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新域剧团应香港中央图书馆邀请,策划今年「艺文荟」三场活动,其中于五月二十四日,由新域剧团艺术总监卢伟力博士主持舞台剧《丰子恺》的介绍,并邀得丰子恺孙儿丰羽博士分享。卢伟力作为此剧的编导,撰此文向读者讲述舞台剧《丰子恺》的设计心得。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前言
香港中央图书馆邀请新域剧团策划今年的「艺文荟」活动,希望把艺术与文学交汇的审美体验带给读者。三场活动,包括杜甫、苏东坡两位古代大诗人,以及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丰子恺。三晚活动都直接关连新域剧团「文化中国剧场」演出。五月二十四日的「艺文荟」,以「《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的善与美」为题,我们邀请了丰子恺的孙儿丰羽博士来分享。丰羽儿童时代与爷爷常在一起,有珍贵的感受。接着,我作为舞台剧《丰子恺》的编导,介绍演出构想。为使读者从丰子恺的文字去体会了解他,我们安排演员朗读他的代表散文。 「艺文荟」活动中段,还加插口琴演奏丰子恺恩师李叔同写词的名曲《送别》。
生命中的温度
「我爷爷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温度。」丰子恺最小的孙儿丰羽在对谈发言时,以这句话开始。丰羽说丰子恺常常抱他,也画过他。
丰子恺有多名子女,最小的儿子丰新枚是在中日战争时,丰子恺带着家眷走难到大后方途中所生。生产时遇风险,幸好母子平安。在逃避战火中诞生,为全家带来生存希望,取名「新枚」,意味春天来时树木的新枝。丰羽是丰新枚的儿子,六十年代末出生,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非理性急风暴雨,丰子恺本人被批判,受到很大冲击,波及儿女。但是丰子恺一家老少守望,在民族劫难中,渗现伦理关爱。丰羽的出生,像他父亲一样,都在民族苦难当中,都为丰子恺带来安慰,取名「羽」,是飞行想像,物轻而意远。
丰羽接过了姑姑丰一吟棒,担任丰子恺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策划了很多展览,近年编了《丰子恺家书》,收入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五年丰子恺给儿女的家书,内容涉及他晚年在困境中的温暖的生命感觉,反映他作为父亲的无微不至。
丰羽概括介绍丰子恺出生、成长、求学时遇上恩师李叔同、夏丏尊,在日本学习时发现竹久梦二画作的魅力,而有回中国后的「子恺漫画」。
「丰子恺一生重家庭,在抗战期间,他在城区教书,一到周末,会买糖果回乡郊的家,与家人谈天说故事。」从丰羽的形容,我们仿佛听到丰子恺一家人的笑声。
《丰子恺》舞台剧
一般人所认识的丰子恺,是漫画家。由上世纪二十年代中,以其充满童心的笔触和伦理关怀的视角,用中国笔墨,描画了孩童相、社会众生相、古典诗词相、自然相等漫画,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丰子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一生的遭遇与他的艺术有些什么关连?这是二○二三年我编导新域剧团《丰子恺》舞台剧的出发点。
在看过好些丰子恺生平、年谱,他本人的画作、文章、翻译文字,乃至丰子恺的家书,他与家人的照片之后,我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青年一生守护善美的念想与价值,到晚年,在人身与尊严受冲击时,仍然以平常心,处之泰然。于是,我把《丰子恺》舞台剧的戏剧想像设定为:时代对艺术家的挑战和考验。
《丰子恺》的戏剧框架
二十世纪,在动荡的中国,无数悲欢离合、家破人亡,许多人意志消沉,叹息生逢乱世,但亦有人坚守善念,默默耕耘,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都力所能及地充实自己,以自己的才华滋润在苦难中的心灵。 《丰子恺》通过漫画家丰子恺(一八九八—一九七五)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呈现他善美高格、德艺有情的一生,以舞台上有血有肉的人文关怀戏剧处境,承托今天在时代中思索未来的香港观众。丰子恺青年时追随李叔同、夏丏尊等人确立艺术教育的信念,贯串全剧,在抗日战争带着一家人走难的日子,在晚年受到政治运动冲击的日子,初心不变。
丰子恺一生爱家爱国,敬爱老师、尊重每一个人。这份善美的人格,是对抗种种逆境的力量。
一位奋发青年,一位珍视童心的漫画家,一位慈爱父亲,一位与妻子厮守一生的艺术家,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坚守自我?这是《丰子恺》舞台剧的戏剧行动。所以,整个戏由丰子恺晚年开始,通过扮演丰子恺儿女的七位朗诵队,我们向观众提问:
在不可知苦难当中,如何守护善良的心?
在被剥夺人身自由时,如何继续过平常的日子?
在不知道今天离去的人能否平安回家时,如何保持希望?
然后,朗诵队宣告:
回忆是希望的蜜,用记忆对抗沮丧。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不可让环境改变我们。
接着的戏,是对丰子恺一生几个阶段人格美的回忆。
角色构成
丰子恺的漫画,以简约线条,突现生命神采,取材渗透伦理关怀。由人生而艺术,以他的人生为素材的戏剧,在角色安排上,自然首先从伦理出发。中华民族有「天地君亲师」一说,概括了伦理关系的几个方面。 《丰子恺》舞台剧中有丰子恺的母亲、妻子、儿女,他的一位姐姐丰满,亦有李叔同、夏丏尊两位恩师,以及他晚年一位学生、一位俄文老师。
几年前在构思《丰子恺》剧本时,看到他母亲对他成长影响很大。丰子恺幼年丧父,所以特别孝顺母亲。我本来想以一位中国慈爱父亲的孝顺故事,展开《丰子恺》剧情。但是,在看过丰子恺年谱之后,发现了一个在丰子恺亲人中重要的角色——丰满——比他长七岁的三姐姐。
丰满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新青年。一九二二年初,怀身孕的丰满,决心与丈夫离婚,到上海找丰子恺。她在丰子恺的租住房开始她自主的人生。丰子恺为姐姐离婚一事奔走,到律师楼签纸;丰子恺夫妇二人视丰满的女儿为亲生。丰满母女一直与丰子恺一家生活,从二十年代,到抗战,直到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丰子恺》舞台剧,特别强化丰满、丰子恺姐弟二人的戏,侧面写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丰子恺人生中,除了厮守一生的妻子,还有同甘共苦的姐姐。丰子恺三十岁那天皈依佛教,丰满在同一天也皈依佛教,二人的法师是弘一大师(李叔同)。丰子恺的天地是慈悲天地,在以回忆为戏剧行动的戏中,我们以舞台蒙太奇展现现实的困境与意识的自由。于是舞台上会有青年与晚年丰子恺。
文如其人
丰子恺是画家,他亦是散文家、翻译家。今天看他的文字,自然通达,是白话文运动的佳作。 「艺文荟」当晚,我们选读了〈渐〉(一九二五)、〈杨柳〉(一九三五)、〈谈自己的画〉(一九三五)三篇文章的片段。当中,〈渐〉是香港与大陆中学生熟悉的,〈谈自己的画〉是研究丰子恺的入门基本文章,而〈杨柳〉则道破了丰子恺随缘的生命观。以下是〈杨柳〉的开始,本文亦以此作结: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柳树;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
随缘自在,人间情味,这就是丰子恺。
(本文图片由新域剧团提供。作者为戏剧博士、新域剧团艺术总监、舞台剧《丰子恺》编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