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罗浮山下,西湖边上,东坡〈食荔枝〉像前,绿叶掩映。惠州的湖光山色、悠久文脉,孕育出秀雅的文学。 「惠州作协创会时间不短,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无论是创作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充其量中间略上……因此有待我们不断地努力进取,迎头赶上。」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雪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文学评论及其他创作多方面,漫谈惠州文学的概况。惠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黄伟辉参观惠州木雕厂,从木雕艺术中感悟人生。惠州市小作家学会会长华霖伴婶娘游惠州,婶娘虽与苏东坡虽隔千年,但共有的生命经历却能跨越时空,悲喜共鸣。惠州市作协副主席张隽以诗意笔触抒写寓居惠州的东坡与朝云、泗洲塔和罗浮之魂。 「惠州在苏东坡被流放的人生之中,是一大驿站。」本版主编潘耀明以诗文追寻苏东坡寓居惠州行迹。
一杯付与罗浮春——苏东坡惠州行迹 ●潘耀明
惠州在苏东坡被流放的人生之中,是一大驿站。
苏东坡禀性乐观,虽一再被贬到蛮荒之地,仍能在苦中寻乐,一副逍遥恬然的气魄,令人钦服。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苏东坡仕途运蹇,行经金山寺,赫然发现寺里保存早年李公麟给自己绘画的肖像。写下一首他人生中落魄历经的三个地方的感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好一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东坡把被逐放的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看作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些地方远离京城纷繁的人事,与寻常百姓家更贴心了,从而找到自己创作的精神家园。
苏东坡把以上三个地方视为儒家入世及禅佛出世的历练,造就他一番辉煌的文学事业。
他在惠州勾留了两年零八个月,共创作了五百八十七篇诗词和文章,仅次他创作高峰(七百五十三首)的黄州。
苏东坡每到一个地方,率性而游。他在惠州写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名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
苏东坡虽然过的是放逐生涯,奉行却是快意人生。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对岭南荔枝情有独钟,写下了荔枝相关的诗词达十七首,其中〈食荔枝〉更是脍炙人口: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苏东坡爱美食,也嗜美酒。他在惠州品题的美酒共有十种,他还亲自酿造了四种酒:罗浮春、桂酒、万家春、真一酒。
苏东坡还写了〈东坡酒经〉、〈桂酒颂〉,他在美食美酒中品出大学问来。
他有「一杯付与罗浮春」的佳句: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寓居合江楼〉
苏东坡自称「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他的人生既能入俗从众,也可放下自在,追随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后世流行吃羊蝎子,其实是苏东坡这个老饕所发明的: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什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与子由弟〉
苏东坡留恋的还有惠州的山山水水,譬如闻名岭南的惠州西湖,他在作品中,八次提到惠州西湖。惠州西湖先在苏东坡诗文中出现,才广为流传:「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明.张萱)
苏东坡不仅不被时人以为穷山恶水的山区所困顿,反而从这些古代被视为荒凉之地发掘大自然之美,和当地民风之淳朴可亲,他与当地民众谋福利、共苦乐。他助建惠州东新桥、西新桥,推广水利,为民施药……他自称他在惠州期间,「实无负吏民」。
正是「年年吟帽客他乡,柳絮飞时日渐长。」苏东坡对惠州培养了深厚感情,并有「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之句,选址「独立千岩之上」的白鹤峰,以「规作终老计」:
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 ——〈与王定国〉
由上可知,苏东坡对惠州的一往情深,他已准备置田建屋,以为长居之地矣!可惜事与愿违,继惠州之后,他再被朝廷贬至更恶劣的儋州(即今海南儋县)。
读惠州特辑,颇感对苏东坡寓居惠州的文化遗迹记录尚有未圆满之处,值兹苏东坡诞辰九百八十八周年之际,草此文以为补白。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本版主编。)

惠州文学概况 ●陈 雪
