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香港作家联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会会长、著名报人曾敏之先生一生对香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推动不遗余力,自二○一五年一月离世,转眼至今十周年,适逢此因缘,三月十六日,香港作家联会理监事以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专家学者一行人前往广州墓园祭拜,并于暨南大学举行「前辈学人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暨曾敏之先生辞世十周年纪念会」。本版组织特辑,刊登活动纪要,并配本版主编潘耀明文及诗人秦岭雪诗,一起怀念曾敏之先生,追溯曾老开拓华文文学的重大贡献。
薪火相传 文光永续 ●潘耀明
时值曾敏之先生逝世十载,华文文坛代表相聚羊城,以文祭魂,以思承志。这位以笔为舟、以心为炬的文学先驱,其精神风骨早已镌刻于时代的丰碑之上。今期特辑,既为追怀一位拓荒者的峥嵘岁月,亦为重溯华文文学的根脉与远景。
曾公敏之,一生辗转于战火、笔墨与家国之间。少年执笔战地,壮岁深耕报业,晚年倾力于华文文学的全球播衍。他如青松扎根岩隙,任风霜淬链,终以苍翠之姿荫庇后学。 (中国)香港作家联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三座由他亲手奠基的桥梁,联结海峡两岸,贯通四海文心。其视野之宏阔,襟怀之坦荡,非止于一地一时,更在于将华文文学纳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中。

十年光阴,未掩其志。今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香港作家联会代表近廿人联袂赴广州中华永久墓园祭奠文化先驱,松柏环绕间,素菊与清酒并陈,追思与承诺同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列耀教授在忆述曾敏之当年创建学会之艰辛和勇于承担,情难自已;白杨会长缅怀与曾老同时代的文人以他们最宝贵的年华共同陪伴和见证了香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将鼓励后来者努力前行。我在简约祭词略谓:「曾老指引文学之路,我们后来者当不负他的热望并勉力承传之。」从暨南大学的曾老思想之学术研讨会,至《香港作家》、《文综》杂志的薪火延传;从跨域文学会议的筹办,至后辈学人的倾力传承,俱见曾公精神之延续。黄维梁教授携旧刊《香江文坛》追忆其「海量」胸襟,恰是文脉相连的明证。
曾敏之的贡献,在于其「不为师」而「开风气」的哲人境界。他首倡香港文学研究,推动学科建制,却甘居幕后,以「桥梁之姿」默默耕耘。陆士清教授称其「新闻与文学的两栖者」,袁勇麟教授誉其「鼓与呼的先行者」,皆道出他兼容敏锐与深邃的独特气质。更难得者,是其以「赤子之心」践行文人使命:从抗战烽火中的民生记录,至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笔锋始终与民族命运共鸣。
当下,商业浪潮与价值多元并存,曾公之志愈显珍贵。刘俊教授所言「儒生本色,壮士情怀」,正是知识分子于浮世中应持的姿态——既需「自强不息」的执着,亦需「宁折不弯」的担当。而白舒荣女士以「笔墨为舟楫,摆渡精神火种」喻之,更道出文学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十年一瞬,文光不灭。曾敏之先生以毕生心血浇铸的华文文学版图,正由新一代学人接续拓展。从马来亚大学的跨域研讨,至《曾敏之评传》的学术深耕;从青年作家的提携鼓励,至全球华文网络的紧密联结,皆印证「文化不朽,风骨永存」的真理。
我们相信曾先生对华文学创建之努力,随时间长河洗刷而越益光亮。愿我们以笔为旗,承其志业,令这道「不灭的闪光」,永耀于华文文坛的苍穹之上。
(作者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本版主编。)
他是华文文坛一道不灭的闪光——曾敏之先生十年祭 ●禾 素


