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分享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已在7月16日至18日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其中,「分论坛:创新促进健康——亚洲健康产业论坛:香港视角」于17日圆满结束。该论坛由香港生物科技协会(HKBIO)、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览(BIOHK)牵头举办,务求说好香港故事,是大会唯一以城市为主题的平行论坛。

香港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博士、创新科技署生物技术总监张文勇博士、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于淼、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担任了上述分论坛的主演讲嘉宾,与其他嘉宾一同分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发展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国际创科中心的优势与大好前景。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香港代表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促进国际合作。

香港是「超级联络人」

林郑月娥表示,亚太地区在医药的创新到尖端癌症筛查技术、人工智能和数位元医疗的应用层面可圈可点,而香港是最适合主办全球健康亚洲峰会的地点。在地理位置上,香港是亚洲枢纽及通往中国内地的门户,是「超级联络人」。本地更拥有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以及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香港也是亚太第一、世界第二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在推进全球健康合作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宣传及重视。

刘泽星院长指出,未来医生既要真正理解健康,还要协助制定卫生政策,并与多方携手研发新医药产品和支援生物科技、生物工程。港大医学院为此推动学生提前服务市民、与世界各地的顶尖学术机构合作、参与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未来,这些具备多元经验的香港医生将为全球健康「添砖加瓦」。

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嘉宾以专业角度,就推动全球健康分享真知灼见。

考察北中医

7月18日午后,HKBIO率代表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中医),与王乐鹏、马文福、阎聪等多位教授专家进行交流座谈。代表团首先参观了北中医体验馆展示的药材、古方的藏品、通过动作捕捉引导的养生功法练习机等。随后双方代表在座谈会交流,并肯定中医药产业已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各国不但借此推进了全球健康,还获得巨大利益。

会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命科技及中药副主管虞文盈指出,香港在约七年前便奠定了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同时分享了一些AI辅助中医进行诊断的知识。在北中医,各代表亲眼目睹她所提及的AI诊断仪。北中医代表则提及日本有不少有口皆碑的「汉方药」,其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凭工业化及管理机制上的优势,日本已占据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此外,各国都有研发通过五味子改善肝脏功能的药物或保健品,其中德国更是不断以低价收购中国的银杏叶进行研发、制药。可见,虽然外国没有高调宣传中医药,但都在生产、使用。

北中医专家则分享了各自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特别是中医药基础概念在临床实践上的特效优势,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资料科学及养生文化等结合发展的成果,可谓开拓了中医药未来产业化的多种路径,而北中医俨然站在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北中医一直组织大量的国际性中医巡讲团,近期就到访了马来西亚、澳洲及新西兰,也即将前往法国、西班牙、美国交流。来到北中医访问的哥比亚大学护理院院长,就当场就接受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瘵并肯定其效果,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医「过于神秘」的偏见。有代表亦因此直抒胸臆,感慨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HKBIO率代表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交流考察
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将新质中医药带到香港面向世界

今年9月11-14日,BIOHK将邀请北中医多位元专家参与主题论坛及设置特色分论坛,将中医药、中西医药合璧的潜力展现给国际社会。

虽然中医药在大众印象中似是只有「天人合一」等哲学、文化概念,但其核心理念终究是确保健康长寿,其核心价值是在当下仍然能够为受到病痛困扰的患者带来真实的疗效。以「中医五运六气」为例,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深厚哲学思想和自然规律,同时对于理解和预防疾病、指导健康生活具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中医药亦融合新材料传感器、大模型、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体现效果。

北中医专家将分享个人在上述中医工程中研究的具体成果,并可以让BIOHK现场让观众直接体验。专家们的愿景是「让在现代科技围绕下的新世纪人类,每天一睁眼起来,就能通过中医药科技,知道今天需怎样确保自己更健康,而改善是可以资料化和视觉化的。 」

京港代表携手推动全球健康合作中医药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BIOHK促成多方合作,推动内地与国际交流联系。

鼓励青年学习及支持创科

上述活动有不少青年参与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常务副主席、BIOHK副主席陈一谔表示,他之所以重视邀请青年参加,是因为深知科普工作在于身教,而创科离不开社会自上而下及可持续的配合,他盼望来自港科大、北大的青年起学习及支持创科的示范作用。为此,他还致力于通过《香港生物科技志》探讨前沿科学议题,培养读者对科技的好奇心。

思哲研究所青年教育事务总监李冠儒作为是次分论坛的筹委之一,提及自己鲜有机会接触创科、中医药相关活动,极需要BIOHK等进行交流及科普的平台扩展视野。他认为,香港既被中央赋予「国际创科中心」的定位,港人就必须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以便如实地对外说明香港在创科方面的优势。