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结合保险建立港式标准专注基层医疗

分享

「要创造一个新的健康产业,就要保障市民的健康。」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博士表示,内地在「健康管理」方面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公司由北京及上海开始,再到珠三角发展部署。由最初上市公司的中国业务部,逐渐扩展至联合医务中国,现在更名为大湾区医疗集团。业务主要在内地打造港式「金牌」认证标准,以预防医学及基层医疗为核心理念,希望市民「永远不生病」。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医疗服务结合医疗保险,是大湾区医疗集团的核心商业模式。李博士坦言,医疗保险是健康保障,最理想是购买后不须使用,而医疗服务却是用得愈多愈好。两者看似矛盾,但在两者当中取得平衡,就是集团要达到的业务方向。

面对人口老化,医疗开支日益增加,内地力争到2025年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可超过两万亿元。李博士认为须做到「多些人投保,少些人生病」,就可减少政府的医疗开支压力,而要令市民不生病,就要通过教育、小病检查、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即基层医疗去做。

医疗服务结合保险建立港式标准专注基层医疗
李家聪博士强调,要让所有人获得可信任及可负担的医疗服务,令市民不要因为医疗费用昂贵,而犹豫与家庭医生沟通。

引入港式医疗服务

大湾区医疗集团于2015年在香港成立,为推动基层医疗,集团引入香港家庭医学诊疗标准,创设「GOLD」金牌培训。 2017年开始投入培训医生建立诊疗「标准」,进而引入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创造良好就诊环境,注重病人隐私及一对一沟通时间。至今携手政府已在190间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设立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李博士表示,集团额外从流程、硬件、软件令中心更加国际化,期望打造一个未来市民向往的服务模式,可在明亮洁净的环境中,享受以基层医疗、以服务标准为中心的医疗服务。

因应病人要进行大型检查、专科诊疗及小型手术,需有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衔接,集团更向政府提出要在现有医院引入港式服务。今年2月底,广州南沙首间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开业半年,门诊人数迅速上升。

很多人以为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只是服务港澳人士,李博士指,中心主要是引进港式医疗服务理念及标准,在大湾区推动港式医疗服务模式。现已在广州南沙、黄埔、深圳蛇口,与大型公立医院共建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未来将扩展至深圳福田及宝安、东莞等医院。期望做到每个城市有一至两间。

医疗服务结合保险建立港式标准专注基层医疗
首届GOLD金牌高峰会暨健康险论坛在广州举行,以「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为主题,分享实用的临床诊疗及照顾技巧。

诊疗服务标准化

香港医疗服务体制发展成熟,有基层医疗、专科、医院及科研级医院的金字塔式的分级诊疗,当中还有良好的保险体制支持。内地医疗健康产业则只有十多年发展时间。李博士表示,内地难以有足够资源实行港式的精英医疗制度,因此在基层医疗,为167种常见他疾病标准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诊疗服务。

「GOLD」金牌培训是经英国皇家家庭医学会(RCGP)认证的全科医学技能提升及发展培训课程。李博士表示,集团在2018年开设第一间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政府培训10位金牌全科医师和护士,扩展至今已开设190个站点,培训2,500位医护。此外,课程设有考核机制,当中需培训Mock Patient(模拟病人),设立IT系统进行录影及分析,至今已进行16,000次考核,每次考核接近30至40分钟,总时数相当于1年时间。

医疗服务结合保险建立港式标准专注基层医疗
病人可在港式的就诊环境,得到金牌医护的专业照顾。

四条防线守护健康

现时,集团已为病人设立四条健康防线。李博士指,第一条防线是在南沙设互联网医疗平台,病人旅程由微信小程序开始,接触集团并预约家庭医生,透过远程医疗看病及享受药物送上门服务。第二条防线是建立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医疗网络,给市民就近求诊。第三条防线是设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服务,最后是协助严重病人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院或回港医治。而根据经验,第一至三防线已可照顾大部分病人。

期2030年设立1千个工作室

集团不断扩大,在内地逐渐搭建分级医疗的健康保障。李博士认为,成长速度不能说快,而是「厚积薄发」,就如雪球滚大。他期望2030年可达到1,000个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培训10,000位金牌医护。届时大湾区人口相信可达大约1亿人,虽然相较之下工作室数目不算多,但也必须便利市民「落街睇医生」,才可达至预防医学目的。

内地病人习惯生病时到三甲医院求诊,容易养成大病才看医生的习惯,而忽略小病问题。李博士表示,市场需要「便宜、方便及高质」的医疗服务,过程需要「做时间的朋友」,慢慢教育市民,给他们知道有其他选择。

医疗服务结合保险建立港式标准专注基层医疗
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龚敬乐医生分享沟通技巧,以了解病人健康状况。

聚焦中端健康险市场

医疗开支愈多愈高,长远会令市民减少消费,影响整体经济体系。中国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希望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以保健康为目标。最近在医药界亦发起反腐运动,李博士认为,是时候改变就医及健康管理概念。医药服务与健康保险融合已提倡多年,上市医保企业的年报也提到要以健康险作为成长引擎。集团拥有庞大医疗服务的基因,清楚知道健康险、政府、病人三方的需求,可支援所有保险公司落地实践。

作为企业,必须要有收入来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李博士指,集团推动将门诊服务及住院服务合为一身的新型健康险。医生在看诊时会进行「机会性检查」,多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每一宗问诊都会成为电子病历,记录在病人的微信小程序,同时储存在集团的大数据库,医生就可因应病人情况提供健康管理建议,例如病人喜欢喝酒,到达某年纪后会提醒病人进行肝脏检查,借此减低长远因为肝脏问题引致的住院及手术风险。

内地健康险年费有低至数百元,亦有高达两万元不等,未必可迎合市民真正需要。李博士指,价格介乎三千至六千元人民币的中端健康险有很大发展空间,单是上半年在中国市场已销售超过百亿元,可见当中的机遇。他认为中国市场必须走价钱合理的中端健康险路线,配合预防医学,可减低保险公司的长远成本。集团未来会与保险公司深入合作,促成更多人购买健康险。他相信,「大健康」将会是下个「三十年」的发展方向,健康产业可营利,还可为社会谋福利,作出贡献。

倡议「医疗券」在内地社康中心使用

「医疗券在香港给基层在诊所使用,但在内地就需要三甲医院,例如在港大深圳医院才可使用。医疗券为何不能在内地政府的社康中心使用?」李博士透露,长者在社康中心注射胰岛素只需30元人民币,但在香港私立门诊自费购买的话就需要约200港元一支。医疗券应该是服务基层及作预防用途,长者不做好基层预防,入院治疗费用会很高昂。他强调,不应将医疗券「高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