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要国策,目标是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人才正是发展的动力与重要资源。目前,最少有七间本港大学已经或正筹备在大湾区不同城市,与当地大学合办高等院校,发挥香港高教界国际化的优势,也为香港学生开拓更多机遇。
明报升学网主编李大伟(David Sir)认为,有意到大湾区发展的人士可考虑到相关院校读书深造,增强日后在区内拓展事业的竞争力。
采访:骆丹
编辑:郑会强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国家教育部近年为香港学生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带来各种便利;2017年推出的「就业报到证」政策,为在内地高等院校毕业并有意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学生提供更大便利,让毕业生的就业安排有更多选择。
香港教育局与广东省教育厅早在2019年签署《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内容包括共同推动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探索建立大湾区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学分互认机制,以及推动大湾区人才交流。
湾区分校各有定位优势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由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简称「北师港浸大」,是首间由内地与香港两地合办的大学。于2005年在珠海开办,设有工商管理、文化与创意、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技共四个学部,以及研究生院。
第二期校园预计在2025年9月全面启用,主力提供理工学科和研究生课程,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科学等专业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由香港中文大学及深圳大学合办,于2014年成立,设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和音乐学院,另有一个研究生院。
中大(深圳)更把港式医疗的经验带到内地,与深圳市政府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预计在2026年启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计划今年9月在广州南沙开校,以发展「交叉学科」为重点,学术架构设置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固定枢纽,下设16个可按需要调整的学域,包括先进材料、微电子、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机器人与自动系统、金融科技、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等。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预计2023年正式开办课程,设立理学院、工程学院、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管理学院共四个学院,先行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学科专业。城大(东莞)目标是善用两地的专长,推动「东莞制造+香港科创」双赢局面及协助创新效应。
香港都会大学(肇庆)
由香港都会大学与肇庆市人民政府及肇庆学院共同筹办,最快2023年开始首阶段招生。该校以7个范畴提供约16个本科专业课程,包括创新及管理、财务及会计、创意艺术、应用科学、能源及环保、电脑工程及讯息科技及社会科学。
香港理工大学(佛山)
香港理工大学前年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佛山)。理大强调分校水平将与香港本校看齐,佛山是大湾区制造业强市之一,与理大在科学、工程和技术学科的优势可以相辅相成。校方预计开办学科包括机械人及人工智能等,并会先招收研究生之后再取录本科生。
香港大学(深圳)
香港大学去年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计划与深圳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校园将选址南山区石壁龙片区。深圳校区将开办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以理学、医学、法学、数据与智能、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等领域为主。
资历获承认利日后发展
对有意离港升学的人士,最关心的当然是资历认可的问题。 David Sir指出,上述院校均由香港的大学、内地的院校,以及当地的教育部合办,毕业生可取得由合办院校发出的证书及由香港的大学颁发的相关学位,意味毕业生无论是回港还是留在大湾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也不用担心资历认可问题。年初发表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全力深化人社领域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实施大湾区「就业通」、「社保通」、「人才通」及「治理通」工程,可望吸引更多港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或创业。
去年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表明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及资历体制需全面接轨,当中订出了于大湾区制定「四互」合作机制的重点工作:分别为「教授互聘」、「课程互修」、「学分互认」,和「文凭互授」,目标为吸引一众精英学生、院校和学者到大湾区发展,打造大湾区成为国家一流的教育重地。
部分专科执业资格仍待互通
惟粤港澳三地的法律、会计及医疗等制度始终有所不同,部分需要取得专业资格后执业的工作如律师、会计师及医护人员尚未有完善的互通机制,香港学生在报读这类课程时宜多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能否回港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