惠州市作家协会创会于一九六四年,前身叫惠阳文学协会,初始会员只有二十一人(含如今的宝安、东莞、汕尾、河源和惠州五地市),一九八八年改称惠州市作家协会,历经七届理事会沿袭至今,目前有会员五百五十人,其中国级会员二十二人,省级会员(含二级学会、中散、中小、中报告)等近二百人。据近年统计,每年发表在省级文学报刊以上的各类作品在五百篇首,高峰时超过千篇首,出版各类专著三十部左右,有作品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曹禺戏剧奖、广东省通俗文学大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有为文学奖等各种常设性奖项。在纪念惠州市作家协会创会六十周年之际,惠州市作协推出了《惠州作家文丛》一套九本及《惠州作家作品集》上下两卷,作品集中收录了惠州目前二百余位作家的新作,囊括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题材的各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惠州文学当前的创作水准。
一、小说创作方面
以苏方桂先生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创作,曾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过一批惠州作家,《南国红颜劫》曾在《羊城晚报》连载并获广东省通俗文学大奖;根据他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女人花》,获得葡萄牙国际电影节大奖;随后以侦破为题材的张道华长篇小说《夜幕较量》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曾志平的《六如轩》长篇小说在《中国作家》发表,随后收入广东省作家协会重点出版物出版;陈雪的历史小说《东征!东征》列入广东重大题材扶持,入选第八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改编成电影《浴血东征》在全国院线上映;张文波的长篇小说《享受成长》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吴振尧继农村现实题材的《南风薰》之后陆续推出了东江题材的五部曲,一批贴近本土,直面现实的新作迭出,计有牟国志的《烟雨东江》,肖荣凯的《机关叙事》、《初心》,李建毅的《情定三棵树》,赵玉柱的《一路向西》,张小刚的《荒野与文明》,唐丽萍的《暗香》,单国伟的《挺立潮头》,周后运的《碧血丹心》,陈雪的《惠州一九○七》,这些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既反映了惠州特定时代的历史嬗变,呈现了东江儿女的不屈与抗争,也显示出惠州作家直面生活,立足本土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实力。除此之外,一大批中短篇小说发表在各级文学期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威的《慢生十二式》,发表在《人民文学》之后,论著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全国仅十部),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轻与重》入选「广东青年批评家丛书」(全省十位),这足以反映徐威的综合创作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带动影响了惠州青年作家向各大文学期刊踊跃投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散文创作方面
散文写作在惠州有一个阵容庞大的写作队伍,已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六十余人,近年来在中国散文学会和各种文学期刊的主题征文比赛中不断获得新突破,每年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品》、《黄河文学》、《散文》、《散文百家》、《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各地报刊有数百篇之多。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少结合的散文创作队伍。老作家有杨城、曾平、周小娅、苗理洁、刘明霞、陈雪、林丽华等,他们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如陈雪的历史散文系列、曾平的乡土系列、苗理洁的本土题材系列等。陈雪的散文集《时光印格》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陈雪的《恒河余音》、苗理洁的《水城故事》获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曾平的《乡间花事》、《掬水弦歌》获广东散文诗学会第八、九届年度一等奖;刘明霞《鸟禽嶂下的中国好人》获第八届年度著作奖;胡玲、林丽华、杨理等先后获中国散文学会年度奖。而中青年作家更是精力旺盛,创作颇丰,赵玉柱、张如萍、张子才的时评随笔,胡玲、杨理、万蕊新、华霖、黄文君、邱燕妮、林秋萍的散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并逐渐凸显出各自的写作特色。其中如万蕊新《醉秋.知秋》获第九届年度作品三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作者的不断涌现,为惠州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风,在省关工委、省教育厅、省作协联合发文组织的青少年征文中,惠州小作家踊跃投稿,积极参与,连续三年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并陆续在《惠州日报》、《东江文学》推出小作家专版,多位小作家获得全省优秀征文奖和冰心儿童文学奖。
