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金庸武侠小说●广州暨南大学林燕丽
金庸先生与我,似乎太过遥远,但细细回想先生的小说,他又早已深入父母辈和我们这一代○○后。母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小说我们当时想方设法弄来看的」。儿时早将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看遍,尽管情节都已模糊,那些江湖风范、武侠爱情依旧能具体化为立于山巅的草莽英雄随风吹入我心。拿起小说文本再读,更有一种熟悉而特殊的味道。
那些动人心魄的江湖故事中,渗透带有侠情侠义的爱情、真真假假的江湖道义、为国为民与行侠仗义的大侠风范、和平一统的哲学思想,凡此种种,在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有序交叠、自然并行,让我在跌宕的故事中体会沧桑变幻的世间人情、领略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感受史诗般浩大的场面。
「天下事须当顺其自然,不可强求」,韦小宝虽混迹朝廷,却仍有江湖人士之自由洒脱;郭靖由为父报仇的青年成长为为国为民行大义的大侠;「世间多少痴儿女,情到深处无怨尤」,杨过与小龙女突破封建礼教禁锢成为真正的神雕侠侣;「世事如梦,人生若戏,唯有真情永不变」,段誉、乔峰与虚竹三兄弟重情重义,感人至深。 《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部部皆江湖,但都是异样的精彩。
在先生的笔下,我读到了突破传统束缚、追求身心自由的心道,领略了山河浩瀚与江湖潇洒,更是在一丝悲怆中看到了为国为民的大爱与民族的坚韧,这些皆深耕于我及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间。
我与金庸——真正的大侠●香港都会大学梁洁婷
快意江湖,意气风发的侠客,一直是我向往的世界。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构成我精神世界里最独特的一部分。在我阅读过的武侠小说之中,许多快意恩仇的武林高手从我的世界路过,而贯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是我心头里一束白月光。 《射雕英雄传》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不止是仰慕郭大侠的正气,白衣金带的黄蓉在岸边的惊鸿一眼,还有与汉人家国立场不一样的成吉思汗,也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一直的理解里,射雕的英雄,包括了郭靖和成吉思汗,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英雄。郭靖与成吉思汗的辩论,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碰撞出的火花最终汇出熊熊的烈焰,席卷而至,引爆一场思想的战争——是了,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评价郭靖迂腐愚忠,成吉思汗对于蒙古而言,也是民族英雄,开疆拓土,征伐四方,而郭靖相比之下成就显得黯然,战死襄阳,结局悲壮。然而,我认同郭靖的想法是,战争只会让越来越多平民受到伤害,他人筑成的皇权,底下是平民的白骨,且他们也无法享受自己血肉堆砌出来的成果。作为一个没权没势的平民,郭大侠才是真正的向往,能真正救人于水火之中,而这正是金庸先生筑造出来的大侠梦。
侠骨中盛开的花朵●香港都会大学骆姝伶
情与侠,是金庸笔下的两大主题。
情花,是种在刀光剑影的,行侠,是流露在生活时间空隙的。行走江湖,从简单「侠」的认知,到车水马龙、红灯绿酒中,看见了裸露空气的一寸傲骨,方知侠为何物。在金庸小说的影响里,无线电视哀婉缠绵的剧情配乐中,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在我童年的心里绽放,由此,经历人生种种坎坷,二十六岁的这年,我来到香港求学,在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寻觅「侠」的光影。真实的香港,拥挤的环境,我会想像,是怎样的视野与格局,造就了金庸对于侠的理解,原来,物观其境,是「我」的世界,亲眼看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白天与夜晚,才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处景,于微尘中看大千世界又是一处景,金庸的心境超脱了香港的城市之外,无线电视编剧独有的细腻又将金庸笔下的感情世界一一具象,那么所有的高楼都是我心的幻化,真正的侠骨柔情,流淌在岁月中,再到香港的每一步。失落的,美好的,心中幻化的,都成了我生命的江湖。
江湖的天空未晚,虽是一女子,我依旧可壁立千仞,心中化剑,行走江湖。
【获奖作品】■
(亚军) 大澳情●胡紫晴屯门裘锦秋中学
一下船,附近充斥着腥腥的鱼味,咸咸的海水味,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味,杂货店的橘猫朝我走来,轻轻的用额头蹭一蹭我的脚,我亦回敬,弯下身子拿手轻轻的抚摸它圆滚滚的头。小巷热闹的买卖声吸引我过去,邻居和老板讨价还价:「这条鱼就不能便宜点吗?四十五!」一位穿着碎花上衣的大婶说。 「不能啦,我们这里都是小本买卖做街坊生意,不可以再便宜了。」老板没好气的说。经过一轮争论后,老板还是无奈的把这条鱼以四十五块的价格卖给大婶。再过几间小店后,有一间士多装潢老旧,门外有着一只看起来有一定年纪的棕黑色唐狗。店里坐着一个老太太,她身旁的三花猫慵懒的伸了个懒腰把身子拉得长长的,趴在老太太的腿上呼呼大睡,而老太太休闲的扇着扇子,听着收音机,闭上双眼享受这刻的宁静。
