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大批原来留在香港的左派文化人纷纷撤退返回内地,因而造成香港文坛一度青黄不接。一九五○年初,香港市面出现一本名为《天底下》的周刊,由孟君(原名冯畹华)女士主编。孟君之前在广州《环球报》设《浮生女士信箱》,并连载小说《拂墙花影》,大受读者欢迎。四九年内地政局转变,孟君挟着著名文艺小说作家之名南下香港主办《天底下》,甫登场便先声夺人。名作家慕容羽军形容《天底下》是「四十年代末期、五十年代初期(香港)唯一形神俱健的刊物」。这段时期香港文坛短暂的真空,便是由孟君主编的《天底下》填补。
主编:潘耀明
执行编辑:张志豪
《天底下》的书写语言是清一色语体文,比照当时香港报纸副刊流行的文言文或三及第文字,大异奇趣。 《天底下》开办初期,孟君不敢把周刊的格调定得过高,她兼收文学、科学常识、生活综合知识,并由她本人主持「孟君信箱」,替男女读者解答疑难。杂志很快便为市场接受,孟君信心增强,文学作品所占篇幅愈来愈多,《天底下》当年的作者,不少后来成为香港文坛名家。例如,《天底下》第六十二期便有「秦可」的作品〈鲤鱼门的雾〉,首次登场的〈鲤鱼门的雾〉后来成为香港文学的经典。秦可就是后来享誉文坛的舒巷城。秦可的文章多次出现在《天底下》,笔者手上十期的《天底下》,秦可的作品便出现了三次,例如第三十七期的小说〈玻璃窗下〉;第四十四期的小说〈墓前〉;第四十一期翻译自美国女诗人Millay的〈商籁一首〉。秦可在《天底下》的作品远不止此数,要研究早年的舒巷城,《天底下》是很重要的参考刊物。
孟君身为《天底下》主帅,加上已是成名作家,捧场者众,因此每期都由她提供两篇小说,另外又要主持编务和解答读者来信,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邀得慕容羽军参加编务,俊人(陈子隽)、徐訏加入成为主要作者,《天底下》办得更出色,可惜出版了第八十八期后便结束。因为人事问题,孟君主编完第六十六期时已离开《天底下》,转到艺美图书公司负责《知识》半月刊编务。
孟君是多产作家,先后出版了一百多部小说。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在玛丽医院逝世。著名时装设计师刘培基在自传中透露,孟君是他的母亲。
(本文图片由郑明仁提供。作者为资深传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