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华语文坛地位举足轻重,今年适逢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都会大学获得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及其姐宋元琳女士慷慨捐赠一批珍贵文献及遗物,包括张爱玲的手稿、个人物品,以及张与挚友宋淇和宋邝文美夫妇等人往来的书信,呈现张爱玲创作历程及宋淇夫妇对张爱玲的作品以至其个人发展的影响。通过今次捐赠,这批文献及物品真迹将永久存放于都大,为文学界及研究学者们增添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数码人文创新发展。本文为二月十二日在香港都会大学所举办捐赠仪式的纪要。

作为华语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张爱玲从出生、求学、创作到晚期生活,皆与上海、香港、台湾及美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逢今年是张爱玲逝世三十周年,其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博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后,正式宣布把张爱玲、宋淇及宋邝文美的手稿遗物捐赠予香港都会大学。为了庆祝这次别具意义的捐赠项目,香港都会大学于二○二五年二月十二日举行了「宋以朗博士及宋元琳女士捐赠仪式:张爱玲、宋淇及宋邝文美手稿遗物」。当日在仪式分享会上,宋以朗博士回忆起这二十多年来对张爱玲手稿遗物的「守护之路」,也分享了这次决定捐赠的关键原因。此外,是次捐赠计划的两位召集人: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慕灵博士分享了都大研究团队对张爱玲、宋淇的研究方向;图书馆馆长谭文力先生亦介绍了都大大学图书馆将成立「张爱玲特藏」、「宋淇、宋邝文美特藏」及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展览厅,以及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数码特藏」的计划。

宋以朗的「守护张爱玲之路」
宋以朗博士(左图20-MG07)过去二十多年肩负起重大责任,一直守护着许多张爱玲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手稿、书信及照片等等。在分享会上,梁慕灵博士问及宋博士对于担任这个身份的感想时,他表示过去很多人问他有没有压力,但其实所有工作也没有时间表及期限:「就像是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才出版张爱玲的《少帅》,我就说做好自然会出版,还没做好的话,那就不会出版。」因此,宋博士表示自己几乎是没有负担的。
接着,梁博士在分享会上提到,宋博士这二十多年间对「张爱玲研究」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出版了多部张爱玲的遗作、整理和出版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书信,并出版了《张爱玲私语录》、《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和《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等重要著作。被问到对「张爱玲现象」的看法时,宋博士以自己的统计学专长来分析张爱玲的影响力。他首先提到有关张爱玲研究的数量,指出其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只仅次于鲁迅;第二是张爱玲的传记出版数量,单单是宋博士的个人收藏已超过二百部。他说:「成千上万的论文让人不禁思考,张爱玲到底还有什么好说呢?关于她的生活,又有什么可说呢?但是,新的论文与新的传记仍然不断地涌现。」可见虽然张爱玲已经离开了三十年,但她的故事,犹如一本没有句号的传记,持续地吸引后人的关注。
宋博士接着提到,有人称张爱玲生前有三个守护天使,包括夏志清、宋淇及宋邝文美。作为张爱玲的遗产管理人,宋博士指自己也有六位张爱玲的「守护天使」陪伴着他:「我有六个张爱玲的守护天使帮助我,包括陈子善、止庵、冯睎干、郑远涛、谢有坤和高全之。因为有他们的帮忙,令我的工作变得容易许多。」纵使他们与张爱玲素未谋面,但他们对张爱玲研究的坚持与奉献,令宋博士在这条守护之路上并非是孤军作战的。

张宋书信与宋家餐桌上的故事
张爱玲、宋淇及宋邝文美的书信经宋博士整理及出版后,让大众见证着三人之间超过四十年的深刻友谊。谭文力馆长询问宋博士如何看待这段珍贵的友谊,宋博士回答:「看到张爱玲与父母之间的友谊,我只遗憾自己没有这种朋友—一个能跟我书信来往几十年,写几十万字的朋友。」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信件时,宋博士想起了一封由张爱玲于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写给宋淇夫妇的信件,内容是张爱玲委托了其姑丈李开第处理大陆的版权问题,因此需要去文具店买授权表格,却顺道买了一份遗嘱表格。对于张爱玲在信中吞吐其辞,宋博士感慨地说:「张爱玲被誉为极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她活得更长,毫无疑问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封吞吞吐吐的信件,在我看来是一封写得『一塌糊涂』,却又相当动人的书信。因为他们三人之间有爱,所以有些事情才变得难以启齿。」
在分享会上,梁博士透露宋博士把宋家客厅的餐桌及餐椅也捐赠了给香港都会大学。据宋博士的忆述,这张餐桌见证了超过五十位文化、文学及电影人的聚会,包括张爱玲、钱钟书、杨绛、傅雷、胡金铨、余光中等等都曾是座上客。当他们来到宋家时,很多时候也不是讨论严肃的文学议题,而是单纯地享用一顿家常便饭。至于宋博士在分享会上也提到两位最亲近的朋友——电影演员王羽及曾江:「他们也曾在这张宋家餐桌上陪我打乒乓球。特别记得当时我只有十五岁,王羽在二十岁时仍是个小演员。有时他会在宋家吃顿便饭,陪我打打乒乓球。」可惜两位乒乓球对手,今天也不在人世了。

