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世界的珍贵资源,但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除了要达标排放,最佳处理方法是循环再用,「转废为宝」。江苏道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道同环境)以「构建可持续的工业水环境生态」为愿景,致力提供废水资源化技术和水资源环境服务,目标是达至「善用每一滴水」。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道同环境于2017年创立,2019年成为无锡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道同环境董事长卫旺表示,水是所有生命、文明及产业的载体。在水的经济系统内,道同环境专注于工业水处理和治理。与其他公司不同之处是,他们一直专注「资源化」,将废物循环再生利用。


技术创新需平衡市场需求
作为一家「水资源」再生应用的公司,卫旺表示,他们的团队注重研发,对于将研发成果投入产业化应用有良好的执行力。同时,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行业资讯后,能精准地将技术应用在行业之中。
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很大突破,创造很美好的愿景, 惟卫旺强调, 不管技术创新有多「牛」,他们认为技术领先市场半年便可。而这种「领先半步」,对市场敏锐度的要求更高。他解释,先进技术是建立在两个标准上,包括能够解决行业问题、能够盈利,如果这两项都达不到,所谓的先进技术将难以走远。
他不讳言,他们也有「快三步」的技术,但是不能说、也不能用,因为太过先进的技术难跟市场接轨。技术创新必须要紧贴市场发展速度,同时不能滞后于市场需求。此外,技术落地的可行性、成本及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因素。他们作为专业服务,会为客户多想一步。

推动技术落地通过香港出海
道同环境聚焦材料工业,涉及行业涵盖半导体、光伏、化工制药、煤化工、市政污水、电子、汽车、食品饮料、零排放。通过有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重金属废水处理、电化学反应及高级氧化技术、光伏行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应用、水回用及资源化技术等解决方案,为行业解决所需。目前,道同环境的项目遍布内地20个城市,完成超过100个工业废水处理项目,年处理废水12,500万立方,相当于8个西湖规模。
去年, 道同环境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RAISe+环保项目合作协定,以「产业出题、企业命题、高校解题」的创新模式,围绕现代零碳水务领域打造「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平台。卫旺表示,他们为项目投资了1,500万港元,代表了信心及决心。项目最大进展是找到了一个细分的专业市场和一个关键材料的突破,相信再有一年半至两年就可踏入新阶段。
低成本零碳化兵家必争
道同环境希望通过香港把技术「出海」。卫旺表示,低成本的零碳化是全球必争之地。现时零碳化在内地仍在概念验证阶段,要进一步成熟才能降低成本,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香港肯定是国际化的「桥头堡」。他解释,除了产品出海,产业及服务出海将是大趋势。随着内地产能大量移向东南亚,道同环境也跟着客户走,出海东南亚会是第一步。
要与世界竞争,卫旺指,内地最大优势是应用场景多,以政府为主导的务实作风,令他们成为政策下的受益者。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对公司的工程、设计、调度、组织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内高效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在这种生态下养成的执行力及基本功,更能令技术投入应用。

寻找志同道合共步未来
道同环境创始人同辉在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累积了逾二十年经验。他认为,怎样把水资源归位,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
「将不同工业污水混在一起处理,代价很大,所以要做原位收集重用,将价值最大化。」有见行业对这种价值存有怀疑,道同环境在2019年建设了四个样板工厂,向行业展示实际效益。同辉表示,只要能为企业带来利益,他们便愿意相信你和支持你。就如「道同」的意思,将志同道合拉在一起,最终走向成功。

确定发展模式启动第二赛道
道同环境自创立以来一直在「打基础」,现已在内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将2024年定为道同的「元年」,启动第二赛道的工作。
「去年底大家都提及资源循环,全国出现很多资源环保集团,但我们这几年已以技术为先,跟大学进行互动。」同辉表示,技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要素,因此他们通过与高校合作,将前沿技术进行筛选和布局,从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而规划每个阶段的技术进程。
同辉凭借以往经验,对技术品质及适用阶段有良好了解,从中可分阶段储备技术,在适当时应用。 「要研究产业发展脉络,并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找出切入点来布局技术,通过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才能捉紧这一系列的机会。」对于道同环境与科大的是次合作,同辉更解释,除了看好项目潜力,也因环保与教育都是「功德事业」,「投资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很多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涉及资本及人才引入,同辉强调,「资源型的资本是我们首要考虑。」他认为,公司首要是稳定,做到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引入资本以创造价值, 但引进资本是「双刃剑」,要看时机。第三是人才建设,不只内地人才,公司在东南亚、欧洲也有项目案例,未来在美国也有,所以会在各地吸纳国际人才,把人才及渠道打通。
在环保的道路上,同辉坦言,尽所能做有意义的事情,若能把某一个细分领域做好,就可以支持世界的改变。他跟同事说要做「领头羊」,要成为土壤,要敢于分享,才能检验他们的方向是否正确。他不介意其他公司模仿,「若大家跟着一起走,代表这道路正确了,没有人跟着,可能是跑错了。」所以他鼓励同事分享,当大家共同观点,就能成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