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竹隐先生李用的人生达观 ●林汉筠

分享

编按:宋代理学家李用,以「隐」为人生境界,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致力于传承与传播先贤智慧。他婉拒功名利禄,专注讲学。晚年东渡日本,宣扬孔孟之道,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李用的一生,体现了隐者对知识传承与文化使命的坚守,展现了超越世俗的学术理想与人格风范。


隐,是一种境界,不显山,不露水。唐人吕岩曾对隐字喻为「抬眼试看山外景,纷纷风急障黄埃」。宋代著名理学家李用亦将「隐」字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隐」中与先贤对话、与天地共鸣、与万物同心。随着学识日益渊博,对理学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他在理学的世界里沉醉着,在研修理学中几乎「与世隔绝」。故而自号竹隐,人遂称之为竹隐先生。

岁月的磨砺,使他的眼中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渐渐地,他的名声在当地传开,许多学子被李用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慕名而来,求师于帐下,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纷纷追随其后。李氏所创办的家塾「践履日益成熟」,「士之从学者,馆无虚日」,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李用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著作——《论语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剖析《论语》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他的解释,既保留了原典的精髓又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论语》这部古老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部书,不仅语言流畅,易于讲解诵读,更以其深入浅出的解析,便于学者们深入传授儒家学说的精髓。它仿佛是一把钥匙,为众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儒家学说奥秘的大门。当《论语解》的墨香弥漫在东莞的每一个角落时,这座城市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浓郁起来。一时间,李用的名声如同春日里的野草,迅速在岭南大地蔓延开来。四方学者纷至遝来,竞相求教,希望能从李用那里得到一丝半缕的智慧火花。篁村的私塾,也因此变得热闹非凡,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面对这一切的荣耀与赞誉,李用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淡然。在他看来,著书立说并非为了谋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对后人的责任感。他深知,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播和启迪,而非用来换取世俗的荣华。

【专题】■ 竹隐先生李用的人生达观 ●林汉筠
东莞李用故居,如今已成了咖啡馆。 (资料图片)

婉拒高职 诲人不倦

曾主修过《春秋》的番禺人李昴英,这位惜才如命的南宋名臣,读完李用的《论语解》,兴奋不已,迅速将《论语解》一书进献于朝廷。这本「究明伊洛奥旨,以溯洙泗之源,训诂明白,便于讲诵,学者传习之」的大书,得到了朝廷肯定,李用也旋即被朝廷授以校书郎一职。校书郎,别看官位不大,却在朝廷「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担当着不小的角色,多少人趋之若鹜。能授予这一职位,无疑是对他学识和品格的高度认可。然而,李用却婉言谢绝了这份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他直言:「著书难道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吗?我之所为,不过是为了传承先贤的智慧,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这份清高与超脱,让世人对他的品格更加敬仰。

在中国历史上,无法统计「因文而用」的佳话。古代文人,因稻粱而谋,但也有不少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们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驱,坚守着自己的学术理想,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士林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可是,李用面对高职的诱惑,作出了「NO」的回应。

李用这个「NO」的姿势,成为一代绝唱。他时时告诫自己的学生,读破万卷书,以「神交古人」。这一「神交」,就是一代书生的学术写照。

 御赐「竹隐精舍」

「春水满四泽,浪暖鱼龙化。呼吸成风云,霖雨遍天下。」

他用〈春景〉来昭示着一代山河手书。他知道,隐者就是要用自己去完善自己完善周围的人。这样,血不会白费,汗不会白流。在那根长长的教鞭下,篁村的私塾成了一个真正的学术圣地。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教导学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坚守学者的本分。他的学生们,在他的影响下致力于学术研究,传承儒家文化。

当朝廷因《论语解》的卓越贡献而授予他校书郎之职时,他婉言谢绝,但朝廷并未因此忘记他的贡献,随后又升他为承务郎,以表彰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情操。这一次,李用虽未直接接受官职,但他的《论语解》「梓行天下」,成为士子必修「课本」。理宗皇帝赵昀更是亲笔题写「竹隐精舍」的匾额赐予他,以示嘉奖。李公则以匾额为名,建屋隐居,从此远离尘嚣,潜心治学。

