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草木春风又一年——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纪要 ●禾 素

分享

编按: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三月八日晚在中环岭南会所举行,香港话剧团前艺术总监、桂冠导演毛俊辉教授特别应邀主讲「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作联一众理监事、会员,与各界嘉宾友好聚首一堂,聆听讲座、聚餐、互道新年吉祥,祝愿作联薪火相传,愿文学的灯塔永远照亮香江。


又是一年春风至,近日一阵文学的春风亦悄然而又热烈地在香港中环吹起。

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春节联欢晚宴三月八日晚在中环岭南会所简单而又隆重地举行,香港话剧团前艺术总监、桂冠导演毛俊辉教授应邀主讲「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

毛俊辉导演及其太太胡美仪,书画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常务副会长林天行,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香港文学》社长李国红,《香港文学》副社长、总编辑游江,明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营运总裁及董事高志毅,作曲家韦然夫妇等嘉宾;以及作联永远名誉会长贝钧奇、江扬,作联会长潘耀明,执行会长罗光萍,副会长潘铭基,副监事长黄维梁、黄坤尧、张双庆,监事宋诒瑞和一众理事、会员出席是次活动。

【报道】■ 草木春风又一年——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纪要 ●禾 素
三月八日,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作联理监事与嘉宾大合照。前排左起:游江、罗光萍、林天行、胡美仪、毛俊辉、潘耀明、李国红、贝钧奇、江扬、高志毅。

守护文学精神的共同体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司仪邹李蕾邀请作曲家韦然夫妇与词作者张继征理事上台,带领大家一同欢唱作联会歌《作联就是我们的家》,拉开晚会的序幕。

潘耀明会长在致辞时首先向大家送上诚挚祝福。他表示今年是香港作家联会成立的第三十七个年头,大家从一群热爱文字的笔耕者,凝聚成一个守护文学精神的共同体。今天他站在这里,既感慨于时光荏苒,更深感责任之重——在这个商业浪潮汹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的价值究竟何在?书写的意义是否正在被消解?作为文学的守灯人,又该如何团结前行?潘会长的致辞发自肺腑,字字珠玑,令人感佩。

张国良监事长因事未能出席,委托监事宋诒瑞代为宣读作联新会章。数页新会章宣读完毕后,宋女士高声问现场全体会员有否意见,没有意见请拍手通过。在热烈的掌声中,全体会员一致通过作联新会章。

随后是毛俊辉教授的专题讲座「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毛俊辉教授是香港戏剧界的泰斗级人物,其艺术生涯横跨表演、导演、教育及文化推广,对华语戏剧发展影响深远。

毛俊辉的观点直指时下各种弊病:文字是戏剧灵魂,需转化为「活的艺术」;担忧年轻演员轻视台词深度,忽略角色塑造;需警惕科技弱化文字价值,呼吁坚守经典(如莎士比亚)的人文厚度。 (编者按:毛俊辉教授讲座详细内容,请见本版另文。)

黄维梁教授主持幽默,毛教授演讲则真情流露,干货满满,作联给会员们安排这样的文化大餐,让大家听得都忘了进食美味的晚餐。

活动当晚,中间不时穿插活动助兴,现场气氛热烈,来宾们开心而来,满载而归。

草木春风又一年,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夜晚,作联永远名誉会长江扬致祝酒词,宾主不时举杯畅饮,共祝愿祖国好,香港好,作家们创作如草木般茂盛、如春水般丰盈。

【报道】■ 草木春风又一年——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纪要 ●禾 素
毛俊辉教授(右)应邀主讲「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左为讲座主持人黄维梁教授。

文学的灯火永续的使命 ●潘耀明

今年,是香港作家联会成立的第三十七个年头。三十七年来,我们从一群热爱文字的笔耕者,凝聚成一个守护文学精神的共同体。今天站在这里,我既感慨于时光荏苒,更深感责任之重——在这个商业浪潮汹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的价值究竟何在?书写的意义是否正在被消解?而我们,作为文学的守灯人,又该如何团结前行?

回望一九八八年,香港作家联会成立之初,正逢香港社会转型、文化身份焦虑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创会前辈们,以笔为舟,在商业化与功利文化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方文学的净土。他们用小说记录市井百态、以诗歌镌刻城市记忆、借散文传递人文关怀。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字的结晶,更是香港精神的根系。

三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全球化的消费主义将文化商品化,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侵蚀深度思考,而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更让许多人质疑——当机器可以瞬间产出流畅文字,人类的书写是否终将被取代?