士多里的老太太在大澳居住时长已有七十年之久。她五岁时在蛇口跟着父亲坐船偷渡过来,从此以后便扎根在大澳。无论是成长、嫁人、生孩、继承家业也围绕着大澳,没有离开过这座小岛。从前的大澳居民都是靠捕鱼为生,所以啊,老太太说:「住在这里不用担心没肉吃,只用担心没米吃!」他们每天吃鱼不会烦厌吗,老太太却说不会。她反问我:「你每天吃米,你不会烦厌吗?」我和她相视一笑。老太太伸出手指着旁边周围的房子说:「以前啊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会一起出来玩,玩到黄昏才会不亦乐乎的回家吃晚饭,呐,我和这个老太公也是从小玩到大的,连我们的孩子也是在这些大街小巷里成长玩耍的。唉不过呀,现在长大后的小孩都出岛打工啦,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打闹声了。」老太太眼神里有一丝的失落。
即使老太太的儿女都已经出去打工,她却没有跟着离开。因为她喜欢大澳的生活节奏,大家的生活每天无非就是出摊、吃饭、和街坊聊聊天。所以即使外面的世界有多繁华精彩,她还是更喜欢留在这个她熟悉的小岛,守着她家婆所留给她的小士多,每天悠哉悠哉的喂喂附近的流浪猫,照料着这里。
大澳有种独特的人情味,我想是因为在这里立足的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居民,他们无论风吹雨打亦留在这里,这种守护家园,邻里社区守望相助的精神,对这里的情怀深厚,是在香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取替的吧。
评委评语:
文章能透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尤其老婆婆一句「住在这里不用担心没肉吃,只用担心没米吃!」充分显示水乡民情。
(季军) 大澳的她●林隽杰屯门裘锦秋中学
二○二四年四月三十日,我校参与了「香港青年地景文学创作活动」,动身走访大澳渔村,游历大澳及与居民展开访谈。
大澳四面环水,整条渔村以一条河流贯穿,居民出入的交通工具是小艇,否则须坐乘巴士走很远的路程。因此,大澳也可说是一个远离闹市的小村。那里的人,或高谈阔论,或待人友善。我在大澳的一条小巷中,邀请一名老婆婆作访谈对象。
起初,婆婆介绍了自己的住所。与现今城镇的普通住所相比,婆婆的住所较为杂乱,但多看两眼,又感觉好像乱中有序,只是家居用品较为老旧。婆婆的住所布满了家庭照片,一帧又一帧,皆可见婆婆一家是多么的美满温馨。
婆婆有两儿四女,现今共有孙十一名。两儿从事港队羽毛球教练,三女分别与不同国籍的人交往,已赴远方,居海外。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能回家陪伴婆婆的次数可谓甚少。婆婆由二十岁始,随丈夫迁至大澳定居,至今刚逾八十高龄。丈夫不久前逝去。家中只有小女与其丈夫同居于大澳,但小女夫妇尚未有儿女,常朝出晚归。平日,婆婆多独留家中,经营家前小店。
小店是承继其先夫的,由海味店转营为酱料小食店。
婆婆虽然已达高龄,头发苍白,但身体仍健全,行动方便,且精神奕奕。是次的探访,令我最深刻的正是婆婆讲述的家庭生活历史。
昔日的两老,以一小店和四手养活八人,虽然家境清贫,但生活乐也融融。当时的年代,即使小店生意丰厚还是一单两单,早午晚饭皆是粥水为主,偶尔有鱼有菜。
婆婆一家的家教严谨,她说:「幸好的是,我的儿女也是乖巧孝顺,为人善良刻苦。」她心表欣慰,以他们为傲。我看见婆婆说话时,间中也会不禁落下一小滴泪儿。此情此景,令我感到无比感动。
婆婆与我们相处期间,不自觉会传授了不少人生道理及来自长辈的叮嘱。过程中,总令我不禁回忆起远在长洲的亲婆婆,以及已逝去的亲奶奶的身影。
婆婆也提及过她的一次遭遇。有一次,婆婆乘车时遭遇一对母子,子向母索五百大元作生活费,且出言威胁,手拿小刀。说时迟那时快,婆婆激动得亲身拿起剪刀饰演「逆子」一角,看得我们胆颤心惊,生怕婆婆不小心弄伤自己。但我们眼见婆婆手舞足蹈,讲述投入,神态活灵活现,也不好出言阻止。当时,我也仿佛经历了一场伤痛。婆婆的「痛」是同为母亲的心痛。而我的「痛」是想到自己也是因为母亲才能诞生于世上。活到当下,自然知道如此叛逆无礼之行为只会大大伤害到挚亲。
说着说着,氛围略变阴沉,但瞬间被一名顾客所打破。天色近晚,当婆婆再于小店门前邀请我们探访其家时,我们匆匆道:「时间不早了,不好意思再打扰。」
婆婆这时竟说,不要看在大厅垂挂的大钟——那口钟,是已逝去的老爷爷为婆婆特设的「快钟」。
一分一秒,原来都是爱。我不禁感叹一回:「爷爷呀!我与你共同祝愿婆婆,身体健康,记忆永存于心。」
集合时间近了,我们也不得不离开。最后,我们购了几樽小店的虾酱和几包小吃,便与婆婆道别,结束了访问。
就这样,一步步,我们离开了六十至八十年代大澳居民的生活。原来,即使家中清贫,仍能令生活美满和暖。怀着这份简单却又难得的感悟,我心忖:不枉此行。
评委评语:
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瞬间。文章的语言很流畅,立意什佳,情感丰富,观审入微,描述生动,笔调简单主旨正确,真情流露,感人殊深。
【公开征稿】■
推广大湾区文艺共建《明月湾区》
欢迎各体文学创作投稿,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皆可。
文章字数二千字内,诗歌三十行内。
请把「未经发表作品」连同作者简介及联系资料电邮:
mpmeditor@mingpao.com,标题注明《明月湾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