在竹隐精舍中,李用继续着他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他教育学生,貌肃色和,诲人不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一步步走向学术的殿堂。学子们纷纷以他为榜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在李用的影响下,篁村乃至整个东莞地区,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儒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东渡宣讲孔孟之道

「不同桃李春,永抱岁寒节。」(李用〈冬景〉)作为一个隐者,首先是站成一株孤松,傲然挺立于冬岭之上,它便是李用心中的写照,也是他对气节最深刻的诠释。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奉命东行,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李用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漫长旅程。他的心中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但也充满了期待与希望。他相信,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中有道,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光耀异国他乡,点亮另一个国度的心灵,去传递那份跨越国界的文明之光。

他用略带些许生涩,却充满了力量与温度的话,一字一句讲述孔孟之道,讲述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哲思。他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日本这片文化的荒漠,而被尊称为「夫子」,嵌进中日友好的文化史册。

东瀛千万里,楚客不伤春?何况已至耄耋之年,他时时感到岁月无多,何处又是归属?他想起大历才子司空曙寄给好友郑县令的诗来。推开宣纸,一副狂草随手而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这位时届八秩的「夫子」,即便倒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之上,也要将先进文化带回故土。日本学子在失去「夫子」的悲痛之时,为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丧服「皆倭人倭帽以像之」。因要跨过浩荡的大洋,日本水手顶风劈浪,用雄壮的歌曲激励前行。这一悲哀中带着雄壮、低沉里彰显响亮、古老而又激越的曲调,从此便成了东莞的丧曲。

「瑞气负钟灵,群低皆仰供。」隐者李用的人生,用自己的诗进行了概括。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二级作家。出版有《岭南读碑记》、《喊魂》、《百年听风》、《黔地行记》等。作品多次入选中、高考模拟试题和校本教材。)


对一种修辞的回忆 ●张一文

四十年前的一九八四年,打工青年林坚在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第三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被认为是打工文学最早的作品。

林坚与安子、周崇贤、张伟明、黎志扬等作者,曾经被称为打工文学的「五个火枪手」,他们在一九九二年海天出版社推出的打工文学系列丛书中集体亮相,得到打工读者的欢迎,却不受研究者待见。特别是他们作品中的人名修辞污名化,未获学术界广泛认可,一度还被诟病与误读。

人名修辞污名化,是指通过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段,将作品中某些特定的人名贴上不友好的标签,从而形成对这些人的负面印象和刻板评价。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可以通过人名修辞污名化,实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弱势群体的发声。

早期的打工者被污名为「盲流」,当时的市场化媒体对打工者的报道,常常带有污名化和贴标签的倾向。导致打工者被迫顶着污名反污名,便有了在文学作品中对强势人物进行污名化修辞的现象,强化对强势人物形象的负面描绘,同时也体现了打工者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懑,彰显了打工文学的批判精神。

常用贬义词为强势人物命名

打工文学中的强势人物,是相对于打工者这一弱势群体而言的。多指权力的执行者与资本的代言人。权力的执行者涉及基层治理有关部门直接与打工者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他们本应履行保障打工者权益的职责,却往往成为弃责者。资本的代言人包括无良的老板及其高管,他们可以随意打砸打工者的饭碗。这些强势人物在打工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被命名时,常常遭污名化处理。例如,打工文学作者常用「某某婆」、「秃头」、「驼子」等贬义词来为作品中的强势人物命名,或者说给他们取类似的绰号。这些贬义绰号不仅仅是对强权的羞辱,更承载了深层次的社会批评,反映了打工者对于社会不公的深刻感受和对强势群体的道德审判。

例如,张伟明的小说《下一站》里,有个盛气凌人的QC部经理,叫杜丽珠,香港人,她对内地员工实施类似殖民化管理,被大家取绰号为「香港婆」。主人公「吹雨」被她辱骂为「马仔」(喽啰的意思)后,不怕开除,把手指向杜丽珠的鼻子,一字一顿地说:「告诉你,本少爷不叫马仔,本少爷叫一九九七!」安子在《人在旅途》中也怒批:「想着香港婆那趾高气扬的样子,真想把钞票扔在她的鼻子下,骂她剥削工人剥削得太离谱了!」所谓「某某婆」里的「婆」,与管家婆、八婆、鸡婆的「婆」意思一样,都是贬义词。这些绰号先是由打工者取的,再经过打工作者通过操作人名修辞而流传,呈现了打工一族「弱者的抵抗」姿态。打工文学中对强势人物名字的污名化处理,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策略,也可看作是打工社会底层对权力结构的一种犯忌。

