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广州文学渊源绵长、内容多元丰富,有着稳定深沉、流动包容、传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外来共生的独特气韵。今期深入剖析。张鸿从小说、散文、诗歌及报告文学四方面勾勒广州文学的特点与精神风貌;王溱以「爷爷的枪」守护独居女子的故事,书写都市惊魂;林培源则从近年以广州为背景的小说入手,分析多元叙事如何描绘城市风貌与大湾区城市精神。本版主编潘耀明以广州文学作品分析其地域特色与精神图谱。
唯有扎根大地方能仰望星空●潘耀明
广州,这座历经二千多年文化洗礼的南方都市,始终是汉语文学版图中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从近代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宣言,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实践;从鲁迅在中山大学播撒的火种,到当下「新南方写作」的先锋实验,广州文学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襟、锐意革新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碰撞中,构建起独具岭南气质的文学谱系。
广州文学的基因里镌刻着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密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欧阳山的《三家巷》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革命洪流中的市井烟火,黄谷柳的《虾球传》则通过流浪少年的眼睛,映射出殖民地的复杂肌理。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广州城市叙事的雏形,更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的叙事策略,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路径。改革开放后,章以武与黄锦鸿的《雅马哈鱼档》捕捉市场经济初兴时的市井活力,而当下林棹的《潮汐图》则以魔幻笔法重构十三行的全球贸易图景——广州作家始终以文学为镜,既映照历史转折中的个体命运,亦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轨迹。
广州文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将市井烟火升华为美学哲思的能力。葛亮《燕食记》中,一盅两件的饮茶文化成为百年粤港变迁的隐喻;宥予《撞空》里海珠桥下的出租屋与生活,精准刻画出当代青年的精神漂泊。这种「以日常见永恒」的叙事智慧,恰如珠江水的特质: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暗涌深流。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作家如索耳、路魆等,将粤语方言、岭南文化等元素转化为叙事实验的燃料,使《细叔鱿鱼辉》这样的作品既扎根地域,又超越地域,成为探讨普遍人性困境的文学样本。
广州文学的精神底色,是「雄直」风骨与「市韵」美学的交融。黄礼孩的诗歌在茶楼炊烟与星际漫游间自由穿行,郑小琼以《女工记》为流水线生命赋形,而张欣的都市小说则始终保持着对商业文明既拥抱又审视的辩证姿态。这种「在地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在「新南方写作」浪潮中尤为凸显:朱山坡从南方民俗走向非洲荒原,王威廉在科技伦理中注入岭南思维——他们以文学证明,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
站在崭新的历史阶段回望,广州文学始终如珠江入海般:既保有源头活水的清澈,又敢于在咸淡水交汇处激荡出新的生命力。这在在昭示,真正的文学高地不在于标榜地域特色,而在于如何将一方水土的呼吸,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这正是广州文学给予当代汉语写作最珍贵的启示——唯有扎根大地,方能仰望星空。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本版主编。)

岭南烟雨入笔端——广州文学的地域特色与精神图谱构建●张鸿
自近代以来,广州始终是中国文学革新的前沿阵地,黄遵宪率先倡导「我手写我口」,对此后的文学革新运动起到了先驱作用;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推动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新文化运动期间,广州作为南方的主要阵地,产生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涌现出一批具有拓荒性质的作家作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新文艺持续发展,不少著名作家都曾在广州参与革命工作,其中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鲁迅在广州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青年,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成为广州左翼文艺的鲜明旗帜,成果丰硕。抗战胜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典佳作频出,黄谷柳的《虾球传》、欧阳山的《三家巷》、秦牧的《花城》、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陈残云的《香飘四季》、黄庆云的《刑场上的婚礼》、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南粤作家们积极承担起描绘社会历史变革的使命,欧阳山、陈残云等老作家笔耕不辍,新一代作家作品如潮涌现,吕雷的《海风轻轻吹》、章以武与黄锦鸿的《雅马哈鱼档》、叶曙明的《环食.空城》、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以汪国真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等,南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当下的广州,文学生态生机盎然,各种文学体裁发生了丰富的变化,作家队伍形成梯级结构,文学作品的个性与时代性交融。
小说创作:多元叙事中的时代镜像
一、红色经典与历史重构
广州的文学创作赓续传统,红色题材与历史题材仍然是作家们主要的创作方向,但他们更关注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和家庭,「以小见大」,以个人命运、家族变迁烛照民族历史。
刘斯奋的《白门柳》是明末清初钱谦益、柳如是、冒襄等人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它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框架,深入文人心灵世界,被誉为「文化诗魂的史诗」,获得全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散文家熊育群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一头扎进了「历史」,写就《己卯年雨雪》,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岭南乡村,两个中日家庭的遭际。近期出版的《金墟》关注的是百年侨乡的兴衰变迁。他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洞察、细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魏微曾以短篇小说《大老郑的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历经十年完成了长篇小说《烟霞里》,以主人公田庄四十一年的人生为经纬,用编年体结构串联起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是一部日常叙事与宏大历史交织的佳作,有评论家说这是「一部流动的中国社会史」。葛亮是当代华语文学界兼具学术深度与创作锋芒的作家,以历史叙事、城市书写与文化考据著称。 《燕食记》以粤港饮食文化为载体,通过四代厨师的技艺传承,书写近百年中国的文明流变。庞贝的长篇小说《乌江引》,以文学之笔破译历史的密码,让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走出档案,让长征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鲍十,定居广州二十余年,创作不停滞、不重复,最新出版的小说集《我是扮演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演员「孟千夫」的从业经历。他说:「我想把中国历史『兜』一下,通过对历史的扫描,进行思考。」王十月的新作《不舍昼夜》以「七十」后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详尽描绘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二三年近半个世纪里个体命运的成长历程,见微知著,透视社会的演变,折射时代的更迭。