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手稿遗物的一并收藏及数码化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宋博士在分享会上表示,有关张爱玲的出版及整理工作也几乎完成了,但「几乎完成」意味着尚未完成:「现在整个房子都是张爱玲的遗物,因此,最后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保管人,并把张爱玲的遗物捐赠出去。」
当问到捐赠给香港都会大学的原因时,宋博士指他倾向于选择香港作为这些手稿遗物的落户之地,而自己所关心的不仅是配套及维护等工作,还有能否把张爱玲和宋淇、宋邝文美的珍贵资料一并收藏及进行数码化,让研究者们及公众能够阅览:「对我来说,张爱玲与宋淇、宋邝文美的书信是一体的,不能分开。」考虑到香港都会大学对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手稿遗物的整体保存和展览计划,宋博士认为都大是最合适的保管人,并相信他们能肩负起守护者的责任:「我对香港都会大学的遗物保存及管理工作是没有什么要求,他们也不需刻意跟随其他团体的做法。」宋博士认为,在没有任何规则之下,这可能是一个新机会。同时,他亦在捐赠仪式当日分享了许多的推广建议,如「张爱玲一日游」及相关的虚拟实境和沉浸式体验等等。
最后在提问环节里,宋博士被问到对宋淇研究有什么计划及期望时,他表示有关宋淇的研究工作并不容易:「我父亲是一个兴趣很多的人,也曾经用过很多笔名撰写文章。有关父亲的作品及生平整理,我现时还在起点位置,但希望未来能着手处理《宋淇全集》的工作。」同时,梁慕灵博士在捐赠仪式上分享,她将开展一个名为「文论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冷战语境下宋淇在香港的文化活动与关系网研究(一九五一至一九九六)」的研究计划。透过分析宋淇的手稿遗物,这个计划得以用全面的视角去研究宋淇的人际网络和影响力,并分析他的人际关系网对香港文化界之影响及个人创作的成就,以及他对文化场域的贡献,包括文学、电影、出版、翻译和学术方面等等。
捐赠张、宋手稿遗物后的未来动向
梁慕灵博士在捐赠仪式上提到,这次的捐赠品包括张爱玲、宋淇及宋邝文美的手稿、信件、相片、证件及知名作家的签名藏书等等。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为张爱玲和宋淇研究带来重要启发,同时也能填补许多研究上的空白,例如以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张、宋的电影研究及宋淇在香港的人际关系网等等。
有关这次捐赠的安排及未来计划,谭文力馆长向在场及线上观众宣布,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将为这些手稿及遗物建立专属特藏,并命名为「张爱玲特藏」及「宋淇、宋邝文美特藏」,并将兴建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展览厅。同时,大学图书馆亦会跟人文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研究团队和工作小组,以数码人文研究的方式,建立档案文献资料库和数码影像典藏,名为「中国现代文学数码特藏」。此外,宋以朗博士亦会将其私人藏书捐赠予大学图书馆,供师生研习之用。
谭馆长在致辞时说:「这次宋博士的慷慨捐赠对大学及图书馆意义重大,这次馆藏的收集、保育、数码化及推广工作,标志着都大图书馆在文物保育与推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研究资料,都大图书馆的专业团队会充分利用在资讯与档案管理、文献保护和数码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谭馆长也特别感谢宋博士,因为他多年来对这些手稿遗物的处理与照顾,当所有物品来到香港都会大学时,它们便相当有条理且完整。谭馆长相信,这两个特藏不仅丰富现有馆藏,也能体现图书馆支援都大学术研究的使命。
为了庆祝这次的捐赠和特藏展览厅与数码特藏的成立,梁慕灵博士在捐赠仪式上也宣布,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及大学图书馆将会在未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在报刊撰文推广张爱玲和宋淇研究、举办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公开讲座,主题包括张爱玲的传记、张爱玲与宋淇的书信往来,以及张爱玲和宋淇的电影研究等。另外,香港都会大学亦会举办张爱玲和宋淇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以数码人文和数码艺术的方法,制作以《倾城之恋》为主题的虚拟实境和沉浸式体验,以展现出结合科技、艺术和文学的创新教学方式。
这次的捐赠计划,让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的手稿遗物有机会呈现于大众眼前。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纪录了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四十年来的生活与创作,同时也是香港的历史痕迹。相信这次捐赠计划能推动更多有关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的研究新方向,让大家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文学与生活。
(本文图片由香港都会大学提供。梁慕灵为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淑鸣为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