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金庸胸像雕塑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更是为了传达和体现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我将倚天剑、屠龙刀和盖世神功化作一条『意象』围巾,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金庸作品中的经典元素,又赋予了雕塑独特的艺术感。」作者漫谈为金庸塑像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与金庸之神交。
二○一八年十月三十日,金庸先生仙逝,网络满是祭奠的各种文章和视频。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份敬意。二○一八年十一月四日,我在金陵牛首山脚下,完成了「笑看风云.金庸」泥塑。
泥塑创作速度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速塑」,没有小稿也没有手绘稿,构图完全在心中自然呈现出来了。手是笔,泥巴为墨,提揞捏塑满是激情,不可复制也不可再现。
致敬金庸
金庸在小说中创造了很多武功招式,其中乾坤大挪移被认为是其中最有科学思维的,因为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激发人体自身的潜力。后面的第二层到第六层则更加厉害,它能够复制武功,牵引敌人,并且完成借力打力,以及转换阴阳。雕塑这门艺术与金庸的武侠相通,雕是减,塑是加,在取舍之中激发自我的潜能就如同练就乾坤大挪移的七层心法一般,「每一层的进阶都是创新生命力的直观体现」。
在近百年的生涯中,金庸先生身上有记者、编辑、作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的标签,金庸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这来自于他不凡的身世和求学、工作、生活情感经历,更来自于那个情怀激荡脉搏深刻的时代。
二○一九年三月十日是金庸先生逝世后的首个诞辰纪念日。十一日下午,由著名文化学者周学先生倡议策划,一场名为「致敬金庸.逐梦江湖」的雅集在南京梅花山举行,江苏的作家、画家、书法家、雕塑家、昆曲表演家等不同门类、派别的艺术家们汇聚一堂,探讨彼此人生轨迹与武侠、江湖的交织。我创作的金庸肖像首次在大众面前展示,获得广泛的赞誉。
二○二三年八月,我在香港荃湾天趣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呦呦鹿鸣献瑞香江」致敬金庸的雕塑展,开幕当天众多文化和文艺大家来到了展厅,嘉宾中不乏金庸先生生前的好友知交。文化大家郑培凯教授在现场看到金庸铜像之后,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在现场分享金庸先生与昆曲的趣事时说道:「离昆曲演出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先生就会提前赶来,他说,从港岛来九龙塘,怕过海底隧道会塞车,误了戏,岂不失算?还有一次我问他,怎么喜欢上昆曲的?他说,小的时候在海宁,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欢听戏的,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闲,都唱昆曲,就像现代人在家里唱『卡拉OK』,那样,从小习惯了,就会牵动乡情,让他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可见金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了。
笑看风云的「金庸笑」
金庸胸像雕塑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更是为了传达和体现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先生笔下的正义与侠义、智慧与哲理、矛盾与冲突、疏密与留白、宽容与狭隘等等,无法在一尊肖像雕塑上全部体现,但盼望借着观赏雕像能产生联想与共鸣。金庸面部的是笑看风云的「金庸笑」,是笑傲江湖的笑,是坦荡淡定的笑。我将倚天剑、屠龙刀和盖世神功化作一条「意象」围巾,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金庸作品中的经典元素,又赋予了雕塑独特的艺术感。这种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能够更好地传达金庸的精神世界和他的文学成就。
二○二四年五月,我受香港文学馆邀请参加了金庸、梁羽生雕像的捐赠仪式。潘耀明馆长与我分享了金庸先生很多趣事,让我对「金庸笑」又多了一份认同,而这份感受早在二○一八年创作金庸先生泥塑的面容上被定格了。
我创作过很多人物肖像,正如金庸先生肖像,我从未见过他们本尊,但早在创作时已与人物神交。怀着这份念想,二○二四年六月初,从香港回南京之后,我来到金庸先生的祖籍浙江海宁袁花镇,车驶入先生故里到处可见侠客元素,造侠者渊源何处?参观完金庸故居之后才清晰的了解到金庸先生身世,江南显赫的家族正统的家学,是他日后不凡一生和成就的托底。
金庸先生留下的是笑傲江湖的盖世神功?还是笑看风云的处世胸襟?答案自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者为中国当代雕塑家,雕塑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