【报道】■ 草木春风又一年——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纪要 ●禾 素

是的,AI能模仿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展伸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甚至能写出逻辑严密的文学评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竞技场,而是灵魂的共鸣地。

当李清照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鲁迅在《野草》中质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当西西用《我城》描绘香港的变迁——这些文字中跃动的,是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是对苦难的悲悯、对美好的向往、对存在的终极追问。这些,恰恰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的温度」。

更进一步说,AI的写作建立在既有文本的数据库上,它精于重组与模仿,却无法真正「创造」。而文学的价值,正在于打破陈规、窥破表象,用独特的叙事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颠覆了人性的认知,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重构了乡土中国——这正是人类作家不可替代的锋芒。

当然,我们不必对AI抱有敌意。相反,它可以成为作家的助手:帮助检索资料、优化语句,甚至激发创作灵感。但我们必须警惕——当算法开始主宰阅读偏好,当流量成为衡量文学的标准,我们是否会不自觉地迎合数据,让文字沦为取悦受众的工具?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都会,始终面临商业逻辑与文化价值的拉扯。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坚守文学的纯粹性。张爱玲写尽浮华背后的苍凉、金庸在武侠中寄托家国情怀、也斯的都市诗篇在疏离中寻找连结——这些经典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从不谄媚时代,而是以批判与关怀照亮时代。

各位朋友,三十七年前,我们的创会前辈在风雨中点燃了这盏文学之灯;三十七年后的今天,这盏灯火或许不如霓虹耀眼,却始终以温暖的光亮,照见人性的深处。作家冯唐曾说:「以文字对抗时间」,而我想说:「文学是对异化的抵抗」——在功利主义席卷一切的时代,它让我们记得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摘自二○二五年三月八日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会致辞)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本版主编。)


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毛俊辉教授专题演讲精华回顾 ●禾 素

二○二五年三月八日晚,香港话剧团前艺术总监、桂冠导演毛俊辉教授应香港作家联会之邀于作联会员大会暨春节联欢晚宴上主讲「文字跳跃上舞台之旅」专题讲座。讲座由作联副监事长黄维梁教授主持,他对毛俊辉的辉煌成就如数家珍,并表示自己早在数十年前已经认识儒雅才俊毛俊辉。

毛俊辉少时留洋,果然气度不凡,瘦削的身躯却似乎能量十足,一开声便给人感觉精神为之一振。毛俊辉完全脱稿即兴演讲,果然是腹有诗书,张口即来呀!

热爱戏剧赴美求学

毛俊辉从小就喜爱中国文学,只是在需要选择的时候,发现自己更为喜爱的是戏剧。而且当年他在香港长大成人之后,发现那时候香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戏剧,如果想要学习戏剧,就必须去到国外,美国爱荷华大学刚好有一个新的戏剧学位叫「Master of Fine Arts in Theatre Arts」,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毛俊辉强调当年在戏剧方面这个学位是最高的了。

毛俊辉觉得这对于年轻的他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认为自己应该去接受这个挑战。在他决定从香港到美国去念书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就问他说:「你到底想做什么呀?你想做戏子?那大可不必去到美国读书呀!」但是他皆不为所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喜爱演戏。喜欢但不一定要去做演员,他是对戏剧的整个流程,即从它的文本到创作到表演再到制作,他都喜欢、想学!所以他就很大胆地跑去美国学习这门艺术。

从入行发展到返港回馈寻根

命运这东西有时真的说不清楚,上天给他安排的前路是他完全想像不到的,他居然在美国入行了!那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毛俊辉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只能在美国停留一段时间就必须回港。当时也没有什么移民的想法,就是单纯想要学一点东西就回来。可他居然在美国意想不到地入行了!做演员、做导演,甚至在美国的剧团做了艺术总监,这个是他之前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他认为这就是上天给他的安排,让他有机会去学习去体验去经历,从而积累一些经验,而正是这些经验,让毛俊辉有信心在香港演艺学院刚成立不久之一九八五年,接受邀请回港。他觉得是时候了,他要回来,要把自己学的东西,不单是理论,还有在美国剧团一线实践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香港的年轻学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寻找自己的根之所在,它正是扎根于中国文化这个基础上的。

