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绿荫

分享

月饼 ●胡燕青

今年的中秋节,月饼广告似乎少了点,大概因为不景气。不过,饼的馅料变化多了。我觉得今年的月饼特别好吃。好几家卖月饼出了名的,点子很多。有些店特别爱卖榴梿月饼,其气味充满了附近的空间,引来不少支持者。我尝过一些非常好吃的,包括豆沙陈皮、奶黄凤梨等口味。我还收到弟弟送的巨大六黄莲蓉月,气氛还好。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我一个人吃了两个红豆沙陈皮月饼,停不下来。那是朋友送的。看看盒子,原来是高级会所的制作。我到别的饼店找,结果发现小小的八个红豆饼,卖几百元,是月饼中最贵的品种。我想起小时候看着大人供「月饼会」,当中好像没有用红豆造的,因为豆沙并不矜贵。我们家很穷的时候,妈妈还是会自己做豆沙。那时的广州,糖比红豆还缺。陈皮也不是十分特别的东西,我们会在露台上自己晒。红豆沙糖水里加陈皮是指定动作,怎么落在直径四公分的月饼皮里,竟然比莲蓉还贵呢?

我的回忆或者有误,但爸爸所说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时,他常取笑我做什么都很「豆泥」。我知道那是「不矜贵」、「水平低」的意思。但为什么这就叫做「豆泥」呢?爸爸说,过中秋节,有钱人吃莲蓉饼,穷人家就只能吃红豆加糖的「豆泥」饼了。当年食用油也缺,而莲蓉里要放很多油。记得嫲嫲那一辈常说,油不够、人就不润。爸爸又指出:有蛋黄的饼比较不够体面,因为莲蓉比蛋黄昂贵多了。

时代变了。我们现在怎会需要「供」月饼?我们今天会供楼、供座驾、供按摩椅和吸尘机。至于月饼,是有点贵,但一年一次,普通人还吃得起。教会会在过中秋时向穷苦街坊送月饼。月饼的形象大大改换,由过节的必然礼品变成「千万不要多吃」的坏蛋食物。冰皮月饼红了好些年,但因为要冰着,毕竟有点麻烦,好像出现「我已经试过了」引致的自然退潮。如今月饼必须做得特别好吃和格外有心思:热量要少、口味要新。今年台湾名牌饼店以凤梨加奶黄做馅料打入香港月饼市场,一举成功,实在聪明。

老实说,很多东西都比莲蓉健康和可口。但中秋时节,怎可能不去吃一片蛋黄莲蓉月?

(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荣誉作家。)


旧时宝安的香港视野 ●胡洪侠

近读《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选编》,发现旧时宝安县的有识之士,其实早就开始关注香港了。一九一七年春天,当时的粤海道尹王典章巡查各县,其中一站是宝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东文史资料》曾分三期连载《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日记》,我读了之后大为慨叹:不愧是百年前广东地区真实细致的民情记录。

文化绿荫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选编》。 (胡洪侠提供)

据这份日记记载,一九一七年的宝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已经附设英文专修学校了。这是不是深圳地区最早开设英文教育的记录?想那时宝安和香港来往密切,新式学堂教授英语或与此有关。当年香港发展牵动宝安民情,于此可见一斑。不独教育受香港影响,那时宝安县的物产就已经主要供应香港市场了。王道尹说,县属墟市因地近香港,「营业者竞趋于彼,境内物产,滨海渔业莫不以香港为市场,地方实业不兴,物价腾踊,小民生计殊感困难,当以振兴农工为要」。

此次巡行,王道尹没能去香港,因下榻在深圳墟商会,估计他从工商人士那里很是听了不少香港新闻,香港的报纸之类想必也读到几份,所以他在日记里感叹说,同属香港、九龙之土地,前清每年田赋所入不过千余金。到了英国人手里,「平治其通道,经理其疆土,轮轨交通,市厘辐辏,……等量土地,今昔悬殊,若此虽曰气运,岂非人事哉?」他想到的「补救之道」,是「修其内政,观摩仿效,使人民知识日增,学术日进,从事于商务,以期竞争于将来而已」。这真是不同凡响的见识。要到六、七十年之后,他巡行的宝安县变身而成深圳经济特区,他的「竞争于将来」的愿望才算是一步步实现了。

《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选编》中还收入了几篇时人谈论教育的文字。一九二四年,一位蔡昭基先生在《宝安学会杂志》上发表〈对于我县教育的观察和感想〉。他在文章中提出学校教育中「科学内容的缺乏」,「吾县学校教授多偏重国文历史,其他科学,略不注意,高小学校,或有不设英文者。」最让我惊叹者,是蔡老师心中也装了一个「香港」,他深知这个「强邻新潮横流」,更清楚「世界文化大有一日千里之势」,痛感「吾邑人独醉梦如故」。他已经认识到,教育不良,就不能养成社会独立之精神,因此也就没有社会自治之能力。 (作者为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