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依稀风雨间

分享

地标,多似灯塔,总是巍巍然昂扬挺立,让歧路迷茫的纵目四顾,蓦然举头一望,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哩。孩子容易迷路,家人总会指点地标;游客不辨西东,但只要认出地标,方向感就浮现,不会错荡了。曾经识途却久未访旧,一见地标犹在,找到风雨之下磐石不移的定点,一颗心顿然踏实下来。尽管雨蚀风侵,建筑老旧,然而旧梦有所依托,目标在望,且行且欣而忘倦了。

作者:黄秀莲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年轻一代或以金紫荆广场为香港地标,其实,大会堂、山顶缆车站、湾仔三角红砖教堂、尖沙咀钟楼、天星码头与海运大厦间的五支旗杆……早已藏在老远的记忆里。

地标宛然,隔着重重风雨呼唤着我童年的,是嘉顿(Garden)中心,位于深水埗青山道。那年头孩子多半俭学,读中学时步行返校,走过大埔道然后石硖尾,遥遥望见白云下嘉顿那钟楼,亮红耀目,指针报时,提醒路人。我忙忙加紧脚步,出门前总拖拖拉拉,时间管理是我最大弱点。且说嘉顿这时髦建筑物,直角两边立面一红一白,凸显那漫画笔法的厨师,戴高帽横两撇胡子,这商业标记成功触动了美食联想。

嘉顿「生命面包」,营养丰富,涂花生酱、牛油,便成美味卫生的早餐,滋润了几代香港人辘辘的饥肠,那蓝白格子厨师商标蜡纸包装则共同视觉味觉回忆矣。远见嘉顿与及后面隐隐的青山,面包亲切的香气恍惚飘来。原来抗战时嘉顿连续七天日夜不休生产饼食来劳军,二战又提供防空洞里的军用饼干,后来厂房遭日军抢掠、破坏,复产后配合政府公价措施,面包五角一磅……品牌九十六年了,面包入口松软,谁记起苦涩的历史沉淀?在太平盛世吃生命面包更觉岁月静好。这地标据说或维修或重建,不过厨师标记及钟楼总会耸峙云间的。

「嘉顿有落!」红色小巴往来佐敦至荃湾,到了青山道,乘客经常如此扬声。司机放慢车速,靠路边停车落客,流畅如水,准确如钟。香江岁月的节奏叮当明快,自开埠以来就一路响叮当。

水泥钢筋撑起了巍峨,可是地标之所以感动路人,还需要既苦亦甘的集体回忆,还需要里头透出暖香。

(作者为香港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