春光烂漫祭曾公
今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在浪漫的春光里,香港作家联会理监事以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专家学者一行人,在潘耀明和白杨会长的带领下,前往山明水秀的广州中华永久墓园祭拜,那里安睡着一位可亲慈祥又洒脱不羁的文学前辈——曾敏之先生。
香港作家联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与夫人的墓地被一排苍翠的松柏围绕着,大家有序地围在曾老墓前,每人手持一支白色素菊肃立于春风里。潘耀明会长追思道:「曾老,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来看您了!您对香港文学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的贡献功不可没,您的高山流水的风范和情怀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希望您安息,我们会照着您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行。」大家集体对着墓碑三鞠躬之后,依次上前祭拜及献上鲜花,王列耀教授还专程准备了好酒,由潘会长带领将美酒轻洒于曾老墓前,曾老泉下有知,当老怀大慰,大笑饮之。
曾老祭拜仪式结束之后,一行人又转往广州市银河革命公墓凭吊著名作家萧红女士。萧红以开阔的悲悯胸怀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义,创造出富有灵性的文学作品。大家集体在萧红墓前向她致敬,为她多舛的命运唏嘘,更为她的才情而惋惜。墓前摆有酒和香烟,有女作家解下自己的丝巾系在萧红墓前的石柱上,微风袭来,似乎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萧红在对着大家微笑,她轰轰烈烈地爱过恨过,更留下了数部旷世巨著,她短暂的一生,已胜过无数浑浑噩噩渡过一生的人。
辞世十年纪念会
十六日下午,「前辈学人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暨曾敏之先生辞世十周年纪念会」于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会议室举行。研讨会主题发言分两组进行,逾二十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分别作主题发言,第一场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王列耀主持。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炯表示:曾敏之先生的一生,曾历经艰辛,目睹国家的濒于危亡和走向复兴,他几经逆境又走向顺境,成为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他有如一棵青松,把根须深扎祖国的岩石之中,从人民的历史中汲取养份,把枝叶伸向太空,任凭风霜雨雪、电闪雷鸣,总泰然自若,满怀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在自己的各种岗位上,默默地做出出色的奉献。

香港作家联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潘耀明继而发言:海内外对华文文学的贡献,元老级人物新加坡有方修、马来西亚有方北方、泰国有司马攻,香港则非曾敏之先生莫属了。曾先生对华文文学的贡献,还不限于一地一时,他胸怀广袤无边,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所以他对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厥功甚伟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监事长陆士清表示:曾敏之是「文学——新闻——文学」的两栖作家,既有新闻记者、编辑的敏锐,又有作家的文情和学者的哲思;他爱国志坚,爱民情真,爱生情深,赤诚待友,德高望重;他尚德重义,襟怀坦荡,执着事业而不计得失,高风亮节,众所宗仰。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在发言中指出:从在香港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内地文学之间搭建交流桥梁,到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并成为学会的顾问,曾敏之先生为世界华文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先行者,而且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推动着世界华文文学不断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表示:面对这位望之温、相之亲的长者,我们将在这片他洒过智慧之水的热土上,更勤奋地劳作,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接过他的铁肩和妙笔,弘雅范以耀学林,沾清露以滋文心,再出发,再创获,这才对得起曾老的在天之灵!

香港作家联会副监事长黄维梁带了一本早年的《香江文坛》在现场展示,他提到内文有当初学会成立专辑。黄维梁表示:香港的社会文化向来以多元化见称,曾公广纳兼容,尽力团结文艺之士,作联会务乃能蒸蒸日上。他好客,也好酒,酒量如海纳川,吸纳文友也有此海量。黄维梁感慨而言:酒仙辞世转瞬十年,现在纪念他,读其文,诵其诗,不知道他在天之灵是否有所感应。春秋代序,一晃十载,忆念前辈故人之际,他这早逾「古稀」的长者,能不也感叹时光之飞逝?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杨际岚表示:曾老之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事业,自草创伊始,到队伍逐渐扩展,事业逐渐壮大,犹如统兵出征,应者众,「不怒自威」。 虽然顶着「名誉会长」的衔头,但在不少人心目中,他是一位实打实的「老总」。 曾老总视野开阔,心中始终装着世界版图,为中华文化走向五洲四海不遗余力。

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监事长江扬的发言讲述了曾老数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言词深切,溢于言表。江扬表示:曾老的话在她心里生根,曾老的身影在她脑海里驻足。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都成为她记忆中的一部分。每当想起他,就会感到一股温暖和力量。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亦借文章抒发内心感慨:曾先生十五年努力,在香港本土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八年努力,在内地促成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诞生,如此罕见的持久奔波,不正勾画出「香港——祖国内地——世界华文文学」的巨集伟版图,奠定着「中国与世界」的「根基与归属」?曾先生一生奔走世界各地,他某时某地所做某事,往往超越了那「一时、一地、一事」,这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勇麟表示:曾老最早关注香港文学创作、最先选介香港文学作品并积极推动香港文学研究。随着曾老撰文大力为港台及海外华文文学「鼓与呼」,内地一批学者开始介入相关研究。曾老功成身退,「但开风气不为师」,此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积极推动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曾敏之的「不为师」恰是最高境界的「师道」。

