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莲净苑

姨夫姨妈来香港探望我,挑中了志莲净苑逛一遭。据说听佛经能稳定心神,晚上就能睡得更好。
我和姨妈推着姨夫,从正门进到园内,不远就看到四方莲池,龙头注水入池,泠泠作响,水珠溅在荷花尖儿上,还会震动一下。近旁两棵年老但顽强的罗汉松,摸上去油顺光滑,手指带着松的油蜡再去触摸原木实柱时,会觉得木质结构温润柔软,抬头望见莲纹灯罩,更觉得虽不信佛,但佛理已经照拂你了。
我问姨夫,好看吗,想不想去大殿拜一下?他说他不信主也不信阿訇,拜佛做什么?姨妈说不用和他犟,我们去玩就好。于是我和姨妈踏过红桥,进殿磕过头,又回来推上姨夫去看看怪石和精致的水塘。这时天上飘下雨滴,丁零零砸在水塘里,风铃一样刮过来,吹得人脸上的汗珠子发痒。
第七次?还是第八次?我记不得姨夫来学校探望过我多少次了。以前他身体强健,是警局里一个得力的干部,来学校看我时总记得带一罐温牛奶;可如今一旦年老,疾病磨人,只能由我蹲下帮他盖一张毯子,不能由他蹲下为我紧一紧幼时松脱的轮滑护膝。
我看着檐下的姨夫,他旧时爱梳的油头老派又精神,而现在的头发细白得一揪就断,可靠的感觉一去不还。好在心还在一处,尚来得及报他以眷恋的仰爱。
《牡丹亭》的「至情」

提及「游园」,脑海不禁浮现明代传奇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幻真幻假的生死爱恋。 《牡丹亭》蕴含了汤显祖独特的至情观,杜丽娘更成为「至情」的化身。
在初次游园时,杜丽娘并没受老师陈最良赞颂《诗经》的「后妃之德」所「教化」,反在读「关关雎鸠」诗词时触动情肠。如曲中所言:「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杜丽娘生于名门,受南安太守杜宝严格约束,自幼被闭锁深闺,如笼中之鸟,眼望自由而不得。
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虽「情」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游园之旅使她感受到春光之美,唤醒了自身对青春的觉醒。这种澎湃情感使她有感而梦,梦醒后的压抑与无奈导致她抑郁而死,然而死后又以幽魂复生,守候三年亦未放弃对于幸福的追求。
正如题辞所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柳梦梅只是杜丽娘「情」对象之化身,这种「情」不限于爱情,而是当人一旦体会过这种「情」,便会为之一往而深。 《牡丹亭》珍贵之处是体现了「情」的伟大,借梦反映当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体现杜丽娘敢于追求个性解放,以情反理。 「至情」会消耗生命,但原来也能超越生死。对于现今情理并重的社会,我们体验的自由却是当时某些人至死难求的。
地坛漫步

今年夏天,终于实现了长久期盼的约定:全家一起去北京。暂离原有的生活秩序和纷扰心绪,踏上了旅程。这座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并存的城市总是熙熙攘攘,身处其中也不自觉加快脚步,但在地坛公园,我们放缓脚步,在自然蓬勃生机中寻觅跨越时空的灵魂痕迹,实现了一场心灵之旅。
提到地坛公园,难免会联系到史铁生,他是我和弟弟都很喜欢的作家,也正是因为他,我们手捧《我与地坛》,来到了静谧幽深的地坛公园,漫步于林荫道上,感受着青石板路的历史痕迹,看着道旁的古树葱郁挺拔,猜想它们缄默着见证了多少生命的轮回。而草地上的鸟儿悠哉踱步,空地上玩乐的孩童眉开眼笑,如此怡然祥和的氛围,我看在眼里,心境忽然开阔自在了起来。随着脚步的深入,更能感受到地坛的庄重古朴,红墙黄瓦熠熠生辉,屋脊兽栩栩如生,远处传来阵阵蝉歌和玲琅风铃声,我不由想像着当年的史铁生,是在公园的哪个角落静默感受这一切,寻找与自然、历史的对话方式,思考生命与存在的关系?他的母亲,又在哪里默默守望着他?那些在公园里挣扎浮沉的人们,最后又怎么样了?也许时间是无形的风,吹散了过往的一切,但那份对生命的执着与坚韧,却如同地坛的杨树林,永远在风中沙沙作响。也许生命脆弱无常,充满不确定性,但这份跨越时空的信念,轻轻熨平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心灵的褶皱,让我们保持平和、珍惜生命,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铸就更有韧性的灵魂。
离园之际,心中满溢着舒畅安宁,母亲望着银杏大道,轻声说:「有机会的话,真想秋天再来感受一下。」那就期待在银杏纷飞的绚丽金秋,与地坛再相逢吧,再见证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奇迹。
没有主题的乐园

「乐园」,一提起这个词,都会配合「主题」二字,也是当下年轻人及小童的最爱。总有着可爱的角色,刺激的游乐设施,伴随着精彩绝伦的表演项目。在这个充斥欢声笑语的环境,对我而言却不是最好的「乐园」。我最享受的,永远也是那个热闹的,那个免费的,在我家旁的那个公园。
大概是早上六时吧,天还不是太亮。从窗外抬头望了望,空中恍如染上一片艳丽的渐变色,苹果中又渗出淡淡的黄色,黄中又夹杂着些许甜柑,好像是婆婆要我吃的「橙」,凝聚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光景。收拾过凌乱的床,我便和爸妈一同下楼去吃早餐了。沿途总会路过我的「乐园」,这时只有以老人为主的寥寥几人。他们一同舞动着身子,看上去并不太整齐、不太精彩,但在他们「舞出健康」的精神中也有另一番感悟。树上的五颜六色好像也跃跃欲试,在秋风的怂恿下,一些选择跟着挥手,也有些选择加入,在空中划出一道曼妙的舞姿。这倒打扰了那个拿着扫把的,一天的工作,看起来又要增多了。
避开被太阳直视的目光,躲在家中的「乐园员工」也相继回到岗位。这时的「乐园」在短短几小时便换了一个风格,不再冷清,而是喧闹。相比起固定的刺激游乐设施,这里更加多的是多样化的自由组织活动,每天的参与人数不同、游玩内容不一。一众人聚集起来,不需要知道互相的名字,只要投契、同为「乐园员工」便能开始一天的活动。以绰号相称呼,以投入迎接每一个活动,以「下次再见」作为下次相聚的伏笔。妈妈当然有反对过我整天在「乐园」中过日子,但她也心知我的心不在别的地方,现在只有满心淘气,「乐园」终是我的归属,只好放了我,长大后才矫正我。
我家中的窗口刚好对着「乐园」,缘份是多么的奇妙。也因为这个缘故,睡前我总会趴在窗前陪着婆婆。她在祷告,而我就会探望我心之所向。太阳暂时离席,轮到了一盏盏灯火点亮。照亮了「乐园」,也为它牺牲自己,吸引着蚊虫,以免受到滋扰。也感激着父母的悉心照料,使我每晚也能安寝入眠,免受滋扰。
公园是专属我的「乐园」,心之所向的去处。虽不像主题乐园,规模那么大,人气那么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直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但愿长大后的自己回到此处,一切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