把中国文字文学变成活的艺术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怎么样将文学或者剧本文本里面的文字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很特别很有趣的过程。毛俊辉希望在座的朋友,多些关心戏剧创作和文本创作,因为这一方面对于我们的下一代如何保留和传承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今天很多东西在文字上在不同的形式中要表露出来,尤其是像AI这么多新的科技涌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更要重视自己文化的根以及文字可以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天在香港甚至全球我们都能看到,不单是戏剧和戏曲,新的一代似乎已经不太重视文字了!

毛俊辉有些伤感但又坚决地说:「对不起,请原谅我要这么说,因为这不仅仅是不重视文字这么简单,而是文字能带我们进入的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那是一个鲜活的世界,不是死寂的;它不单是指美丽的文字,更是文字给予我们的生命,以至体会和感受艺术的生命。我从艺五十多年了,在国外、香港、内地都深刻体会到:如果我们不好好地抓住自己的文字,把它变成一个活的艺术的工具,这就非常可惜。」

他反映,当下许多戏剧演员都不会「说」台词、传达台词背后人物的生命,缺乏对人物和角色的揣摩,而文字是蕴含许多元素和层次的。如莎士比亚创作的文本就包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及生命的过程。毛俊辉指会说台词,不是咬文嚼字的那种台词,不是那种说得漂亮的台词,是说出文字里的生命,是其中的人的灵魂,你有没有将他真正表现出来?到底是谁在这个文字里面?是包含很多东西在里面的。从经典到现代创作,有不少很好的作品,为什么全世界还是有那么多人会排演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的文字里包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包含了不同的人的经历以及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方面的东西,我们现在非常欠缺。

令人担心的就是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会忽略了自己对文字的那份关注、研究和发掘。毛俊辉提出,我们要发掘这些东西出来,若再不发掘出来,就会丢失掉的,永远地丢失掉。新一代的年轻人,现在演戏经常就是演自己,为什么说他只会演自己?因为他只知道自己,他不会在演之前,去了解去揣摩这个戏里边的人物背景、历史背景和背后所蕴含的很多东西,他不去发掘这些东西,那他就是表演自己。对不起,表演自己非常有限!而且极少人是有这种天赋和才华,即便是有,但若不去钻研的话,它也不会自己生出来。

剧团「公司化」 《倾城之恋》的升华再创造

毛俊辉特意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当年他在香港话剧团做艺术总监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的香港话剧团是政府公营的机构,只要把该演的剧目完成了就可以。他受邀去做艺术总监的时候,是香港话剧团第一次「公司化」,其实说来在香港已经算是很幸运了,不是说转为「公司化」后所有运营的钱都要自己去找,政府还是会拨款资助的,直到今天依然还是,但是要懂得经营、去运作、吸引观众,要带动观众来看戏……

当时就有很多人说:「毛俊辉啊,你这么爱中国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里的那个张爱玲,你应该碰一碰她,你没有理由不做张爱玲的作品吧?」其实香港话剧团也曾经做过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坦白说不算成功啊!因为剧本完全就是根据原著写出来而已,没有它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所以在接受建议做这一版的《倾城之恋》时,毛俊辉就做了一个叫《新倾城之恋》的戏。这个戏是怎么做的呢?张爱玲写的文字我们都知道是那么精彩,你再搬上舞台也是可以很精彩的,但是为什么要把它搬到台上呢?你看书不是很好吗?书本你看了以后还可以再看,还可以再思想再回味,很多东西你可以在书本里享受到。张爱玲写的东西当然是好的是要用的,所以毛俊辉就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故事做了出来,只是「说书人」的身份巧妙地改为「歌者」,这个歌者在戏中会唱着她的歌,来反映戏中她看到的东西,有批判,有感想,有体会,后来有人看了这个戏就说歌者既是白流苏的影子,但也可能是毛俊辉的影子。就在自己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去呈现,而观众同时也在看张爱玲的故事时,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感。

毛俊辉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如何把戏剧、戏曲做好,把中国文字、文学里面丰厚的内涵带进去,变成一个个活的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精髓,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

(本文报道照片由萧文禧所摄。禾素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