王列耀教授表示在听了十位发言人的发言之后,内心颇为感动。追忆一九九三年参与筹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艰辛历程:在萧乾、曾敏之等前辈带领下,他与饶芃子等人启动申报程序,开启长达八年的「申报长跑」。期间曾老始终以国家文化战略视野激励团队,强调华文文学对中外交流的战略意义。艾青亲笔支持信与曾老多方斡旋成为关键推力,最终在钱其琛副总理批示下,二○○二年五月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特增「中国」二字,意为:中国的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书生肝胆照山河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潘耀明会长主持。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文综》杂志执行总编辑白舒荣在发言中提到: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文坛,曾老总在亲历亲为艰辛奋斗,催生了「香港作家联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后,在香港回归前就积极筹划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希望以之促进中国海峡两岸四地及海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联络。在他和继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等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终于在二○○六年十二月于香港成立,他亲自坐镇担任会长。至今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继任会长潘耀明的努力下,坚持定期出版曾老总创刊、命名并曾担任社长的《文综》文学季刊,举办了多种境内外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承继着曾老总所开创的事业。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杨讲到自己在查询资料时看到曾老的一本书《遇旧》,她一下就被书中两组照片吸引了,照片中有曾老、潘耀明、刘以鬯、黄维梁、陶然、也斯等众多作家,那时候他们正当壮年,意气风发,有很多人是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来陪伴和见证香港文学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今天大家聚集这里,也是以一种「遇旧」的方式来怀念曾老。学会同人不会忘记曾老和几代前辈学人为我们这个学科创建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树立的学术传统与文化情怀也将激励着后继者努力前行!

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周蜜蜜女士对敏之表叔的回忆异常动人:敏之表叔以私人珍藏的《古文观止》读本作为教材,让自己每天到他的家中接受教导。 当然,这一切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必须非常小心地秘密进行。他首先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诵读课文,然后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他又要求周蜜蜜背诵每一篇文章,并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下注解和读后感。能够有敏之表叔的特别教导,使她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中获益良多,打下了文学文字的良好基础。周蜜蜜认为,敏之表叔是她的始终如一的、永远的文学良师。

香港女作家协会会长何佳霖在发言中提到: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曾敏之以笔墨为舟楫,在激流险滩中摆渡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火种。从抗战烽火中的战地通讯,到改革开放的民生纪录,再到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他的文字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这种将文学精神与文人风骨完美统一的生命实践,不仅照亮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史的一隅天地,更为后来者树起永恒的精神坐标—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笔锋依然需要蘸着热血与良知,在时代画卷上书写正气歌。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表示:和曾老总接触多了,发现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儒生本色、壮士情怀。儒生本色,主要体现为他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意志;壮士情怀,则更多地是指他那种宁折不弯、敢于担当的勇敢气质!

香港作家联会副秘书长崔文冰提到:二○二四年适逢中马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在潘耀明会长的倡议下,她协助筹办了「世界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及其跨域(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迎来世界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多位学者、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的独特魅力及其跨越传播的研究热点,以至世界华文文学的未来与发展。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让她深刻感受到曾老于三十多年前筹备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深远意义。

香港作家联会理事朱志华深情回顾曾老用浅显易明的道理和实例,启发与鼓励自己要坚持写作的往事。她表示曾老的一生正是印证了他自己说的:「书生报国,秃笔一支。」有这样一位文学前辈,定当不懈努力!