黎志扬在《打工妹在夜巴黎》写到一个绰号「秃头」的港商,想占四川来的打工妹容妮的便宜,手脚不老实,被容妮踹了一脚,而且踹的是要命的地方。这个港商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小说只写了他的绰号是「秃头」,是个下作的男人,被踹后不敢发作,捂着裤裆,落荒而逃。用「秃头」来形容这个港商,就是对他的鄙视与唾弃。周崇贤在《男人就得有个男人样》里说到打工妹怨儿,最后又做了一个「香港秃头」的小老婆。类似「秃头」这样的污名都有反讽意味。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更是打工一族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对强权与不公的一种反抗和控诉。

虚构的战斗现实的批判

周崇贤《我要活下去! 》里的强权人物是厂长,「那个驼子姓刘,好色。工人当面叫刘厂长,背地里叫流口水。有时还在前面加几个字,叫狗日的流口水」。用「驼子」来对强权者进行人名修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厌恶与憎恨。简单的绰号承载着打工一族对权力和资本压迫的无奈,是弱势群体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心理平衡和正义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打工文学作品中强势人物的名字被污名化,是「弱者抵抗」的文学化,旨在营造一种「虚构的战斗,想像的冲突,现实的批判」的读写快感,以表达打工一族的不满。

打工一族的不满其来有自,不必讳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历数中国打工体制的落后与根源,认为打工一族没有获得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制度性安排,缺乏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与企业责任缺失。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二○一五年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进步,根本动力就在于千千万万的打工者,没有他们,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这个世界对他们并不是很好,曾经很不好,现在也不能说好。」强权对打工者的不友好,不论后来的主流叙事承认与否,都曾经是重要的存在,并且超出简单的个人受难层面,成为早期打工者「集体性创伤记忆」。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社会现实的镜像和批判者,同时也参与社会进步的建设。通过「人名修辞污名化」式的文学作品,打工一族得以发声,他们的辛苦和抗争得以被看见和理解,他们的声音和诉求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回应,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收容遣送的废止、暂住证改为居住证、劳动用工法规的完备、和谐社会的建设,打工一族的生存环境和权益保障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别是党和政府对打工群体的人文关怀日益增强,进入新世纪后的打工文学,人名修辞污名化已经很少。

(作者为文学博士,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出版作品十余部。)


湾区行纪二首 ●黎启天

大鹏湾

在这里,大地与海的翼

礁石鹰嘴龟般锋利的爪,朝向波涛

我站在尽头,感受

每一阵海风吹过,都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我的诗句,你的岬角

指向未知,探向边缘

群岛在远处沉浮,烟雾缭绕

仿佛是生命未竟的发生

海面突然平静无声,教我

如何把长夜、暗流和星辰皆揽入怀

光与数的手指

零丁洋西岸,钢铁的森林生长

云计算的波涛,窗外轻轻摇动

夜幕如一块巨大的玻璃眼罩

钢铁的轮廓,在玻璃上投着硬朗的外形

电磁波的灵魂,手指间游移

数字的倒影,闪烁其上

如同遥远星辰的私语

而南方光源①穿透,物质的坚硬

散裂中子原②的微光,在最深处

指尖的敲点下,显示屏中缭绕

照亮我心的深渊

夜幕渐渐溶解,一串串数字

如同玻璃般透明的未来,缓缓展开

粒子的舞蹈,我呼吸的形状

在微观的世界里,绘画着宇宙的图案

弯曲的钢铁巨臂,指尖牵引着

与我相邻工位的兄弟,那曾被电镀水灼伤的脚踝

被电喷枪废气碎裂的视线啊

如树干上的斧痕,正逐渐愈合

注:

①「南方光源」又实指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是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之一。南方光源借助先进的同步辐射实验手段,可以看到物质内部原子、分子层次上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帮助用户找到问题点,改进工艺。

②「散裂中子源」是东莞市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之首装置。可借一种「超级显微镜」通过使用高能质子束轰击原子核,使中子从原子核中散裂,从而获得大量中子。它被用来解决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问题。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刊》社第三十一届「青春诗会」成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青年作家班学员,在《新华文摘》、《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