,萧红在九龙完成伟大的创作《呼兰河传》,张爱玲的小说打开了中国人的灵魂。物连接着参观者与作家之间的感情,它被摆放在展台中,参与著构建作家形象的活动。物凝聚了时代的个人与集体记忆的经历痕迹。当它们进入文学馆成为展品,融入文学馆的叙事脉络,物开始成为沉淀文化的载体。在文学馆中,它们可以延长自身生命与扩展自身价值,同时它们为作家书写传记,绵延作家的生命。
文学馆收集作家的物,是把零落四方的有关作家的记忆集合、固定,再把记忆转换成确切的文字、图像及物件,让参观者在媒介物对人物的重塑中深入了解作家。黄庆云二十一岁在香港创办第一本儿童杂志《新儿童》,六十七岁在广州创办发行量巨大的《少男少女》,晚年移居香港后又迎来另一个写作高峰。物在这里是媒介与推进器。它们寄寓了人的气味、性情、精神与多重内涵,在岁月的变迁中,遗留下来的物逐渐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含义,也帮助浸染地域的文化氛围。香港文学馆炫目的亮点,是在展览中引入新技术和互动元素,让展板、图片、文字、手稿及其他静态元素变得活色生香,策展人对享誉世界的香港电影的借用,更令文学馆开幕展及香港文学常设展锦上添花,凸显国际化大都市的先锋与繁荣。

二十年的文学梦文学馆开新篇●庄园
文学馆是讲述作家特色与成就的地方,参观者通过展览走进作家的经历,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图为黄庆云在香港创办第一本儿童杂志《新儿童》。

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走进文学的时光卷轴

「南来作家」是一个从香港地缘出发,追溯知识人自身民族文化渊源的复合概念。其群体的身份定义宽泛,活动性质多元,向来是学术界讨论百年香港时必定触及的课题。潘耀明先生以「南来作家展」为文学馆开馆热身,目的在于凸显香港新文学与中华文化特别是「五四」现代精神的内在渊源,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用一千多平方呎的空间呈现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形塑与影响。
这二十四个南来作家,经文学馆学术委员论证,包括许地山(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一)、曹聚仁(一九○○至一九七二)、戴望舒(一九○五至一九五○)、叶灵凤(一九○五至一九七五)、黄谷柳(一九○八至一九七七)、徐訏(一九○八至一九八○)、萧红(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二)、李辉英(一九一一至一九九一)、端木蕻良(一九一二至一九九六)、何达(一九一五至一九九四)、骆宾基(一九一七至一九九四)、高旅(一九一八至一九九七)、刘以鬯(一九一八至二○一八)、阮朗(一九一九至一九八一)、秦牧(一九一九至一九九二)、司马长风(一九二○至一九八○)、张爱玲(一九二○至一九九五)、黄庆云(一九二○至二○一八)、罗孚(一九二一至二○一四)、徐速(一九二四至一九八一)、梁羽生(一九二四至二○○九)、金庸(一九二四至二○一八)、金依(一九二七至二○一六)、吴羊璧(一九二九至二○二三)。他们有的短暂居留,有的安居乐业,还有的离港移居内地或海外。这些作家的字里行间,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机,对平民百姓悲悯与关爱,同时洞察人性的幽微,留下深刻的香港印记。

张爱玲的照片墙是此次布展的其中一项。照片是证明已经不存在的过去的一种证据。照片保存了过去时刻中的痕迹,人们从照片中了解过去的方方面面,人物的神态、发型、穿着打扮等,经由它走进过去的社会与历史。在发黄的照片、斑驳的旧书和充满痕迹的用品中,人们能探究更多关于过去的故事与细节。 「南来作家」展中,张爱玲的手稿《小团圆》的复制品被制作成一个螺旋的圆型装置,除了寓意书名外,也象征着「打开时间的卷轴」。文学馆及展览的物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与不同的人,物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根根连绵交错的线,共同组成了作家意识的绵延。
文学展览与地域的文化景观密切关联。因为文学遗产呈现了地域文化的特殊景观:服装、传统、节日、思想、宗教等等。文学是遇见一个地方、遇见它的传统的绝佳方式。曹聚仁的《北行小语》、黄谷柳的《虾球传》、秦牧的历史小说《洪秀全》等,文学作品传达作家的观点和一种特定文化及其非物质意义所限定的个人经历。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展览起到阐释文学遗产的作用并促进读者的感悟与理解。
参观文学展览是对思想、知识、传统和其他概念的探寻。这些思想、知识、传统和概念让我们思考、教导我们并为我们讲述历史。作家思想和词语的非物质世界通过书页变成了物质。经过这第一轮的物质化,文学遗产得到了拓宽。许地山在香港大学的创作手稿与研究笔记、创办《新晚报》的罗孚的藏书、叶灵凤的漫画、梁羽生的签名,以及金依、刘以鬯的书信等,他们在这座城市有过活生生的存在,与他们相关的纸张、笔、桌子、房屋、庭院、景观和城市等成了文学遗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们曾是作家生平或灵感来源的一部分。

二十年的文学梦文学馆开新篇●庄园
物是生命最唯物的客观存在,在人的生命消逝后,承载着人与文化的物凝聚着人的生命记忆,文化的烙印将跟随它们去延长它们自身与人物的生命长度。图为张爱玲珍贵的证件照一张。

