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植物有一个功能是『安抚』市民,我希望他们可以在植物园里待得久一点,和植物相处。」从小非常喜欢植物的中国著名作家、导演陈丹燕,二○二○年获聘任为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投入植物研究尤其是中国古老庭院月季出洋路线的田野调查,期间成功发现了中国古老月季「花地」。今年四月到港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享心得,并接受专访,大谈这段文化奇缘。
甲辰年二月十五日,摰友行山拍得凤凰山狗牙岭照片乙帧,因景象奇特,即席赋写成新诗一首。
在时隔五年后,第八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在香港再次举办,邀请到中国著名作家、导演陈丹燕老师。和多年前来参与研讨会相比,这次,她多了一个头衔——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
「文化园长」的花中漫游
陈丹燕在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题目是「广州、香港和澳门的中国古老庭院月季出洋路线的田野调查报告」,主要就她二○二○年担任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以来,和丈夫在这些年对中国古老月季出海的考察研究进行报告,并且,在会议结束几天后,上海辰山植物园命名了由陈丹燕及丈夫陈保平在广州花地遗址田野调查期间发现的中国古老月季为:「花地」,纪念广州花地苗圃。
拉丁文的rosa包括了月季、玫瑰和蔷薇,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月季是中国的,玫瑰是欧洲的,陈丹燕介绍,月季是一个杂交的品种,中国在唐朝以前就有了可以月月开花的杂交月季品种,中国有四种月季——月月红、月月粉、粉晕、淡黄香水月季,被世界玫瑰联合会列为「中国四大老种」月季。这些年,在调查月季品种如何离开中国前往欧洲的过程中,陈丹燕发现,早在十八世纪初期,广州花地苗圃(The Fa Tee Nurseries of South China)就成为欧洲园艺界寻访优秀种苗之地。英国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当时在全世界搜集经济类植物,在广州花地苗圃寻找到花卉植物,并带到澳门培育,后陆续前往欧洲。
二○二三年秋天,在广州荔湾区花地苗圃遗址,陈丹燕及丈夫发现一株中国古老月季,据媒体报道形容:植株低矮,花梗较软,有着鲜艳杏色的半尖形花瓣呈优雅的莲座状。随着花朵盛开,颜色逐渐变成柔和的橘色。之后她将这株植物移植到辰山植物园,也成为了辰山植物园月季园命名的第一个中国古老月季品种——「花地」。

月季的文艺旅行文化的繁花似锦
比较令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是「文化园长」这个职务。辰山植物园园长胡永红博士标新立异邀请到陈丹燕担任「文化园长」,希望以文化加强市民和植物直接的联系,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文化园长」。陈丹燕说:「城市里有关文化的设施、公共场所不少,但我们要思考如何与市民产生联系。」比如英国伦敦的邱园(Kew Gardens),从一个皇家植物园变成一个公共机构,二战期间,作为公共机构的它自创示范补给田,指导公众种植蔬菜。今时今日,既是「植物学研究机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植物有一个功能是『安抚』市民,我希望他们可以在植物园里待得久一点,和植物相处。」她从小非常喜欢植物,她常常在园子里写笔记、看书,学到很多东西,也会被植物安慰和鼓励。她想起颁发证书的那天,植物园特地准备了一个花冠,有些「Crown」(加冕)的意思,非常有趣。在任期间,她和胡园长做了一个大地艺术作品——世界文艺花园,将八十种月季和旅行、世界名著、个人生活故事联系起来,现在人们来到植物园就可以扫码听故事,让月季也开启了一段文艺旅行。
更有趣的,陈丹燕的丈夫、与她共同进行这份「田野调查报告」的作家、媒体人陈保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月季出海」这段历史,他说:「中国古老的月季和目前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月季相比,是比较单白和瘦小的,而今时今日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玫瑰,离不开杂交、改良、嫁接和融合,让花朵更加生机勃勃。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样,只有文化的融合、交流、互相借鉴,才能让文化繁花似锦。」

旅行的意义:记下微历史
关于「花地」的发掘,关于这段追寻月季出海的旅程,陈丹燕分享她的旅行心得:每个人对旅行的需求不同,但她认为,旅行是有门槛的,如果带一些田园考察的目的去探索,旅行就会非常有意思。她还认为,如果每个人可以记录下旅行的所见所闻,写一写当地的微历史,其实是对宏大历史的补充,旅游会非常充实。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理事、《字游网》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