香港作家联会理事禾素表示自己加入作联时曾老已仙逝,虽未亲炙教诲,但前辈们口中的曾老总,永远是清贫乐道、提携后进的典范。在推动与传承香港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方面,曾老做了很好的表率及巨大的贡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才以「评陆士清的《曾敏之评传》」为题,讲述了陆士清与曾敏之两位老人三十余年间的忘年交情。胡德才表示:《曾敏之评传》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史上的开拓性著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再现一代报人和著名作家曾敏之近百年的风雨人生,突显曾老感时忧国、情牵人民、追求光明、与时俱进、重情重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使《曾敏之评传》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陆教授描绘了曾老坎坷的人生、奋斗的业绩、多彩的生活、丰富的心灵。既令人景仰,又启人深思。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陆卓宁表示:若把曾老的一生描述为「传奇」似乎也无不妥,但这个「传奇」决非一般世俗意义上的「离奇」、「稀奇」。 那是饱经沧桑而不屈,历尽磨难终不倒的一种高洁、刚正、从容。因而,曾老却又是阅历极丰、谦逊、重情、仁爱的。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洛平谈到:曾老总一直关心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布局,他认为研究除了以北京、上海、南京、闽粤赣等地为中心,应该向豫、陕、晋等中原地带发展,向西北等边远地区开拓,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走进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他更促成了二○○七年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龙扬志指出:曾敏之先生用生命热情倾注于他喜欢的文学与文化事业,在历史即将翻开新篇章的重要时刻,高瞻远瞩地呼吁人们关注台港澳和海外华文文学,阐释这一文学领域的重要性,这种呼吁对很多人来说惊世骇俗,可见重建文学观念有多困难。大家借怀念曾老总来期待一个更加友善、多元、开放的思想环境,希望具有奉献精神的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秘书长、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温明明提到在与曾敏之先生结识的七年间,每年总有十数次前往其寓所,或「奉派」去给先生传递学会资讯,或受邀去与师友雅聚。他与曾敏之先生年龄相差近七十,还是华文文学研究的入门新秀,但每次前往曾先生寓所,都颇受「礼遇」。温明明表示曾先生是中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思考虽然建立在巨大的民族国家观念上,但他又不唯政治,内里透露出时代转折期曾敏之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
当日下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汉平、教师池雷鸣、李培培、彭贵昌、赖秀俞亦参加了研讨会,并分别为未能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代读发言稿。

他是华文文坛一道不灭的闪光
在商业浪潮与历史浮沉中,曾敏之以文人之笔、拓荒之志、桥梁之姿,将华文文学的火种从香江播向世界,印证了「文化不朽,风骨永存」的永恒价值。曾老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正如潘耀明在纪念文章中提到﹕「作联」及「世联」如没有曾先生的推动,是决难有今天的成绩的。曾先生是一个充满人格力量而勇毅的智者。他对华文文学所作的努力和倾下的心血,将随时间之河的洗刷而越益光亮,他是世界华文文坛一道不灭的闪光!
(本文照片由香港作家联会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提供。禾素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理事。)
怀念曾敏之先生 ●秦岭雪
有笔如刀性气雄,山城欣幸访周公。
尝游岭曲兴文教,妙摹峒情入国风。
粤海欢歌当雨润,明湖伏案到窗红。
南来更喜无空阔,华学作联并世功。
(作者原名李大洲,为香港著名诗人、书法家、艺评家,中国书协香港分会副主席。)
【公开征稿】■
推广大湾区文艺 共建《明月湾区》
欢迎各体文学创作投稿,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皆可。
文章字数二千字内,诗歌三十行内。
请把「未经发表作品」连同作者简介及联系资料电邮至:mpmeditor@mingpao.com,
标题注明《明月湾区》投稿。
【意见调查】■
《明月湾区》读者意见调查
香港作家联会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邀约支持,在《明报》增辟《明月湾区》版面及在《明报月刊》增设《明月湾区》文化附册,希望借此培养及提高公众对大湾区文艺文化的关注,推动文艺创作、阅读及评论的风气,同时透过开放的讨论园地,促进大湾区文艺文化的交流。至今,《明月湾区》面世已一段日子,为求回顾检讨、集思广益,亟望读者把您的宝贵意见电邮或邮寄给我们(也可扫描二维码填写),以供充实内容和改进,谢谢。
1. 您认为通过《明月湾区》平台,是否有助促进大湾区文艺文化发展、增加对相关文学现象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您对《明月湾区》哪一类文章或栏目最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您希望《明月湾区》继续出版?认为增加哪一方面内容会更吸引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邮:mpmeditor@mingpao.com
邮寄:香港柴湾嘉业街明报工业中心A座15楼明报月刊编辑部《明月湾区》编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