文学馆塑造地域文化

西方博物馆最本源最传统的一个解释是祭奉缪斯的场所。缪斯是希腊神宙斯的九个女儿,她们分别主管口才与史诗、历史、音乐、抒情诗与爱情诗、悲剧、颂歌、舞蹈、喜剧、天文学,其中有五个都与文学有关。博物馆最早的渊源便具有文学的职责使命,即追求美好的感情与精神,启蒙人们关注不可看的、不实用的却对人有益的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收集、展示珍贵战利品或个人奢侈品的地方。博物馆被视作传播文学遗产的有利平台。
博物馆和展览,在商业社会中几乎成了不可分离的双重包装文化现象,犹如「软件」和「硬件」,两者缺一不可。观赏者反应热烈,这种现象在西方世界也是与日俱增的。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徽森(Andreas Huyssen)教授认为,博物馆展示的古董或文物可以让观众在观赏的那一段时间感觉到一种暂时的「重新著迷」(re-enchantment)。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欧梵教授指出,徽森的这个理论指出人们对于时间观念的执着:记忆穿过遗忘的屏障找寻着被时间埋葬的痕迹,找到过去与当下的联系,重构过去在当下的意义。建筑、私人物品等物是记忆的载体,具有记忆性。文学馆和图书馆的展厅并非来自历史的真实,而是一种重新塑造出来的「文化感」。
参观者走进文学馆,在音乐、灯光效果的衬托下,在物与物之间发现一个个真切的个人,走进另一个不熟悉的人与他的人生。物是活过的生命,它们积淀了时间的重量,时代的变化与个人的选择都由它们讲述。文学馆这一记忆的空间是延续物生命的场所。每件物在作家漫长或短暂的生命中都有特定的位置,构成了他的人生,可以说构成文学馆展览的并不是物,而是作家本人。
潘耀明指出,我们透过文学推广香港的文化、了解香港的社会嬗变及历史经验,感受这个都市的独特创意与文化品牌。文化是都会的灵魂,文学是国家、城市的文化核心与精神支柱。香港文学馆及其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香港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特别是香港与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关系。
(本文图片由香港文学馆提供。作者为香港文学馆出版部主管兼助理学术总监。)


香港文学馆活动与出版计划

「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两项配套活动

「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展场内的配套活动有二,其一是开幕礼(5月11日上午9:30-10:15);其二是文化沙龙四场,具体如下:
5月11日/10:30-12:00
宋以朗、梁慕灵主讲:「续集——张爱玲与香港的未完故事」
5月11日/14:30-16:00
严吴婵霞、何紫薇主讲:「香港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启后」
5月12日/14:30-16:00
吟光、李峻一主讲:「情发于声:跨媒介与未来文学」
5月19日/10:30-12:00
黄灿然、萍儿主讲:「从新诗到香港诗」

馆刊《品赏》与两套大型文丛将陆续出版

香港文学馆将于开馆推出馆刊《品赏》创刊号,两套大型文丛——「香港文学作品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选集」聘请了著名学者黄子平教授、许子东教授担任主编,作家兼资深编辑舒非女士担任副主编。

其他系列活动进行中

香港文学馆还有系列活动针对全球读者及香港的中小学生。进行中的主要有三项:香港作家手迹物品征集(长期有效)、全港中小学生文学金句征集(2024年3月1日至4月1日)及「校园里的文学馆」(2024年5月开始)。
「校园里的文学馆」将通过流动书车的形式进入学校,并在学校举办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包括漂书、文学小游戏、香港文学及香港文学馆展览活动等。

香港文学馆筹建历程一览表

2004年
由香港作家联会发起「香港必须建立香港文学馆」的倡议书,共三十四人签署。
2006年
潘耀明组团到日本考察。日本全国共有七十多家颇具规模的文学馆,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文学馆,他为此感到十分震撼。
2006年至2022年
潘耀明不断争取,并在多家刊物发表文章,呼吁建立香港文学馆刻不容缓!
2018年
潘耀明代表香港作家联会及多个文学社团致函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会主席唐英年,建议在西九建立香港文学馆。
2018年11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访港,潘耀明陪同铁凝会见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再次表达建立香港文学馆的迫切性。
2022年4月
香港作家联会致函候任特首李家超,希望他支持建立香港文学馆。
2022年7月
李家超上任后,在立法会接受议员咨询,公开表示支持建立香港文学馆。随后筹建团队获特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支持,正式展开建立香港文学馆的规划,并成立顾问委员会。
2022年12月
香港文学馆董事会成立。
2023年1月

香港文学馆确定选址在湾仔茂萝街7号3楼。
2023年8月
香港文学馆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23年8月24日
文学馆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会议一致表决通过聘任潘耀明为馆长,罗光萍为助理馆长,金耀基为荣誉馆长。
2023年9月14日
香港文学馆文化学术及馆藏委员会成立。
2023年11月
香港文学馆与香港珠海学院签署合作协定。
2024年1月
新世界集团提供优惠租金,经大半年装修,文学馆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室落脚于湾仔循道卫理大厦。
2024年5月
香港文学馆正式开馆。

香港文学馆倡议书签署者名单

也斯王璞王煜王齐乐巴桐甘丰穗何沛雄吴康民金圣华
金耀基周蜜蜜施议对周钖䪖马文通海辛陈家春陶然梅子
犁青黄坤尧黄维梁黄庆云张诗剑张隆溪舒非汉闻曾敏之
郑培凯刘以鬯潘耀明罗琅罗忼烈璧华饶宗颐

(香港文学馆提供)

更多《明月湾区》内容可浏览:

《明报月刊》网站:https://mingpaomonthly.com/gbaspecials
《明报》网站:www.mpgba.com > 点选右上方「明月湾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