三、报告文学方面
报告文学的创作在近年呈现出一个较好的势头,刘明霞的《鸟禽嶂下的中国好人》获得广东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广东百年百部红色文艺作品;陈雪的《穿越封锁线》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李华生《纪实惠州》、《永远的红烛》广受好评,在省作协组织的报告文学征文中连续获奖;黄伟辉的《有梦就去追》,邓仕勇、吴红霞的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潘小平的《党心》,获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邓仕勇的《别向命运屈服》获广东有为文学奖,蒋勤国的《冯至评传》获广东新人新作奖;吴红霞、黄伟辉正在创作以乡村振兴、绿美生态为基调的报告文学《御史之乡贯长虹》,取材自博罗泰美的百千万工程;刘明霞正在创作以新型信息产业工人为原型的报告文学《码农》;邓仕勇以博罗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村歌唱响新时代》,毛锦钦以罗浮山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长篇传记《葛洪传奇》等等,这些选题分别列入省、市、县的重点扶持项目,并大都完成初稿,有的还组织了省、市的作家、评论家召开过改稿会或研讨会,作家们深入生活,下足采访功夫,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力求打造精品力作,有望在今明年陆续出版,值得期待。
四、诗歌创作方面
惠州的诗歌创作较为活跃,就诗歌界而言,目前在整个诗坛上似乎都可以称之为流派各异,门类纷繁。在惠州诗歌界主要流行三种诗歌体裁:现代诗以仲诗文、阿樱为代表,程向阳、余榛、张隽、缪佩轩、肖伟等近年的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口语诗以刘腾云、阿吾、田铁流、李麦花、胡雅玲、那子溪等为代表的也颇见于各级报刊和诗歌网站;古体诗(含词)的创作队伍最为庞大,本会会员与诗词楹联学会双重身份的代表人物有陈幼荣、李硕洪、牟国志、牟建新、蔡楚标、张隽、汪诚等等,杨子怡则以古体诗词创作见长。无论是新诗、旧诗、散文诗和格律诗,中国诗歌网络平台和各级文学诗歌网站都提供了很大的发表平台,由于诗歌的篇幅短,不受时地的限制,在应景即兴创作上较之其他文体相对较为便捷,故诗歌的创作数量也不断攀升,至于诗歌的读者和受众,在整个文学界都地处边缘的时代,欣赏诗歌也可能只是学诗写诗的人较多,这是目前文学创作上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一个很引人思考和值得重视的导向问题,更令人困惑的是,各种流派的诗歌创作对传统和创新的探索一直众说纷纷,争论不休,一般的媒体也很难界定或者拿出一种衡量诗歌作品优劣标准的规则来,但从目前的诗歌创作现状来看,地市文学组织一般还是看好发在主流诗歌期刊的现代诗,但对其他古体旧体诗词也不排斥,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五、文学评论及其他
除了以上四种体裁的创作之外,本会作家涉猎文学评论、戏剧歌词创作的也不在少数,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颜敏的文学评论多次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发表,专著《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伍世昭、陈雪、蒋勤国、李建毅的评论文章,屡见于《文学自由谈》、《文艺报》等各地报刊;曾荣玲的历史剧本《苏武牧羊》在《中国戏剧》杂志发表,入选当年全国最佳原创剧本奖,贾慧敏、彭琼香、李小惠创作的小戏小品多次获得广东省的「群文奖」:曾荣玲、贾慧敏联合创作的广播剧《县令张津》等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除此之外,一些歌词、时评、随笔和影视作品改编,楹联赋记也有所突破,先后被入选或搬上银幕,这些在四大板块文学之外的文学形式,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文旅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文学效应。
总的来说,惠州作协创会时间不短,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有分量、有影响、有市场的作品不多。无论是创作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上,客观地说,充其量也只能排在中间略上,比之其他兄弟地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深知,文学的道路既漫长亦艰辛,有待我们不断地努力进取,迎头赶上。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广东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东江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