二、城市文学
蒲荔子是广州城市文学的代表。二十年前蒲荔子以李傻傻为笔名出版了长篇小说《红X》,首印二十万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幽灵作家」。这本书被称为「八十后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二○二四年,他带着新作《虚荣广场》回到文学现场,仍然是以「粗烈的蛮力」,描述那些终究不会通情达理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探讨成长的虚荣与真相。居住在广州书写广州的河南人宥予,二○二三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撞空》,以对都市青年虚浮感的精准刻画而获得刀锋图书奖颁发的年度青年小说家奖。他的语言独特、叙事具有实验性,作品主要以都市青年精神困境为创作主题,他的作品与张欣的小说一样有着具象的岭南地域细节。
张欣几十年如一日讲述着她生活的这块土地的故事,《浮华背后》、《深喉》等作品聚焦广州职场生态,《锁春记》、《不在梅边在柳边》书写都市女性的命运,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如风似璧》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民国时期,打造了三位女性的不同成长道路。同样为广州代言的还有张梅的《破碎的激情》、《游戏太太团》,这些作品成为中国都市文学的重要文本。
三、「新南方写作」
「新南方写作」自诞生以来,它就被投以超越边界、多元融合的空间性与创新性的理论期待。
在地的代表作家有朱山坡、王威廉、陈崇正、路魆、索耳、梁宝星等。朱山坡的最新小说集《萨赫勒荒原》的出版,拓宽了写作路径,让他的文学地理版图一直延伸到了非洲、美国,他探索的是人类命运中的灵性交集。王威廉是「八十后」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科技伦理、岭南地域文化为焦点,兼具哲学思辨与叙事实验,为「新南方」的写作注入了独特的智性色彩。近期出版的《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力图在宇宙的极限中找到一条新的生命之路。陈崇正的作品谱系庞大,融合了乡土记忆、科幻寓言、岭南文化。评论家谢有顺曾说:他让潮汕的「鬼气」有了当代文学的形貌。
路魆、索耳、梁宝星都是「九十后」作家,路魆的作品充斥着潮湿的黑暗、破碎的梦境与心理深渊,最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吉普赛郊游》。索耳虽然年轻,但已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他的文字犹如一场语言的炼金术,以实验性写作重构地域文化叙事,为岭南文学注入了海洋性的流动感。梁宝星的文学创作以多元主题、创新叙事和独特语言风格形成鲜明特色,代表作有《海边的西西弗》等,兼具现实关怀与先锋探索。
散文创作:从乡土到都市的精神还乡
一、历史钩沉与文化观察
筱敏的散文是一代人精神突围的文学见证。她拒绝随波逐流,选择在历史的暗角与个体的深渊中独自勘探,以文字为灯,照亮被遗忘的人性微光。她的《捕蝶者》、《喑哑群山》以诗性语言重构了历史记忆。艾云被视为「新散文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她的散文常以个人生命经验为基点,融入对历史、文化、自然与人性的深度观照,展现出一种诗性与理性交织的美学特质。
二、都市观察与日常美学
叶曙明是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深度的复合型作家,其创作以岭南历史文化书写为核心,融合小说、散文、历史非虚构等多种体裁,《广州传》详尽描绘了广州城市物质与精神的演变历程,将地方志的严谨与小说的灵动结合,创造了「学术散文」的新形态,重构了城市书写的美学秩序。黄爱东西是资深媒体人,「小女人」散文流派的重要作家,作品粤味醇厚,叙事写人极有作派、腔调,有画面感。她的散文创作在市井烟火与都市脉搏的交织中,构建起独特的文学坐标系。
诗歌创作:雄直传统与现代性突围
在广州文学界,黄礼孩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以自办诗歌刊物《诗歌与人》为支点,以「一个人的诗歌奖」搅动了整个国际诗歌圈,并以一己之力主导「广州新年诗会」,持续了十七年。他的作品既延续了岭南文学的烟火气,又以跨文化的视野拓展了南方写作的精神维度,形成了「在地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美学特质,代表作品有《我对命运所知甚少》、《我的地理的光明旅行》等。世宾在二十年前提出「完整性写作」的理论概念,他认为,诗人需以「良知、尊严、爱」为基底,建构完整的诗歌人格,十年后他又提出「境界美学」,强调诗歌应触及「生命意识的最高境界」。代表作有《交叉路口》、《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等。郑小琼的诗歌是工业文明的疼痛备忘录,也是底层生命的精神突围史。她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寓言的写作,使她成为当代中国打工文学的标杆诗人。代表作品有《女工记》、《庭院的鸟群》等。冯娜是少数民族诗人,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她的创作将滇西北的自然神性、多民族文化记忆与现代性反思熔铸一炉,形成了兼具诗性凝视与哲学思辨的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树在什么时候需要眼睛》等。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
刘迪生是当代广东报告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大写生命、记录时代」为核心,聚焦改革开放前沿的社会变迁与人物命运。他的代表作品《南国高原:徐克成和他的医学世界》、《点亮生命:志愿者赵广军感动中国》等,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担当,使其作品超越了文体的局限,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本。黄灯是「非虚构」的重点作家,她的作品〈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曾经在各大公众号阅读量超千万,成为「返乡书写」的代表性文本。她以个人体验创作的《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聚焦乡村现实、教育公平,相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广州文学以「雄直」、「风骨」、「市韵」为基底,多维度持续突破,既扎根岭南本土,又面向全球视野,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外来共生」的独特气质。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文学将在更多的领域开辟新境界,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可替代的「南方坐标」。
(作者为《广州文艺》、《诗词》报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